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語文能力層級D級為鑒賞評價,詩歌鑒賞是考生的難點。詩言志、詩言情,描寫方式的應用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熟練地掌握描寫方式有利于更好理解詩歌的情感。
關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描寫方式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高考語文科目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鑒賞評價為D級,要求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具體到古詩文閱讀中,鑒賞評價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詩歌鑒賞歷來是考生的突破瓶頸,筆者將以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為例淺談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中描寫方式的應用。
一、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語文詩歌鑒賞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設置的問題是: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
首先從字面上解釋詩句,考生奮筆疾書,只聽見筆落在在紙上沙沙作響,好像是春蠶進食桑葉的聲音。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像是春蠶吃桑葉,這是屬于聽覺,這是對聲音的細致描摹。此刻詩人歐陽修正在“閱進士就試”,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監考,考生們是“無嘩戰士”,口“銜枚”,直言考場上很安靜,只聽見落筆之聲,以動襯靜顯得更安靜。所以就不難理解設置的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通過動靜結合這種描寫方式,我們看到詩人歐陽修看到考生們奮筆疾書,希望考生能脫穎而出,自己能為國家挑選出棟梁之材。
二、 高考常見描寫方式的應用
描寫指用生動而具體的語言,形象地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描寫的角度可以有: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描寫的方式一般有:白描、細節描寫、虛實結合、正側面描寫、動靜結合等。
(一) 白描
所謂“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簡練的文字勾畫出事物形象的一種寫法,不重辭藻、修飾和渲染、烘托。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個句子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畫,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明了,高度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物我合一。
(二) 細節描寫
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枝末節。一首詩歌,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題等作用。如朱熹《詠巖桂》:“攀援香滿袖,嘆息共心期。”詩中“攀援”“嘆息”兩個細節,詩人因仰慕巖桂,所以“攀援”;“嘆息”是因為詩人對桂花的贊美之情,“期”“共心”,表達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高尚人格的追求。
(三) 虛實結合
“虛寫”:鬼怪神仙和夢境、已經消逝的人或物、想象的未來之境。
“實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景象、事實、情境。
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離別之后的景象,酒醒之后,舉目望去是“楊柳”“殘月”,微風輕拂,一派迷人動人的景象,“縱有千種風情”可惜已經分離,無人可訴“更與何人說”;而現實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凄切的蟬鳴之聲,分別的長亭之地,落淚的分離之人,現實是如此凄涼、哀傷。
(四) 正側面描寫
正側面描寫常用在刻畫人物上,正面通過人物心理、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直接表現人物形象;側面描寫通過對其他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形象。如白居易《琵琶行》側面表現琵琶女技藝高超的句子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通過“主人”“客人”的表現側面烘托了樂聲的魅力和感人力量。“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人們聽完樂曲之后的沉靜無聲,側面表現了樂聲引人入勝。再比如運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描寫琵琶女技藝高超、美麗出眾的詩句是:“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直接描述琵琶女技藝高超的句子則是:“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五)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為了意境的創設,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動靜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動態靜態互相結合,互相映襯。例如李白《蜀道難》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一句,連綿的山峰距離天空不足一尺遠,直言山峰的高峻。“枯松倒掛”在“絕壁”之上,寫出蜀道的險峻。無論是山峰還是枯松都是靜景。水流沖擊轉動巖石,急流、瀑布發出巨大的聲響,如雷鳴一般,寫出了蜀道的綺麗險峻,是為動景。前者寫靜,后者寫動,動景結合,詩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對于蜀道綺麗險峻的感嘆。
作者簡介:
羅元華,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市第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