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的意義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引導學生“思進、善進、能進”的做法,對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采用“三聯系”談體會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例析,對結合學科教學促進學生發展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思進;善進;能進;體驗快樂
“學思進,生樂進,教之真,師之悅。”這是筆者從教多年的感悟,也是教學《品德與社會》的體會。
一、 “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的意義
(一) 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是在課堂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渠道,教師通過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并在進步中體驗快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持續進步、永葆快樂。
(二) 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是在課堂中落實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三) 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是在課堂中面向全體學生的具體體現
教師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有效舉措。
傳統“高大上”整齊劃一的學習目標,對于基礎參差不齊的大多數學生來說,無疑是無法實現的,在挫折的過程中,學生喪失了信心,萌生了厭學的情緒。
而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就是立足于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鼓勵學生“跳一跳摘蘋果”,讓所有學生都能不斷地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在實現進步中體驗快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二、 “引導學生在進步中體驗快樂”的做法
(一) 習慣養成,引導學生在“思進”中體驗快樂
在日常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思進”,就是把學生的求知欲和求進欲相結合,在此過程中體驗快樂。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養成日常“思進”的好習慣:
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基礎,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標,如學習思維的訓練提升,好習慣的鍛煉養成,健康心態的錘煉培養等。目標的提出,要能激發學生求知、求進的欲望,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目標是為其量身定制的,是有實現預期的,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心理氛圍。
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智慧就是一個人的反省能力”這樣的觀念。引導學生通過反省,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按照輕重緩急制定進步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反省問題——明確目標——不斷進步的正循環體驗快樂。
學生的進步,如果能得到同學的肯定,就會產生成功體驗的滿足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組成“進步聯盟”,互相為對方鼓勁加油。學生之間的觀察是細致的,他們能夠發現同學之間細微的缺點,教師要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比如提醒學生上課要注意聽講,作業要獨立完成,要注意安全事項等。
(二) 探索模式,引導學生在“善進”中體驗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聯系教材知識、聯系社會經驗、聯系學習感悟三次談體會組織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聯系”談體會教學流程:
1. 引導學生聯系教材內容各抒己見
(1) 抓住精煉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抓住單元組、課時中設計的精煉問題展開獨立學習、分組討論。
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抓住四個問題:①地圖用它特有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家鄉的形象,那么,我們能從地圖上了解到家鄉的什么呢?②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在這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中蘊藏了哪些美麗的傳說和歷史故事?③從古至今,家鄉涌現出哪些值得我們驕傲的人物?家鄉人又是怎樣為家鄉的發展建設作貢獻的?④家鄉有什么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風采呢?它們與家鄉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有什么關系呢?
具體教學《濃濃鄉土情》時,抓住三個問題:①家鄉有哪些文化習俗,有哪些地方戲?人們喜歡哪些文化娛樂活動?②你們那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樣的?從不同的家居中,你發現了什么奧秘呢?為什么不同地區的老房子風格會不同呢?③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的風味飲食?為什么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它和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呢?
(2) 聯系簡要的文字、精致的圖片。學生互相交流教材中簡要的文字介紹以及資料“瞭望臺”等。發揮圖片直觀形象的特點,輔助理解所學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教材中的問題、文字、圖片,組織學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見,或分享所知,或提出質疑,或即時答疑,使學生對課堂所學有總體性的感受。
2. 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經驗暢所欲言
(1) 緊扣課堂需要達成的目標。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三維目標,即“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與方法”“知識”,結合教材中的文字、圖片、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目標要點展開信息交流。
(2) 聯系從媒體獲得的信息。教師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從課外獲得的相關材料,教師輔以課件介紹,通過延伸信息鏈,讓課堂與社會的結合更加明顯、有效。如教學《濃濃鄉土情》時,引導學生暢談家鄉風景名勝,展示家鄉的歌曲或戲曲,探討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的關系。
(3) 聯系典型案例。社會上發生的典型案例,學校、家庭、同學之間的真實事例,均是教育的好素材,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印象深刻。在教學《安全的生活》時,引導學生聯系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游泳安全等方面發生的事例談談體會。
3. 引導學生聯系學習感悟建言獻策
(1) 引導學生積極反省。教師要引導學生反省學習方式,反省校內外的表現,反省內心的所思所感。
精心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天地”。“活動天地”是對學生學習的進一步嘗試。在教學《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教材安排了一個活動天地——“續寫故事”。故事內容是:一天,樂樂正獨自往家走,突然迎面走來一位叔叔。“小朋友,俺從鄉下來,對這一帶不熟悉,你知道這個地方怎么走嗎?”說著,他從懷里掏出一張紙。樂樂一看,紙上寫的地名就是學校旁邊新建的小區,于是便告訴了叔叔小區的位置。可是,叔叔前后左右看了半天,還是沒弄明白。于是他對樂樂說:“我還是不太清楚,你能帶我去嗎?”……樂樂該怎么做呢?我們幫她出個主意,把故事續完吧。
通過續寫故事,學生交流了怎樣做既可以自我保護又可以幫助別人,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拓寬了思路,提升了能力。
(2) 引導學生學會進步。教師要教育學生更新觀念,樹立進步的決心,改進學習方式,取得明顯的進步效果。
在教學《花錢的學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對浪費,學會節約,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從小逐步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3) 引導學生分享快樂。教師要讓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將學習的快樂、生活的情趣、進步的歡欣及時與同學、家人、親友分享,品嘗成長的快樂。
在教學《關心你,愛護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心老人,走近殘疾人,和睦鄰里關系。
(三) 正面評價,引導學生在“能進”中體驗快樂
教師、家長要善于發現學生、孩子的點滴進步,通過正面評價讓學生體驗進步的喜悅。
1. 教師勉勵
教師要在一定的周期內,詳細觀察每個學生的進步情況,建立學生進步檔案。對學生的進步表現,給予客觀的評價,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表揚。同時,對學生還需要努力的內容,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增強信心的同時,激發學生再進步的動力。
2. 同學鼓勵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同學的進步,對同學的進步給予熱情的鼓勵,分享同學進步的快樂。
3. 家長獎勵
教師要及時把學生進步的點滴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進步情況,并建議家長對孩子的進步情況以獎勵的方式予以肯定。當然,一句由衷的贊賞,一次輕松的親子活動,適當的物質獎品,都是對孩子進步的獎勵,會激勵孩子更好地去進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2]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
[3]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M].
作者簡介:
歐仙龍,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瀚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