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 姚夢琪
【摘 要】 以長三角兩省一市268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客戶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三個維度建立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樣本上市公司商業模式創新的綜合得分,采用R&D;投入強度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比較分析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并引入產品市場競爭考察其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都可以提高制造業績效,并且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作用更強;同時,產品市場競爭負向調節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制造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結論可為企業尋求合理的創新方式并提高制造業績效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商業模式創新; 技術創新; 制造業績效; 產品市場競爭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1-0079-06
一、引言
眾多研究與實踐結果都表明,創新對制造業企業持續高效發展至關重要。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創新驅動。因此,通過創新促進制造業績效的增加,進而實現制造業整體素質的大幅提升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必由之路。
企業創新主要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等,其中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是企業較為常用的兩種創新形式。現有文獻針對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各自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已較為豐富,普遍認為創新對績效有促進作用[ 1-3 ]。但由于這兩種創新形式具有不同特點,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應該存在差異,而目前關于兩種創新方式的對比研究還較少。此外,在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公司外部治理機制之一,整合資源和優勝劣汰的產品市場競爭起著重要作用。同類產品生產企業越多,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就會越多,企業創新成果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會隨之增加,研究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需要考慮產品市場競爭的影響。
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三個問題:第一,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是否存在顯著影響;第二,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第三,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是否會受到產品市場競爭的外部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
價值鏈理論的提出者邁克爾·波特認為企業的全部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示,企業進行組織結構、營銷方式的創新等都屬于價值鏈的優化,也可以說是商業模式創新。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大數據、共享經濟等創新理念正在逐漸顛覆傳統行業[ 4 ],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企業僅靠自身資源很難滿足,必須在更大范圍內盡可能多地結合利益相關者,形成多主體參與價值創造和收益獲取的價值網絡,而價值創造和收益獲取是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績效的重要基礎[ 5 ]。在商業模式創新研究領域,盡管學者們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界定、維度劃分、實施路徑等觀點存在差異,但絕大多數都認為商業模式創新能增加企業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績效。Zott and Amit[ 6 ]以商業模式和企業戰略為自變量,分析了各自以及二者契合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得出了顯著正相關的結果。劉剛等[ 7 ]研究發現商業模式創新的程度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商業模式創新的不同維度在提升企業績效時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價值創造維度的作用最為顯著。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1: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二)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
內生增長理論包含的一條研究思路是以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用全經濟范圍的收益遞增、技術外部性解釋經濟增長,其核心思想是在物質資本積累過程中包含著因研究與開發等活動形成的技術進步,因技術進步的存在,要素收益會遞增,而長期增長率為正。由此可見,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通過獲取這些要素并注入企業內部,可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契機和活力。如果技術創新成果短期內很難被競爭者模仿,則企業就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獲取壟斷利潤,最終影響企業未來一定階段的經營績效。近年來,縱觀國內外學者關于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盡管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不盡相同,但得出的結論大多都顯示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Kim et al.[ 8 ]研究發現,研發強度、學習和外部網絡都是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并且企業的技術商業化能力在研發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中發揮了中介作用。王喜剛[ 9 ]將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研究結果表明二者對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2: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三)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
