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凡
摘 要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跨國貿易往來也愈加頻繁,隨之也出現了一些商業問題和貿易糾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糾紛的解決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根本違約制度是極為重要的條款。在此背景下,本文對CISG中的根本違約制度的概念綜述,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和與中國《合同法》的聯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 根本違約制度 合同目的 合同解除權
中圖分類號:D9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21
(一)起源與規定
根本違約制度最先出現在英國普通法的分析范疇之內,真正確立根本違約制度的是1876年“波薩德訴斯皮爾斯一案” ,其主要涉及英國合同法中的條件與擔保條款,但隨著司法實踐的發展,這兩個條款在問題的解決中呈現出諸多的不適應性,隨之又出現了中間條款,注重違約導致的后果。公約的根本違約制度是在ULIS中的第十條的基礎上發展來的,1964年海牙會議對ULIS第十條關于根本違約的內容進行了確認,但因為規定太過抽象而不得不進行修改,在經過198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維也納會議的修改后,根本違約制度最終確定為CISG中的第二十五條,其中根本違約的概念構成為: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以致另一方當事人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并且損害是可以預見的。對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締約國則應當適用CISG公約的規定。
(二)基本特征
根本違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造成的損害后果的嚴重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根本違約行為違反了合同的實質義務,當事人雙方在合同訂立時便對雙方的權利義務的約定達成了合意,一個合同中包括基礎權利義務等,當一方當事人擅自做出違反合同中約定的義務的行為,則會導致合同的根本內容不能實現,進而失去訂立合同的意義;根本違約行為損害了對方當事人的根本利益,利益的實現依靠義務的履行,根本違約嚴重影響了對方當事人合同利益的實現,進而妨礙合同目的的實現。因此根本違約的受害方享有合同解除權,通過解除合同從合同中脫離出來,這也是根本違約制度的目的所在。
(三)本質
根本違約違反了民法上的誠實守信原則,破壞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交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違約行為是對義務條款的違反,破壞了對方的根本利益,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
根本違約條款是公約中規定的可以提出解除合同的條件,其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具體闡述如下:
(一)違約事實
在實務中,當合同一方未按照合同條款的內容履行時,就會出現違約事實。根本違約是違約行為的一種,因此它也必須具備一般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即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實施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 當違約事實的影響達到公約第25條所規定的對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時,根本違約的違約事實成立。常見的違約事實有以下幾種,比如沒有在合同雙方約定的時間、地點交付貨物,沒有履行雙方約定的基本義務等。值得注意的是,違約事實所依據的合同必須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如果雙方訂立的合同本身無效或者存在違法事由,那么不履行該“合同”就不具有歸責性,也不需要談及違法事實這一構成要件了。
(二)損害
此處的損害指違約事實在法律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中包含違約方對合同另一方所造成的合同利益的損失,也包括對合同目的的影響。在實踐中,對損害的判斷不僅依賴于對受損一方的實際損害結果的評估,也需要考慮可期待利益,在判斷標準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中存在著結果主義和條款主義的爭論,但是在公約第25條中,其采納可期待利益這一判斷標準。在筆者看來,對于損害結果的評定需要考慮以下幾種情況,違約事實發生造成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單方違約造成非違約方的實際利益的損失,例如造成合同指定需要交付的貨物滅失,即構成嚴重的損害后果;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非違約方的期待性利益,非違約方作為無過錯一方,違約事實造成其期待利益落空。綜合以上的三個角度對損害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對是否符合公約第25條的規定進行界定。
(三)可預見性
根據公約第25條的規定,根本違約的構成需要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即知道或應當知道違約行為會造成嚴重的損害結果。可預見性作為界定根本違約的主觀要件,實際上是根本違約構成上的一種限縮,使根本違約不是無限的,排除了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情況,這也體現了公約規定的科學性。因為“損害”并不是一個靜態的因素,很多時候它可能會發生在違約行為的持續進行的過程中 ,因此在判斷損害的可預見性時,理論界存在著認定時點的爭議,關于可預見的時點是指在合同雙方訂立合同時還是指在違約事實出現時,學者們存在不同的觀點。目前的主流觀點是根據公約中對損害賠償額的規定,參照案件中的合同訂立時的狀況與可以預見到的損失進行判斷,這實質上是將可預見性的時間點確定在合同訂立時。
根據以上對根本違約構成要件的分析,可以發現根本違約的構成比較復雜,在實務中運用該條款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合同訂立和違約事實發生等多種情況對根本違約的構成進行界定。為了更好的維護無過錯方的利益,保證合同的目的的實現,需要對根本違約進行審慎的判斷。
根本違約條款的法律效果主要有實際履行、解除合同、賠償損失這三種方式,筆者對這三種方式進行詳細的論述如下:
