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華紅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由此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有關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成為政府及社會公眾了解和監督企業碳排放情況的重要渠道。文章應用VBA編寫爬蟲程序,搜集了我國上市公司2007—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有關碳信息的相關內容。研究發現: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約73.2%的企業披露了碳排放信息,企業描述碳排放情況的平均字數約為192字;企業總體碳信息披露水平2012年達到高峰,之后出現了下滑。從披露碳信息的具體情況看,企業在是否經過第三方鑒證、是否披露碳減排具體數據、是否披露減排計劃和成立減排部門、是否參與碳市場交易等方面均呈現較低的披露水平。這說明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質量有待加強。研究結果為碳信息披露研究提供了經驗數據,進一步充實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 碳排放; 碳排放信息披露; 碳會計; 社會責任報告
【中圖分類號】 F230;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1-0002-05
2017年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也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隨著全球范圍內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為保障黨中央“生態文明戰略”的順利實施,作為碳排放主要來源的各類企業應承擔起相應責任,積極履行節碳減排以及信息披露義務。
為此,分析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現狀、探求問題所在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2007—2016年全部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研究對象,并利用VBA編寫爬蟲程序,從報告中篩選出涉及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基本情況、受鑒證情況以及碳減排披露內容和碳交易相關的內容。通過統計分析,歸納總結出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
一、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進行碳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總結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為針對披露環境的研究、針對披露內容的研究和針對披露質量的研究三個方面。
在披露環境研究方面,大多數研究支持政府調控和強制性披露,也認同當前碳排放信息披露監管環境有待加強。樊綱等[ 1 ]認為,企業作為碳排放的主體,若想有效實現碳減排,需在政府的監管指導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政府監管是企業碳減排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李力和劉全齊[ 2 ]結合2009—2014年中國重污染行業滬深128家上市企業的相關數據,檢驗了政府監管對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影響,發現政府監管起到了促進碳信息披露的作用,且對信息披露具有周期性影響。唐成林[ 3 ]選取2011—2015年上交所已上市的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政府規制對企業碳排放信息公開有顯著影響。張鳳元[ 4 ]的研究也顯示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水平和披露意愿不足,并提出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碳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加強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力度,擴大碳信息適用范圍等建議措施。
除了碳信息披露的監管環境十分薄弱外,很多學者也開始研究碳信息披露的具體內容和信息質量的問題。
在碳信息披露內容方面,王寧寧[ 5 ]認為企業可以參照PAS2050——《商品和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范》以及ISO14067和WRI Product Life Cycle Standard等在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的相關標準進行碳排放信息披露。陳華等[ 6 ]基于信息決策相關性角度對碳排放信息披露應包含的內容進行了理論分析。考慮到不同碳排放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保證碳排放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需求,陳華等歸納出企業披露碳排放信息時應主要考慮的六個方面。周星和敬采云[ 7 ]借鑒國際碳披露項目的披露范式,并結合我國實際狀況,構建了以碳信息披露內容與形式為核心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
在信息質量評價方面,宋鈺元等[ 8 ]建立了包含七個考核方面的碳信息質量評分體系,并對參與碳信息披露項目(CDP)的中國企業的碳排放信息披露質量進行了評分,結果顯示,高碳行業的碳信息披露平均得分顯著高于低碳行業。趙選民和孫武峰[ 9 ]收集了2010—2012年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從碳減排戰略、管理和核算三個方面評價了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質量,結果顯示:重污染行業的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逐年上升,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的水平也不斷上升,但碳排放信息受監管力度較低的影響,披露水平仍然較低。李秀玉和張川[ 10 ]借鑒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結合CDP、CRDI等權威機構對碳排放信息披露內容描述的基礎上,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針對涉農企業的碳信息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利用這一體系對涉農企業碳信息質量的評價發現:涉農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的程度不高,披露質量差異明顯,整體披露質量較低。
目前的研究無論在監管環境方面,還是在碳信息披露內容和披露質量方面,均反映出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仍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受制于信息獲取難度較大,以往的研究很難對上市公司整體信息披露情況進行評價,而更多是針對某一特殊行業的披露現狀進行分析。這讓我們很難了解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普遍水平和存在問題。因此,本文試圖通過爬蟲程序降低信息獲取的難度,從全體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碳信息披露現狀,以對目前的研究進行補充。
