沈為慧
從1840年到191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數百個條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這些條約的介紹,多是簡單羅列主要條款,這大大降低了晚清條約的教育教學價值。為充分發掘晚清條約的課程資源價值,并以之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尤其是歷史解釋能力,筆者以“鴉片戰爭賠款”為主題,進行了閱讀教學嘗試。
筆者選取了中英《南京條約》中有關賠款的下列內容,供高一學生閱讀:
○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元,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為償還。
○因大清欽差大憲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準以洋銀六百萬元償補原價。
○因大清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二百萬元,大皇帝準為償補……
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回答下列問題:
(1)清政府對英國的賠款包括哪幾
部分?
(2)“商欠”由“官為償還”,這是否合理?為什么?
(3)英國要求“以洋銀六百萬元償補”鴉片“原價”,其借口是什么?
(4)如何看待林則徐禁煙期間“將大英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的做法?
(5)如何看待賠償英國軍費的規定?
從反饋結果看,學生很容易答出賠款由商業欠款、鴉片損失、水陸軍費三部分組成;賠償軍費的規定體現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但對于其他幾個問題的回答,則暴露出大多數學生相關背景知識和外交常識的欠缺。學生普遍認為讓政府代為償還“商欠”是不合理的,但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學生普遍指責英國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的強盜行徑,但并不知曉清廷在外交知識方面的嚴重欠缺。
學生對賠款問題基本認知的不足,是因為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這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介紹。
1.關于“商欠”
“商欠”是指廣州經營進出口貿易的行商所欠英國商人的債款。鴉片戰爭前,外國商人尤其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為從經濟上控制行商,常常違反清政府的禁令,向他們放貸,以此成為中國行商的債主。具體而言,《南京條約》中所涉及的“商欠”總額約122.6萬元。至1839年2月,中國行商已償付約20萬元。若不是因為中英關系的惡化,剩下的100余萬元也會按約付清。[1]如果行商有意拖延不還,負責管理行商的中方官員確有督促的責任,但清政府實無代為償還的義務。可見,“商欠”只是英國強迫清政府賠款的借口。
2.關于“煙價”
“煙價”是指清政府“償補”被其沒收和銷毀的英商毒品的錢款。林則徐共收繳鴉片20291箱[2],除留下8箱樣品外,其余全都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但英商的鴉片是經由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之手轉給林則徐的。因此,有英國人認為,這些鴉片在上繳前已不是英國商人的物品,而是英國政府的財產,林則徐銷毀的是英國政府的財產。其實,鴉片不論是經誰中轉,其作為毒品的性質都不會改變。作為英國政府派駐中國的商務總監,理應維護正常的貿易秩序,打擊毒品走私。那種將毒品當作政府財產而要求賠償的言論,以及借戰勝之威,要求清政府作價賠償的行為,這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丑惡嘴臉。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是由鴉片引起的,但在戰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卻對鴉片問題只字未提,既未禁止鴉片貿易,更未承認其合法化。但是,條約規定,對于英商的損失,由清政府“償補原價”,這顯然是在明確告知英商,可以向中國走私鴉片。
3.關于“軍費”
《南京條約》對賠償英國軍費的規定,更是對中國赤裸裸的掠奪。為了獲得軍費賠償,掩蓋自己的罪行,英國人將發動戰爭的理由歸結為林則徐的“不公強辦”,動用武力只是為了“討求伸理”。
實際上,早在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110年前,清政府就頒布了禁煙法令。林則徐到廣州后,嚴令行商責成外國商人呈繳鴉片。當時清政府只允許外商與指定的行商交易,外商是不能直接與清政府官員打交道的。外商交稅事務,也由行商負責。如果外商逃稅或有其他不法行為,清政府將向行商問責。1816年后,行商還要擔保每一艘外國船只都絕不夾帶鴉片。
林則徐到達廣州后,要求外商三天之內上交鴉片,以后再不販運,否則,一經查出,“人即正法,貨即沒官”。但外商不為所動。因此,林則徐中止一切中外交易,并封鎖商館,撤退仆役,斷絕供應。義律只得屈服,勸告英商將鴉片交給他,然后由他轉交中國政府。之后,林則徐撤除了對商館的封鎖。
其實,在封鎖商館的47天中,只有4天斷絕供應,中止了19天的仆役服務,這對外商的正常生活并無多大影響。但林則徐的做法也確有值得商榷之處:第一,把英國政府的代表也關在商館;第二,要求外商寫出不販運鴉片的書面保證,一經查出“人即正法”,這在當時的清朝法律中并無依據。[3]但是,以此作為借口發動戰爭,并要求賠償軍費,顯然是于理不通、于法不容的。更何況,當外商繳出鴉片后,林則徐便將其釋放,也并未堅持要求他們出具書面保證。賠償軍費,是英國對清政府的勒索。英國外相巴麥尊估計,英軍兩次“遠征”中國的軍費大約為100萬英鎊,折合413萬元。而英國卻要求清政府“償補”軍費1200萬元。
