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超,路學勤,魯鵬飛,史 霖,宋繼萍,彭麗萍
(1.甘肅省慶陽市氣象局,甘肅 慶陽 745000;2.湖北機場集團襄陽機場公司,湖北 襄陽 441000;3.中國氣象局旱區特色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寧夏氣象服務中心,寧夏 銀川750000;4.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89;5.甘肅省合水縣氣象局,甘肅 慶陽 7454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和城市擴大化,大氣氣溶膠的污染日益嚴重。霧天不僅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且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研究霧的氣候特點意義重大。我國幅員遼闊、霧區分布極不均勻、地域性明顯[1]。前人對全國范圍或單一省份或地區進行過一些研究[2-3],對南方地區整體霧的研究還較少,而我國的霧區又主要在南方地區,因此,本文著重對我國南方地區霧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為預防霧災等提供氣候背景依據。
本文使用了1961—2016年的中國逐月霧日數觀測資料,來源于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整編的中國地區753站的地面觀測資料,很多科研工作者也使用過該資料進行霧方面的科學研究[4]。在處理資料的過程中,剔除了時間分布不連續的站點,最終提取出我國南方地區無缺測的278個測站資料,資料長度為56年。
我國南方地區霧區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地域性明顯,如圖1所示。1961—2016年期間,我國南方地區霧區的高值區主要分布在四川東部、湖南、江西、福建大部及云南南部地區(40~60 d),高值區中年均霧日數在150 d以上的站點,主要有四川峨眉山(309.1 d)、福建九仙山(300.3 d)、安徽黃山(256.6 d)、湖南衡山(252.4 d)以及江西廬山(193.8 d)等,這與山地的地形密切相關。
1961—2016年期間,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在四川西部、廣西中南部為增加趨勢,尤其是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及云南東南部增加趨勢明顯,但在四川東部、重慶、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及江西東部霧日數為減少趨勢,尤其是在福建、浙江東部、云南南部及西藏東南部減少趨勢明顯。

圖1 1961—2016年我國南方地區平均霧日數的分布
平均霧日的月際變化演變曲線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1—6月南方地區霧日數呈下降趨勢,而7—12月呈增加趨勢。秋冬季11月至次年1月霧日最多,占全年的33.9%;春夏季5—9月霧日較少,占全年的31.5%;峰值出現在12月。就季節分布來看,冬季大霧頻率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
1961—2016年期間,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總體上表現為先增加、后減少、再明顯增加的變化趨勢,具體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為增加趨勢,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轉為減少趨勢,2012年后又轉為一個明顯的增加趨勢,如圖3所示。這與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5]。本文研究還發現,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在2012年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增加趨勢,為近半個世紀中增速最快的階段,對以往的研究是一個較好的補充。MK突變檢驗后發現,在2000年左右發生了突變。

圖2 1961—2016年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的月際變化

圖3 1961—2016年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的年際變化
利用1961—2016年南方地區278站霧日數資料,進行經驗正交函數(EOF)分解,前兩個模態通過了North的獨立性檢驗,如圖4所示。
南方地區霧日數變化的第一模態(EOF1)方差貢獻52.0%,從其空間分布(圖4中的a)可以看出,特征值大值區主要在安徽北部、兩廣大部、四川西部到云南北部一帶等地區,呈現了一致性的分布,結合其對應的時間系數,EOF1的時間系數為正(負)異常時,南方地區霧日數一致偏多(偏少)。
南方地區霧日數變化的第二模態(EOF2)方差貢獻12.0%,由空間分布(圖4中的b)結合對應的時間系數可以看出,EOF2的時間系數為正(負)異常時,表現為重慶大部到貴州湖南交界處、福建大部、西藏東南部及云南南部霧日數偏多(偏少),而云南東南部、廣西南部及安徽北部等地霧日數偏少(偏多),兩者呈現了反相關分布。

圖4 1961—2016年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的EOF第一特征向量(a)、第二特征向量(b)空間分布
本文利用1961—2016年我國南方地區278個觀測站點的霧日數資料,分析了南方地區霧日數的空間分布、季節變化以及年際變化特征,得出以下結論:①我國南方地區霧區主要分布在四川東部、湖南、江西、福建大部及云南南部等地,但在兩廣地區大部、川西到云南北部等地區霧日數分布相對較少。霧的分布與山地地形等地理因素密切相關。②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在四川西部、廣西中南部為增加趨勢,尤其是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及云南東南部增加趨勢明顯。③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有顯著的季節及季節內變化,秋冬季11月至次年1月霧日最多,占全年的33.9%;春夏季5—9月霧日較少,占全年的31.5%,峰值出現在12月。就季節分布來看,冬季大霧頻率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④我國南方地區霧日數總體上表現為先增加、后減少、再明顯增加的變化趨勢,具體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為增加趨勢,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轉為減少趨勢,2012年后又轉為一個明顯的增加趨勢。⑤南方地區霧日數變化的第一模態,具有全區一致型的分布特征,時間系數為正(負)異常時,南方地區霧日數一致偏多(偏少)。第二模態表明,時間系數為正(負)異常時,表現為重慶大部到貴州湖南交界處、福建大部、西藏東南部及云南南部霧日數偏多(偏少),而云南東南部、廣西南部及安徽北部等地霧日數偏少(偏多),兩者呈現了反相關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