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 熊燦娟
摘 要:通過實地的調查與現場的勘查資料,然后分析了某水庫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基本工程地質條件,可知該庫區隔水地層及構造空間封閉條件較好,兩岸無影響水庫大壩穩定的邊坡問題,具有較好的成庫條件。
關鍵詞:水庫;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2.108
1 工程概論
某水庫位于黔西南州境內安龍縣的龍廣鎮的納萬村,其所處地理坐標是:105°11′00″E~105°13′37″E, 25°06′20″N~25°07′30″N
,距離興義市有32km里,與安龍縣縣城相隔33km,與龍廣鎮相距6km,有324國道、還有南昆鐵路從鎮上通過,村級公路連接到庫區以及壩區,交通較為便利。
本工程的主要建設內容為水源工程和輸水工程,擬建壩址集雨面積5.33km2,河床平均比降25.4‰,設計的大壩是混凝土的重力壩,設計的壩高度為29m,水庫的廻水長度為800m,水庫的正常蓄水位在1260m,正常的庫容93萬m3;校核的洪水位為1261.7m,總的庫容為107萬m3。
2 基本工程地質條件
2.1 地形地貌
水庫區在從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一個斜坡上面,地勢方面是南比北高,中部比較平緩,似階梯慢慢下降。海拔最高的位于北方的龍山鎮,是龍頭大山的主峰,海拔為1967m,海拔最低的地方是位于南面坡腳鄉,是者貴河匯合流入南盤江的地方,海拔409m,區域之內的平均海拔是1279m,地貌以山地為主。
設計區地貌以溶蝕、侵蝕低中山為主。山頂高程1246~1383m,地形坡度一般25~40°。兩岸的次級沖溝與主溪溝差不多是垂直發育,河谷的高程1215至1260米,寬為10至20米,少部分大于25米,河谷平均比降2.2%~2.6%。
2.2 地層巖性
設計區主要出露地層巖性詳見表1。
2.3 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設計區主要區域構造為逆斷層。
F1--磨盤山逆斷層, 斷層上盤產狀(T1yn1地層)N50~70W/SW55~65°,斷層下盤產狀(T2g1地層)N65~75E/NW8~12°。
F2--上寨逆斷層, 庫首左壩肩斷層上盤產狀(P3C地層)N55°W/SW35~40°,斷層下盤產狀(T1yn1地層)N50~70W/SW55~65°。
2.4 氣象及水文
2.4.1 氣象
某縣是亞熱帶季風濕潤區,高原性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期、干濕季節明顯,區域氣候多樣,雨水充足,適合很多種農作物生長。日照時間長、秋季溫度低雨水多、倒春寒、冰雹、洪澇及霜凍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據安龍縣氣象站資料統計分析,年平均氣溫為15.1℃,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2.3℃,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微6.9℃,出現的最高氣溫為34℃,最低的氣溫為-8.9℃。
2.4.2 水文
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白水河支流(龍廣河),河流自西北向東流經水庫、納萬水庫、團碑、小寨、堡上,在納西匯合流入白水河。龍廣河的集水面積約為7.26km2,主河道的長度是7.62km,河床平均比降20.7‰。水庫設計壩址以上集雨面積5.42km2,主河道長5.06km,河床的平均比降為25.4‰。
2.5 工程地質條件
水庫建設區大部分基巖出露,第四系覆蓋層分布于河床、低緩沖溝、緩坡臺地。根據巖土體形成條件、結構、巖性及物理力學特征,將設計區巖土分為硬質巖類,軟質巖類,松散巖類這幾種工程地質巖組類型。
2.6 巖溶水文地質條件
2.6.1 巖溶
設計區碳酸鹽巖分布范圍大,包括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一段(T2g1)灰色薄至中厚層白云巖夾粘土巖,下統永寧鎮組第二段(T1yn2)灰色灰巖夾白云質灰巖,永寧鎮組第一段(T1yn1)灰色灰巖夾鮞狀灰巖。地表、地下巖溶形態發育,巖溶發育程度高、巖溶形態多樣,主要巖溶形態有溶洞、溶溝、溶槽,以及巖溶管道。其中以壩址區下游左壩肩70~80m處的1#巖溶管道最為典型,發育地層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一段(T2g1)灰色薄至中厚層泥質白云巖,進口處底板高程1254~1255m,洞口寬2.5~3.5m,高1.6~2.0m,洞內可見延伸長度20~25.0m,一般溶蝕高度3~5.0m,局部位置溶蝕高度可達8m,溶洞沿著巖層的走向發育,洞內發現有泥沙、卵石充填。
2.6.2 水文地質條件
水庫建設區碳酸鹽巖分布較廣,碎屑巖次之,地下水類型以巖溶水為主、基巖裂隙水、孔隙水次之。地下水靠大氣降雨補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構造制約,總體在分水嶺地帶接受降水滲入補給后,匯集地表徑流,沿巖溶管道、裂隙、孔隙徑流運移,在溝谷、岸坡以巖溶泉、裂隙泉、斷層泉的形式排泄,就近補給河水。
根據水庫建設區地層巖性和巖溶發育特點及水文地質特征,將區內出露的地層劃分為不同巖溶含水層組,詳見下表2。
2.7 地震
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及地震史調查可知,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據調查,測區未
見活動斷裂分布,區域構造穩定性好。
3 結論
通過對該地區的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根據該地區的基本工程地質條件可知,庫區隔水地層及構造空間封閉條件較好,具有較好的成庫條件。
參考文獻:
[1]崔寶軍.寶力格油田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D].中國地質大學,2014.
[2]冉淑紅.北京市門頭溝區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研究冉淑紅[D].吉林大學,2014.
[3]穆成林.成昆鐵路線K494_K727段泥石流危險性評價與防治[D].西南交通大學,2010.
[4]唐春.大關縣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對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
[5]胡華.功果橋水電站地質災害危險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劉恒(1996-),男,主要從事地質工程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