從涉及范圍來看,商業模式是一個現實的系統,涉及企業的眾多參與者(如合作伙伴、顧客、供應商、企業自身等),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存在客觀的邏輯關系。所以,商業模式創新一般不限于單一要素的變化,更多表現為多項要素相互協同變化,通常是一種集成創新[ 10 ],需要企業進行較大的戰略調整,管理層會依據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決策并加以實施。因此,商業模式創新能給企業帶來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影響,會影響企業的方方面面。與此相對,技術創新涉及的范圍相對集中,且通常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加以實施,所以技術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產品和制造過程等方面,對整個企業的影響相對有限,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效果也弱于商業模式創新[ 11 ]。從資金投入來看,與商業模式創新相比較,技術創新的一大特征就是高投入、高風險,具體表現在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技術創新周期較長等方面,并且技術創新具有連續性,必須持續進行投入,一旦投入受阻,就會加大風險,或者直接導致技術創新活動的失敗。從創新視角來看,商業模式創新更注重從客戶的角度出發,以客戶價值最大化思考、設計企業的行為,視角更為外向和開放,而技術創新的視角通常是從技術特性與功能出發去尋找它潛在的市場用途,這使得技術創新通過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產出新產品,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實現新技術和核心產品的商業化,或者避免技術范式轉變為企業帶來威脅,收益更為突出[ 12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相對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更加顯著。
(四)產品市場競爭的調節作用
依據競爭優勢理論,在市場競爭程度較低的情況下,產品差異化顯著,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目標顧客不同消費層次的價值滿足或通過增加研發投入強度擴大產品差異和種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市場勢力和企業績效。并且,由于行業內競爭對手相對較少,企業在行業內本身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新的商業模式得到推廣或新產品進入市場獲得成功的概率較大。而在高競爭市場中,隨著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內普遍會加快產品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或商業模式變革,創新成果被模仿或替代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企業通過創新獲得的收益會相應減少[ 13 ]。此外,行業競爭越激勵,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就越高,而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所具有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會加劇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14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4a:產品市場競爭負向調節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的關系。
H4b:產品市場競爭負向調節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的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設置
1.被解釋變量:制造業績效。制造業績效的評價指標眾多,有相對指標,也有絕對指標,與創新相關的制造業績效主要體現為企業競爭實力與盈利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選擇總資產收益率反映制造業績效。
2.解釋變量: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測量,大多數學者沿用的是Zott and Amit[ 6 ]的指標體系,也有學者從商業模式的維度出發,建立平衡計分卡評價體系等。鑒于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參考翟淑萍等[ 3 ]的做法,從客戶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見表1),采用因子分析法評價商業模式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來源于研究與開發投入(R&D;),官建成等[ 15 ]提出7個測度技術創新能力的維度,研究表明R&D;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貢獻的顯著性最高,因此,本文選取R&D;投入強度反映企業技術創新。
3.調節變量:產品市場競爭。相關文獻一般采用某行業各公司收入與所有公司總收入比值平方和的相反數表示(即赫芬達爾指數HHI的相反數),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借鑒Kale et al.[ 16 ]的做法,選擇行業內市場勢力維度入手,采用價格成本邊際(PCM,Price-Cost Margin)作為產品市場競爭的測量指標,PCM越大,行業內市場勢力越強,企業面臨的競爭越弱。
各變量的定義如表2所示。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長三角兩省一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不僅是我國科技與教育資源的主要集中地,而且是我國對外開放與“一帶一路”的重要陣地,企業創新能力較強且相互間合作較多。因此本文以長三角兩省一市在深滬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制造業企業為初始樣本,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篩選:(1)剔除ST、PT等特殊處理以及退市的公司,以避免這類公司的極端數值對實證分析結果的影響;(2)剔除樣本期內數據披露不全的公司,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3)剔除2014年以后上市的公司;(4)剔除未在董事會報告中披露研發支出的企業,以保證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最終選取了268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14—2016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樣本數據中計算目標市場范圍、客戶集中度、客戶議價能力、供應商集中度、供應商議價能力這五個指標的相關數據以及研發支出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報,其他數據來源于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
(三)模型構建
遵循前文所述思路,以制造業績效(ROA)為因變量,以商業模式創新(BM)、技術創新(R&D;)、產品市場競爭(PCM)、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為自變量,構建模型(1)用以檢驗假設1、假設2、假設3,即考察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的關系,并對比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影響程度的差異。依據溫忠麟等提出的檢驗調節效應的方法,在模型(1)的基礎上,分別加入產品市場競爭(PCM)與商業模式創新(BM)的乘積項(BM×PCM)以及產品市場競爭(PCM)與技術創新(R&D;)的乘積項(R&D;×PCM),構建模型(2)、模型(3),用以檢驗假設4a、假設4b,即考察產品市場競爭對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ROAi=?琢0+?琢1BMi+?琢2R&Di;+?琢3PCMi+?琢4SIZEi+?琢5LEVi+?著i