二、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仍屬于自愿披露的非財務信息,在披露格式、披露范圍等方面還未有統一、明確的標準,也并未強制進行第三方審計。這增大了本文信息搜集的難度。同時,根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2013年開始實施的第四代可持續發展報告規范指南(G4),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活動是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過程中需要披露的信息。這一指南也越來越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的參考規范。同時,根據實踐統計,中國上市公司在傳統的年報中披露碳排放信息的情況較少,披露的內容也非常簡略。而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上市公司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范圍更全面,內容也更充分。這說明,社會責任報告已成為中國上市公司主要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渠道。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中的碳排放信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2007—2016年間,中國上市公司共披露有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4 955份。本文將對其中涉及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內容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保證信息收集質量,本文利用VBA軟件編寫爬蟲程序,對樣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的關鍵內容進行提取和分解。除判斷企業是否披露碳排放信息外,本文還從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受鑒證情況、碳減排情況和碳交易三個方面對企業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做更進一步的分析。最后,本文分析了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行業和所有權分布特征。
(一)碳排放信息總體披露情況
表1給出了2007—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以及其中涉及碳排放信息內容的披露情況。通過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比重呈上升趨勢,但近幾年披露比重有所回落。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比重出現明顯增長,2013年達到高峰,近5年來,平均披露比重均達25%以上。事實上,這一趨勢與政府的積極推動不無相關。2010年,工信部正式將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列入其職能范圍;2011年,國資委進一步要求中央企業在2012年之后必須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約73.2%的企業有披露碳排放信息,這說明碳排放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涉及的主要內容之一。從披露力度上講,企業描述碳排放情況的平均字數約為192字(不含英文及標點)。其中,披露字數最多的企業為中遠海控(601919),平均披露字數達3 817字。披露字數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披露信息的詳盡程度。通過表1給出的數據,本文發現中國上市企業2012年前后碳排放信息披露比重和披露字數均達到高峰,而后出現回落。這反映出上市公司總體碳信息披露水平在近年來出現下滑。本文推測這一下滑趨勢可能與新上市的公司尚未建立成熟的碳信息披露體系有關。
(二)碳排放信息具體內容披露情況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目前仍未對披露范圍進行強制性約束,企業披露碳排放信息屬于自愿行為。這一行為受到企業管理者意識、客觀環境壓力、披露成本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統計目前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具體情況,有助于我們了解現階段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水平,從而幫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對企業碳信息質量進行評價。
碳排放信息具體披露情況見表2。在公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73.20%的樣本披露了與碳排放相關的信息。這說明,碳排放信息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披露社會責任的必選內容。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企業碳排放信息的具體情況。
首先,信息是否受到第三方鑒證方面,本文選取了“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出的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和“社會責任報告是否受到第三方審計”兩個角度統計符合的樣本數占比。符合前者的樣本占比為7.37%,符合后者的則為3.41%,兩項比重均不高。理論上講,經歷第三方鑒證的碳排放信息可靠性更強,公信力也更大。表2的數據顯示出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對披露信息進行第三方鑒證。這表現出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碳排放信息的質量尚有不足,未來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
其次,碳減排信息披露方面,本文考察了樣本企業是否披露具體的年度減排信息、是否披露了減排計劃、是否成立減排部門等。結果顯示,9.77%的企業披露了具體的減排數據,9.59%的企業披露了減排目標和減排計劃,3.49%的企業披露成立了有主要領導牽頭的減排部門。三者的披露比率均不高,其中成立減排部門的比率最低。這說明,大多數企業并未披露具體的減排計劃、減排量,也尚未成立主管領導牽頭的減排部門,而是只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了參與二氧化碳減排的描述性事項。很顯然,披露具體減排數據要比一般性的描述信息更有價值,信息披露質量也更高。企業為了提供高質量的信息需要付出更大的披露成本,在非強制披露的條件下,大多數企業必然不愿付出這一成本。減排信息披露情況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判斷。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便于信息使用者比較判斷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監管當局應當考慮盡快確立企業碳排放信息的具體披露規范和披露準則。