(一)實際履行
當賣方構成根本違約時,公約中規定買方可以要求賣方實際交付替代物以實際履行合同中所規定的義務。賣方不得有替代履行不符合合同中的要求,或者會造成比其從買方處獲得利益的更高的價額的異議,是否要求賣方實際履行的選擇權在買方。當買方構成根本違約時,公約第62條規定賣方可以要求買方向其支付貨款和提取貨物,但是當宣布合同無效時,賣方不得要求買方實際履行。支付貨款包含買方遲延履行所產生的利息以及對賣方造成的損害賠償。
(二)解除合同
當根本違約發生后,受損失的一方即擁有合同解除權,合同解除可以通過通知的方式進行,除此之外合同一方當事人的消極行為也可以等同于合同解除,比如買方拒絕支付價款。但是擁有合同解除權不意味著根本違約發生后一定要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是取消合同的存在,對交易雙方都有巨大的影響,對交易市場的穩定性也有不良的作用,因此解除合同作為一種強力手段,不提倡經常使用。在實務中,根本違約的認定十分嚴格,這是對解除合同這一手段的限制。考慮公約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活動服務,其本質是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穩定,同時促進跨國貿易的發展,解除合同與其目的相悖。在判定是否要解除合同時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其他的救濟途徑,比如采取實際履行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實現非違約一方的利益,同時減少損害。同時還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若當事人一方趨向于繼續履行合同,便不能草率的解除合同。
(三)賠償損失
損害賠償是根本違約發生后的一種常見的救濟方式,以金錢的方式對受損一方的損失進行填補是很方便的一種救濟途徑。公約中對于損害賠償的規定平衡了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首先在違約方的責任承擔上,對違約方的條件只規定為與損害結果有一定的聯系,這有利于保護另一方的利益,同時,公約也對違約方有一定的保護,損害賠償的范圍是指根本違約的范圍,根據上文對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的解釋可以發現,損害賠償的范圍限于可以預見的重大損失,并非是賠償違約方的一切損失,所以這是限制損害賠償的上限,同時也是對違約方的寬限。
針對根本違約,我國的學者主要在違反合同根本條款、違反合同義務、違約的嚴重性、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和限制條件這幾方面做出了討論并提出見解,但是在我國目前尚未形成根本違約的明確的定義。然而,當提及合同解除,我國合同法中則有明確的規定,筆者將其中的規定與公約中的根本違約制度相比較發現了一些問題,撰寫如下:
(一)淺析我國《合同法》的根本違約制度
1.比較中國《合同法》根本違約制度與CISG根本違約制度。我國《合同法》第94條規定了合同法定解除的條件,其中包括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拒絕履行、履行不能,其中沒有關于根本違約的表達。公約中的合同解除權是與根本違約緊密相連的,根本違約在本質上成為了合同解除權行使的條件,地位等于《合同法》第94條的合同法定解除條件。筆者在比較了這兩個法律文件中的合同解除條件之后,發現兩者并不相同,并且存在很大的差異。
首先,我國《合同法》第94條將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損害結果與無法履行等違約行為相并列,最終都可以指向合同解除,而CISG公約將違約事實、損害和可預見性作為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再將根本違約作為合同解除的唯一條件。
其次,我國《合同法》第94條將合同目的無法實現作為法定解除合同的兜底條款之一,卻并沒有關于合同目的這一概念的詳細的法律解釋與含義解讀。而公約中的根本違約無論在司法實踐還是學術理論中都有明確的核心概念和相關解釋說明。
最后,我國《合同法》第94條未包含合同解除的所有條件,存在兜底條款。而公約中的根本違約條款作為概括性條件覆蓋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的各類情況。
2.我國《合同法》根本違約制度的弊端。我國合同法中的根本違約制度并沒有明確違約行為和合同解除權之間的聯系,其將違約行為的表現和結果同時列為合同解除的條件,在條文的構建上存在缺失。而根本違約恰恰是違約行為和合同解除權之間的橋梁。另外,因為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沒有明確的釋意,因此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當需要應用合同解除條件時,有時法官往往需要自行判斷具體案情是否屬于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情況,可能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二)公約根本違約制度對我國《合同法》的啟發
針對我國根本違約制度目前的缺陷,我國《合同法》可以引入CISG公約中的根本違約制度的一些概念,并可以從中提取法條構建的關鍵要素,對現有的條款進行調整和修改。我國可以引入根本違約這一概念,這樣可以明確違約行為和合同解除權之間的聯系,并且可以適用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完善合同法定解除的條件,使合同解除的條件更加周延。另外可以將“合同目的無法實現”這一法律條款明確化,對其含義進行具體的解釋,同時針對不同的合同類型規定具體的適用條件。
現今跨國貿易愈發興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的根本違約制度在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利益、交易安全、市場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根本違約制度在具體適用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在制度架構上具有先進的意義,且在不斷的完善發展。
[英]Poussardv.Spiers[1876]1QBD.351.
劉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解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13.
劉榴芳.論《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問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0-11.
鄒國勇、陳曼莉.論CISG的根本違約制度.理論月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