(1)
ROAi=?茁0 + ?茁1BMi + ?茁2R&Di; + ?茁3PCMi + ?茁4BMi×PCMi+
?茁5SIZEi+?茁6LEVi+?滋i (2)
ROAi=?酌0 + ?酌1BMi + ?酌2R&Di; + ?酌3PCMi+?酌4R&Di;×PCMi+
?酌5SIZEi+?酌6LEVi+?濁i (3)
其中:ROAi、BMi、R&Di;、PCMi、SIZEi、LEVi分別代表第i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制造業績效、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市場競爭、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i=1,2…,268;?琢0、?琢1、?琢2、…、?琢5,?茁0、?茁1、?茁2、…、?茁6,?酌0、?酌1、?酌2、…、?酌6為待估參數;?著i、?滋i、?濁i為隨機誤差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各樣本公司的商業模式創新綜合評價得分,按表2中的定義計算其他變量的數據,進一步對變量做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
表3顯示,制造業績效(ROA)即總資產收益率的最小值為-15.6657,最大值為22.7969,均值為4.9892,標準差為4.8049,說明樣本公司的績效差異比較大;商業模式創新(BM)的綜合得分均值為-0.0094,說明樣本企業普遍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R&D;)即企業R&D;投入強度的均值為0.0421,最小值僅為0.0006,說明部分樣本公司的研發投入強度非常低;產品市場競爭(PCM)即價格成本邊際的均值為0.1590,說明目前企業面臨的競爭較強。在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SIZE)即期末總資產自然對數的均值、標準差分別為21.9989、0.8717,企業資產負債率(LEV)的均值、標準差分別為37.1586、17.2008,與制造業企業整體情況基本一致,說明樣本選擇有代表性。
(二)全部樣本回歸檢驗
為了避免乘積項與解釋變量、調節變量之間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首先將解釋變量和調節變量做中心化變換(即變量減去其均值),變換后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各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FI)值均遠小于10,說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另外,為了避免截面數據使用可能導致的異方差問題,使用可行的加權最小二乘法(FWLS)估計參數。實證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總體上看,模型(1)、模型(2)、模型(3)的F值都較大,分別為25.501、24.795、23.212,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總體顯著性檢驗,說明各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大部分自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變量顯著性檢驗,并且解釋變量、調節變量、控制變量的參數估計值的正負都與前文的理論分析或實際相符。解釋變量商業模式創新(BM)、技術創新(R&D;)的參數估計值在三個模型中均為正,說明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都對制造業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調節變量產品市場競爭(PCM)的參數估計值在三個模型中均為正,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對制造業績效有反方向影響,因為PCM越大表明市場競爭越弱;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的參數估計值在三個模型中均為正,說明企業規模與績效正相關;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LEV)的參數估計值在三個模型中均為負,說明資產負債率越高,制造業績效越差。
模型(1)驗證了假設1、假設2,說明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都能夠促進制造業績效的增加,與以往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并且在模型(1)中,商業模式創新(BM)的參數估計值為0.179,對應的P值為0.002,在1%的水平下顯著;技術創新(R&D;)的參數估計值為0.096,對應的P值為0.097,在10%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商業模式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顯著于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由此可見,商業模式創新更易轉化為經濟價值產出,對制造業績效的激勵作用更強,假設3成立。模型(1)對假設1、假設2、假設3的驗證結論在模型(2)、模型(3)中也有顯現,這一方面進一步印證了模型(1)的結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模型對變量關系的描述穩定可靠。
模型(2)顯示,產品市場競爭和商業模式創新乘積項(BM×PCM)的參數估計值為0.228,對應的P值為0.000,在1%的水平下顯著。由于PCM越大,行業內市場勢力越強,市場競爭越弱,作用方向相反,參數估計值為正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對于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起到負向的調節作用,即產品市場競爭越強,商業模式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促進作用越不明顯,假設4a成立。另外,模型(2)的R2高于模型(1),這也說明乘積項的引入使模型的解釋能力得到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對于商業模式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效應顯著。
模型(3)顯示,產品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乘積項(R&D;×PCM)的參數估計值為0.173,對應的P值為0.007,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對于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起到負向的調節作用,即產品市場競爭越強,技術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促進作用越不明顯,并且模型(3)的R2高于模型(1),這也說明乘積項的引入使模型的解釋能力得到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對于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效應顯著,假設4b成立。
五、穩健性檢驗
為體現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檢驗:(1)由于產品市場競爭含義較為豐富,本文重新從行業競爭維度進行界定,采用行業中前n個大企業市場份額占比(CRn)度量。(2)在考核企業利潤目標的實現情況時,投資者往往只關注與投入資產相關的報酬實現效果,因此用每股收益(EPS)來重新度量制造業績效。根據上述內容對模型重新進行回歸后,除顯著性和系數大小略有差異外,檢驗結果與前文主要研究結論保持一致,證明了本文構建模型的穩定性及可靠性。