最后,碳交易信息披露方面,本文選取了參與CDM(清潔發展機制)和參與國內碳市場交易等。CDM是目前全球范圍內認可度最高的碳交易機制。企業通過參與CDM項目,可以實現碳減排收益。中國2014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天津、重慶、深圳七個地區試點碳交易市場,對納入監控的企業實行碳配額管理,并且允許企業在市場中交易配額,從而借助市場機制促進企業碳減排活動。2017年全國統一碳市場已經開始逐步建立,目前電力行業已被先期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交易中。未來隨著碳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參與到碳交易中。表2中碳交易信息的披露水平雖然與其他項目相比是偏低的,披露比率未超過3%,但是隨著碳交易企業的增加,碳交易信息的披露也會逐步增多。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情況,可以反映出企業碳排放管理的參與程度。通過碳交易為企業帶來收益,則更進一步反映出企業積極參與碳減排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規范企業碳交易信息的披露,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
(三)碳排放信息披露情況的行業與所有權特征分布特征
表3和表4分別反映了披露碳排放信息的上市公司所在行業和所有權特征的分布情況。從表3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披露碳排放信息企業數最多的行業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披露比率④為75.93%。雖然計算機制造業并不屬于碳市場建立初期重點控排的八個行業,但由于這一行業的企業數量眾多,深圳碳交易市場又納入了大量該行業企業,這就造成了本行業披露碳排放信息的企業數最多。比較“披露比率”和“是否屬于重點控排行業”這兩項可以發現,屬于一般行業的企業平均披露比率為73.17%,與總樣本平均披露比率73.20%非常接近。這說明一般行業企業的披露水平基本接近平均披露水平,行業排名靠前主要是由于企業總數較大造成的。與之相對應的,屬于重點控排行業的企業平均披露比率為84.37%,明顯高于總體披露水平。這說明重點控排行業更加重視碳信息的披露,可以看出國家控制有效提升了企業碳信息披露水平,碳信息披露離不開外部的監督和管理。
表4反映了披露碳信息企業的所有權性質分布特征。可以發現,國營或國有控股企業是披露碳信息最多的企業,占比達到全部披露碳信息企業的63.08%。國有企業更加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于環境責任中碳排放信息的披露也更加積極,這與國有企業性質特點和國資委的監管密不可分。國有企業既是碳信息披露的生力軍,又是國家戰略最有力的執行者。加強碳信息披露是輔助十九大“生態文明戰略”的重要手段,國有企業應當在其中起到更大的模范表率作用。
三、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碳信息披露行為缺乏外部監管和第三方鑒證
根據上文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受到的外部監管環境仍有待完善。近年來,雖然我國已經出臺多項環保法律法規,但是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尚待建立。企業碳信息披露行為大多仍面臨自愿披露狀態,信息披露的強制性不足。企業對碳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也尚顯不足。進行自愿披露的企業信息又缺乏必要的第三方鑒證,這對信息質量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響。
上市公司碳信息的披露行為和鑒證責任均缺乏強制性,很難保證企業披露的碳信息充分、客觀、公正。這樣的信息質量顯然不能滿足監管部門和資本市場對信息的需求,還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因此,加強外部監管、進行第三方鑒證,是提升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手段。
(二)碳信息披露內容缺乏標準化規范準則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碳信息披露準則。由于目前尚缺乏標準化的規范準則,企業在披露碳信息時,披露內容多傾向于籠統的描述性語言,較少涉及碳排放的核心內容。通過前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企業在披露碳減排量、減排目標和具體計劃、減排部門的設置等關鍵信息方面披露水平均較低,都未超過10%。這會對企業披露碳信息的相關性、可比性等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缺乏定量描述、披露范圍隨意、內容含糊不清的信息無法用于橫向、縱向對比,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評價,顯然會制約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
有關碳會計的準則征求意見稿已經發布,但尚未實施。一旦實施,這一問題可能得到改善。因此,在強制性披露的同時,建立規范的披露標準,是進一步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碳信息披露渠道不統一增加了信息獲取難度
現階段企業缺乏碳信息披露的統一渠道和平臺。部分企業在年報中披露碳排放信息,還有一些企業在董事會公告、招股說明書中披露,更多的企業則選擇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相關內容。由于渠道不一,導致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難度增大,也不利于同業間的對比。
鑒于大多數企業均采用社會責任報告這一信息渠道披露碳排放信息,本文認為相關監管部門應當盡早確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碳信息披露的渠道,以方便信息使用者獲取有用信息。
(四)碳信息披露的相關理論研究有待加強
目前,國內有關碳信息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很多基本問題仍有待深入探討,例如碳信息披露范圍的確定、碳會計信息的基本要素如何劃分、相關的確認和計量如何界定等。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有助于促進碳信息披露準則的制定完善,科學指導企業碳信息披露行為,從而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效果。
【參考文獻】
[1] 樊綱,蘇銘,曹靜.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1):4-14.
[2] 李力,劉全齊.新聞報道、政府監管對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影響[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3):30-39.
[3] 唐成林.政府規制、高管政治關聯與碳信息披露[J].財會通訊,2017(33):17.
[4] 張鳳元.低碳經濟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12(3):32-34.
[5] 王寧寧.低碳時代企業碳信息披露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2(2):120-121.
[6] 陳華,王海燕,荊新.中國企業碳信息披露: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18-24.
[7] 周星,敬采云.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
[8] 宋鈺元,張巧良,孫蕊娟.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評價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5(4):71-73.
[9] 趙選民,孫武峰.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污染行業為例[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15.
[10] 李秀玉,張川.我國涉農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基于低碳農業的視角[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28(5):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