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妮
摘 要 4月1日四川省瀘州太伏中學的趙鑫的非正常死亡刷爆網絡,僅一天就排除了他殺,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自2002年9月1日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實施以來已有15年,這次四川校園死亡事件中各方對于事故處理的混亂甚至相互矛盾,學校事故責任制度的薄弱可見一斑。本文從對學校事故的內涵和定義清楚的把握,厘清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地位,為分析事故責任奠定基石。再對域外的學校事故責任的借鑒,對我國的現實可能性及適用性做出分析,以學校事故制度為出發點提出預防和風險規避的建議。
關鍵詞 學校事故 域外制度 預防 規避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38
(一)學校事故的概念
近年來學校事故頻發,與之產生了大量的相應學校事故訴訟案件。在實務中有大量的爭議就在于對學校事故概念的界定出現了爭議,學理界和政府部門也沒有對其明確的定義,現行依據2010年修訂的《學生傷害處理辦法》中的第二條:“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可以看出學校事故責任是時間概念,也是不可分開的空間概念。
該條規定指出發生學校安全事故的地點除了校內還可以是具有監督管理的校外空間,時間上包括在學校的所有教育、活動,還包括因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的時間,一般以“門對門”來對學校內進行界定即出校門和進校門。學校事故的關鍵是要看不是學校組織的教育和教學活動或學校管理責任在責任范圍內,明確的標準對正確識別確定各方在中小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是有幫助的,有利于科學合理地解決學校事故中的損害賠償責任認定。
(二)學校事故的特點
主體特定:學校事故中的主體具有特定性,大多數是參與學校教育、生活工作的教職工。學生主體而言不是指所有的在校學生,事故主體一般為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通學生,主要是中小學就讀的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幼兒園的兒童評價為學生也作為學校事故的主體,大學生作為成年人且脫離了義務教育不作為主體。
學校事故范圍特定:主體的限制性也決定了學校空間,學校事故中的學校包括中小學和幼兒園,大學當然的排除在外。范圍限定在在學校期間發生的事故即“門對門”,以出入校門為分界點,包括了學校具有管理和監督職責的教學樓、校舍、校門口。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可以突破空間限制,但是校外的非學校組織的生活和學習活動除外。
(一)現今通說觀點
監護自動轉移說:未成年人應始終得到監護,當未成年人的父母將其未成年子女送進幼兒園、學校學習時,父母雖是未成年學生的法定監護人,但事實上已不可能行使未成年學生在校期間的監護權,“實際上已將監護職責轉移給上述單位,這些單位在特定的時間和區域內負有監護之責。”
因為學校學生入校以后,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很難履行監護義務,學校當然的承擔起了監護責任,所以學校對學生的損害賠償應承擔嚴格責任。 民法上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規定了監護人死亡、監護人失去監護能力、對擔當監護人有爭議、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等法定事由,才能引起監護權的變動。況且上學這種事情遠遠未達到引起變動的是由,而且轉移監護權對被監護人的影響巨大。監護人是法定權利的守護者,帶有很強的專屬性。僅上學就轉移了監護權,對于被監護人的權益的侵害具有危險性,監護責任不同于收養,沒有約定轉移監護權的法律效力。
合同關系說:該說認為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中,學校并不是代替行使監護權利,而是基于現代的教育方式與監護人簽訂了新型的教育委托合同。監護人和學校簽訂合同的目的就在于保護學生免受第三人的傷害,看學校是否對傷害有賠償責任,在于學校是否違反了監管和教育的約定。
相較于監護自動轉移說,彌補了產生不平等、不相適應的權利義務缺陷,把學校和家長作為民法上主體平等的關系訂立合同。合同的生效就從學生送到學校時產生,如果發生了學校事故就會產生違約責任。但是學校對學生的監督和教育義務明確的來源于《未成年人保護法》,未履行義務的應按照法律承擔侵權責任。
教育、管理與保護關系說:該學說不同于合同關系說中的產生違約責任,而是學校事故產生侵權責任。教育、管理和保護是學校和學生間關系的重要內容,學校一方面有權教育、管理學生,另一方面有義務保護學生; 同樣的道理,學生一方面有義務接受說較為準確的界定了學校和學生是基于法律法規為基礎,產生出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排除了監護人說和合同說的法律關系學說,保證了公平和對等,有利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學校管理的有序進行,為司法實務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學校違法行可以表現為作為與不作為,但常見的是不作為形式,有學者其劃分為疏于管理、疏于保護和疏于教育三種具體行為方式,判斷學校行為違法性,應當以《教育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為標準。 從語義層面觀察,對校園事故責任制度而言,學校管理和教育旨在保護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的“侵權責任法”。學校主體和學生主體之間具有提供教育、管理和接受教育、管理的相互關系,出現學校事故的依據也就是違反《侵權責任法》第40條的規定,違反管理義務的法律義務中的“違反法定擔保義務”,更符合本條例的立法目的。
(二)學校事故的類型