戰爭是英國挑起的,英國卻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清政府,并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這種侵略者的軍費由被侵略者來“償補”的要求,實是強盜邏輯。
前面的三段材料與五個問題,主要涉及賠什么、賠多少以及為何賠三個方面。而在《南京條約》中,賠款問題的條款并不僅限于上述三段,關于賠款的規定還包括怎么賠。條約寫道:
○俟奉大清大皇帝允準和約各條施行,并以此時準交之六百萬元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并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江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群島、廈門廳之古(鼓)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占據。
○此時交銀六百萬元;癸卯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元,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元,共銀六百萬元;甲辰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元,共銀五百萬元;乙巳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元,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元,共銀四百萬元;自壬寅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元。
對這兩段材料,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后回答:
(1)條約規定了怎樣的賠付辦法?
(2)英國為什么不讓清政府一次性付清,而是分期償還賠款?
這兩個條款內容較長,地點、時間較多,比較枯燥。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南京條約》規定,2100萬元的賠款分七筆償付。1842年付清第一筆600萬元后,英軍從南京、鎮江撤軍,但仍駐扎于舟山群島以及廈門的鼓浪嶼。1843年分兩次償付600萬元,1844年分兩次償付500萬元,1845年分兩次償付400萬元,至全部2100萬元付清。且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開放后,英軍從舟山群島、鼓浪嶼撤軍。
據此學生能夠認識到,英國不讓清政府一次性付清賠款,是想取得在華駐兵權。根據條約規定,英軍至少可以在中國駐扎四年。這一舉措,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防主權,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基本解決了教師預設的問題后,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①當時的中國貨幣為“銀兩”,為什么條約寫的是“元”而不是“兩”?②條約中的煙價是按產地的進貨價計算,還是按市場的銷售價計算的?③清政府賠款所用的錢來自國庫,還是向民眾搜刮的?有無官員捐助?④條約中的軍費1200萬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其中包括哪些具體項目?⑤《南京條約》中的其他條款是否也像賠款問題一樣復雜?⑥中國近代史上的其他不平等條約的賠款問題也這么復雜嗎?這些問題大多超出了筆者課前準備的范疇,更重要的是,超出了筆者既有的知識儲備。要想解答這些問題,需要繼續開展史學閱讀教學,當然,其前提是教師的深入閱讀。
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條約”的定義是:“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4]“中外條約是中外關系史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基本問題,各個領域的重大事件,莫不與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種種關聯。”[5]近代中國的對外賠款,既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政治現象,它是列強通過經濟手段達到其政治侵略目的的一種方式。賠款問題既反映了近代的中外關系,也折射出中國的內政。賠款問題雖是近代中外關系的冰山一角,但窺一斑而知全豹。
學習賠款問題不能僅僅了解表象,還應“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6]。而要讓學生明白深層因果關系,就必須借助關鍵史料與史學研究成果,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思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表及里只是指導學生史學閱讀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學生進行史學閱讀之初的常用方法,隨著學生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還應探索更多、更有效的途徑。
[1]彭澤益.論鴉片戰爭賠款[J].經濟研究,1962(12).
[2]對于這一數字,學術界有不同的結論。本文采用的是彭澤益《論鴉片戰爭賠款》的統計數據。
[3]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第2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09.
[4]李浩培.條約法概論·附錄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606.
[5]李育民.近代中外條約相關概念和理論研究述略[J].近代史研究,201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