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頒布,正式將“電子數據”規定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電子證據在訴訟中取得了合法地位,意味著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網頁截圖、微博私信等都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這是此次民訴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對于電子證據出現最為頻繁的知識產權領域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從“電子數據”規定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到今日互聯網行業已發展成為產業界的中流砥柱,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百花齊放,且互聯網商業模式尤其具有發展快、更替快等特征,在相關訴訟中,電子存證便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如何保證電子存證的真實性?第三方存證機構是否具有可信度?現階段,技術手段是否能夠保證電子存證的不可篡改?行業是否有統一的認證標準?怎樣的電子證據才能夠在司法審判中被采信?諸多疑問都成為目前行業想要探究的焦點,而在這個過程中,司法領域的相關判決也必會引導有關“電子存證”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8年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公開宣判,首次對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并明確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審查判斷方法。
杭州互聯網法院認為,對于采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進行存證固定的電子數據,應秉承開放、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認定。既不能因為區塊鏈等技術本身屬于當前新型復雜技術手段而排斥或者提高其認定標準,也不能因該技術具有難以篡改、刪除的特點而降低認定標準,應根據電子數據的相關法律規定綜合判斷其證據效力。
在知識產權維權案件中,有待梳理的“電子存證”相關法律及技術問題,已成為多方關注的問題。基于行業的高度重視,Chian IP特別策劃本期封面故事,從多個角度深度探析電子存證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已期助推“電子存證”相關問題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