學生與學生:事故的主體都是學生,主觀目的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例如斗毆、打架、被批評而自殘的、無視違反紀律規定、自身特殊體質造成的輕傷、重傷甚至死亡的,對其危害結果的承擔者一般為本人或者監護人。但是學校如果涉及到未履行應履行的監管和教育責任的,需要承擔與過錯相對應的補充責任。
學生與學校:學校作為事故主體的一方,因未盡到應履行的監管和教育責任或者進行了不當的教育行為,例如體罰過當和故意傷害的,對危害結果發生負有主要責任,事故責任需要學校承擔。
學生與第三人:第三人限定為除了學校教職工和學生以外的非從事學校工作活動的,造成學生傷害結果的應直接追究第三人的責任,如果學校存在監管和教育過失行為的,應該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三)學校事故中學校的免責事由
不可抗力:雷擊、地震、洪水、臺風等無法控制和避免的突發自然狀況時,學校履行了相應的職責,可以不追究學校的責任。不可抗力要求現代科技無法預測和避免的自然事件,若未盡到通知和注意義務,則成立不作為不再屬于免責是由。
意外事件:在其他的法律規定中,意外事件可以作為免責事由,在學校事故責任中,學校作為較為有力的一方,很容易會將學校事故歸因于意志以外的原因。這將導致受害者的救濟權利收到制約,為了避免因為意外事件的作為免責事由,受害人得不到救濟。
(一)完善立法,訂立法典
現行施行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只是教育部的規章,在處理學校傷害事故中的作用太弱,僅僅是作為參考的作用。司法實務中不能直接依據《辦法》判決,《民法》、《侵權責任法》、《教育法》幾部法律中的關于學校事故責任不成系統,而且分布太過零散。盡管在2002年施行《辦法》以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制訂了各自的學校事故責任辦法或者條例,但是整體上因為各地按照自己的來,適用上很混亂。好多人甚至對于教育法感到陌生,正是因沒有法典化造成的混亂和陌生加劇現如今解決學校事故頻發的無力。
與發達國家的學校事故立法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1997年美國有的州較早訂立了《反欺凌法》,其他州逐漸通過了該立法,不僅明確的確定了各方的責任,有效的預防了欺凌現象的發生。 為了更好的保護未成年學生和維護學校秩序的有序進行,整合社會各方的意見,為學校事故責任制度的法典化盡快提上日程。
(二)調解是指導學校事故解決的中心思想
學校事故中能夠很快解決的少之又少,往往面對著長時間的訴訟程序,對于受害人來講可能得到的救濟會因此延遲,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承擔敗訴的風險。對于學校而言拖而未決的學校事故會把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拖入泥潭,影響其他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也可以設置專門的法務顧問。發生學校事故第一時間能夠規避風險,加快調解的速度。
(三)監護人法律責任的完善
在處理學校事故時,監護人的法律責任處在盲區的尷尬境地。調解和訴訟過程中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學校、未成年學生是否存在過錯,而在事故中更為重要的親權—監護權的法律規定較為少,司法實務中很難對監護人的法律責任缺失進行相關懲處。
這種盲區導致的監護人界定不清楚,產生了很大的不對等關系。輿論關注點第一直觀責任在于學校,學生家長站在了輿論高地對學校施壓,導致糾纏不清、鬧學校、甚至沖擊學校教職工和其他學生的安全和秩序。現實中學校因噎廢食,取消了很多體育、春游、運動會來規避可能產生的學生安全事故,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對監護人法律責任做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
我國應要借鑒美國關于監護人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出現學校事故之后的處置順序中,首要保障學生的健康和生命權利及時送往醫院,保護好事故現場做出詳細的事故記錄,再通知家長一同和學校具有誠意的協商處理,按照各自的過錯責任,確定監護者的法律責任,而不是忽視監護者的法律責任。
(四)域外學校事故責任制度借鑒
美國對于學校事故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由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的影響,對于每一起的學校責任事故并非都要判追究學校有責任。而是根據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除了規定的監管教育之外并沒有額外的必要義務,看學校是否具有過失或者過錯來判定。
英國從最早的1947年制定的國家賠償法中,不將把校園事故產生的責任作為君主權利下放的范圍,其責任特別的由英國的教育委員會承擔。司法實踐中學校事故責任一般會歸為教育委員會承擔,但是也僅限教職工正常的教育活動范圍內,超出也可以追究教職工責任。教育委員會在其中的角色也是相當于賠償的代理責任。
綜合來看發達的域外國家在學校事故責任中,將風險責任主要放在國家賠償和工業傷害保險制度的保障上。學校和教職工的負擔降到最低,民事賠償的定位放在輔助手段,更為合理和科學。國家賠償制度需要依靠高稅收來維持,對比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建立龐大的國家賠償制度并不實際,相較而言工業傷害保險制度可采納行高。
丁國良、魏委.未成年學生在校受到損傷時學校責任認定的探討.江西大學學報(人文利學版).2001(3).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案例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毛大勇.論學生傷害事故中的學校責任.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8.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侵權行為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