六、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4—2016年268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引入外部因素產品市場競爭,實證分析了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發現:第一,目前制造業上市公司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水平相對較低,究其原因,可能主要緣于企業創新意識的薄弱,創新意識薄弱不僅影響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而且導致企業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第二,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都可以增加制造業績效,說明創新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維持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第三,相對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更加顯著,說明商業模式創新涉及范圍廣,可以短期內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有效激勵企業價值產出。第四,產品市場競爭負向調節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績效的關系,也就是在產品市場競爭越弱的情況下,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促進作用越明顯,隨著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創新對制造業績效的促進作用減弱。
(二)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實際與產業經濟相關理論,借鑒國際經驗,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營造創新氛圍,提升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意識。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在人才、資金、法律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扶持,統籌推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以助于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和營造“萬眾創新”的文化氛圍。制造業企業要順勢而為,提高企業的創新意識及層次,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等有機融為一體。
第二,增強創新能力,促進制造業企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引進優秀人才、建立研發機構等促進技術升級;另一方面企業應基于價值鏈提供用戶需求的綜合服務體系,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以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多市場價值。
第三,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等新型業態。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將成為未來全球制造業的主流趨勢,對于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企業來說,可以考慮首先依靠低端實用的技術輔以商業模式創新迅速占領市場,完成資金積累后再結合技術創新增強綜合能力。
第四,依據產品市場競爭強度選擇合適的創新戰略。當企業處于低競爭強度時,企業應把握機會,通過創新搶占市場份額,獲取壟斷利潤;當企業處于高競爭強度時,不應盲目投入資金進行創新活動,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等的保護,鞏固創新成果,維持創新動力。此外,政府應加快落實行業規范和監管,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帶來廠商過度進入從而引發惡性價格競爭,要通過引導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健康的良性競爭,推動企業創新。
【參考文獻】
[1] BADEN-FULLER C, HAEFLIGER S. Business mode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19-426.
[2] 胡保亮.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基于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3):95-100.
[3] 翟淑萍,張建宇,楊潔,等.環境不確定性、戰略性新興企業商業模式與創新投資績效:基于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經驗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68-74.
[4] 吳曉波,趙子溢.商業模式創新的前因問題:研究綜述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39(1):114-127.
[5] 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6] ZOTT C, AMIT R. 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 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26.
[7] 劉剛,王丹,李佳.高管團隊異質性、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績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4):105-114.
[8] KIM S K, LEE B G, PARK B S, et al. The effect of R&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echnological &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11,17(4):563-578.
[9] 王喜剛.組織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2):107-115.
[10] OSTERWALE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16):751-775.
[11] 蘇中鋒,孫燕.不良競爭環境中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6):110-118.
[12] GAMBARDELLA A, MCGAHAN A M.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y struc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62-271.
[13] 李健,薛輝蓉,潘鎮.制造業企業產品市場競爭、組織冗余與技術創新[J].中國經濟問題,2016(2):112-125.
[14] 楊皎平,劉麗穎,牛似虎.集群企業競爭強度與創新績效關系的理論與實證:基于集群企業同質化程度的視角[J].軟科學,2012,26(4):23-27.
[15] 官建成,史曉敏.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4,15(11):1000-1004.
[16] KALE J R, LOON Y C. Product market power and stock market liquidity[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2011,14(2):37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