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方
[摘要]內部審計獨立性不足、權威性不夠導致內部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通過引入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內部審計能有效彌補內部審計獨立性不足帶來的審計質量不高的缺陷。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內部審計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選擇風險、決策失誤風險和信息泄露風險。加強風險評估、做好事中控制與事后監督、合理制定業績評價標準、督促內部審計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則有助于規避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風險。
[關鍵詞]內部審計 外部化風險 規避 對策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點
內部審計的對象是企業內設機構和人員,審計與被審計雙方“同在一個屋檐下,低頭不見抬頭見”,由于獨立性不足,容易導致內部審計人員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避重就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得內部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然而,這種以犧牲審計質量為代價換回的“一團和氣、隔靴搔癢”式審計卻嚴重損害企業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采取恰當方式引入外部審計力量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則有助于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提升內部審計質量。具體來說,內部審計外部化具有以下優點:
1.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人員受雇于管理層,在開展內部審計業務時,有可能僅僅考慮如何取悅管理層而偏離其職責,也有可能為了維護一團和氣而放棄原則。這樣做的結果是內部審計職能沒能真正得到實現,企業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受到損害。外部審計人員根據契約委托開展工作,與企業沒有內在利益沖突與聯系,因而能無所顧忌地指出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獨立性和客觀性的評價結果。
2.獲利高水準的專業服務。
對于多數企業而言,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背景并不能完全勝任所有的內部審計業務。僅僅因為不經常發生的特殊業務而配備相應的內部審計人員,又顯得成本過高。一旦遇到超越內部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的業務,只能聘請外部專業人士來提供相應的內部審計服務。否則,內部審計人員“明知做不了卻勉為其難”地完成內部審計業務的結果,審計質量是可想而知。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提供方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工程造價公司、管理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專業人士,他們接受委托后能夠為企業提供高水準的專業服務。
3.有利于企業集中精力抓主業。
內部審計是企業用來防止舞弊、增加價值、改善運營而專門設立的內部職能部門。內部審計的日常業務開展由內部審計部門按年度審計計劃自行組織進行,但內部審計由于自身獨立性不足,導致內部審計不能真正大膽開展工作、揭露存在的問題,需要企業負責人去指揮、協調、督辦,這勢必會分散企業負責人的精力。內部審計外部化后,“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部審計人員沒有隱瞞地揭露存在的問題,不需要企業領導過多地擠出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參與內部審計工作,從而有助力于企業集中精力抓主業。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存在的風險
采取恰當方式引入外部審計力量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有助于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提升內部審計質量。然而,內部審計外部化也不是“萬能藥”,內部審計外部化存在以下風險:
(一)錯誤選擇風險
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的專業勝任能力、職業道德水準和獨立性決定著內部審計外部化目標的實現程度,直接影響著內部審計服務的質量與效果。然而,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的相關信息并非完全公開,也無法進行有效的評估,導致企業對于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的選擇“跟著感覺走”,這種選擇方式勢必會帶來錯誤選擇風險,造成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提供的內部審計服務質量達不到企業最初的預期水準,從而給企業造成損失。與此同時,外部審計由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不了解,特別是一些特殊的行業,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外部審計很難在短時間內對企業進行全面風險評估,所采取的風險應對手段有可能與實際出現較大的偏差,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內部審計錯誤選擇風險。
(二)決策失誤風險
選擇了合適的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并不意味著內部審計外部化就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內部審計外部化的范圍和方式也會對其質量與效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企業而言,涉及商業機密、領導不希望被外部審計參與的內部審計項目都不適合引入外部審計力量參與內部審計。處于發展階段規模較小的企業從成本與效率方面考慮,往往傾向于不設內部審計機構、不配備專職內部審計人員,而是將內部審計業務完全委托外部審計機構完成,企業喪失內部審計的“真正話語權”,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此外,內部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的問題,如果通過一次內部審計外部化實踐能夠解決的,內部審計就不能長期外部化;否則,就會內部審計外部化就會變為企業一筆額外負擔。
(三)信息泄露風險
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過程中,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必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名正言順地了解企業的相關信息,甚至涉密信息。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如若能恪守職業道德,謹守保密條款,則泄密的可能性較小。如果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業務承接與保持不順暢甚至中斷,則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出現道德風險的概率會加大,企業信息泄露風險增加。與此同時,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在工作或生活中也有可能無意中泄露企業的機密信息,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對企業而言,防止信息泄密與內部審計外部化二者不可偏廢,必須同等程度重視。
(四)主動性喪失風險
內部審計是企業為了防范錯誤與舞弊、改進管理提高效益而從制度層面設計的一套工作流程。健全而有效的內部審計對于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和重大決策行為都大有裨益,這也是企業設立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審計人員的初衷之所在。而一旦實施內部審計外部化,內部審計遇到超出專業勝任能力的項目、內部審計因獨立性不夠,“拉不下臉面”導致審計質量不高等問題時,通過引入外部審計力量參與內部審計工作情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然而,如果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如果沒有壓力和緊迫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大量的內部審計項目都依賴外部審計來完成,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出現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不保持職業敏感,不及時提出有效的防范和應對策略,內部審計就會喪失主動性。
三、內部審計外部化風險的防范對策
內部審計外部化雖然能使企業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用于核心競爭領域,增強內部審計獨立性、提升內部審計質量。為了有效防范內部審計外部化過程中的錯誤選擇風險、決策失誤風險和信息泄露風險、主動性喪失風險,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來防范內部審計外部化風險:
(一) 加強風險評估
在選擇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之前,企業應盡量多地了解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的專業資質、人員規模、客戶群體、市場口碑及主要競爭者等信息,并考慮通過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等渠道來驗證企業對于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的評估。同時,企業還應特別警惕那些職業道德不佳、市場反響不好的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通過風險評估避免企業選擇不合適的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內部審計項目,從源頭上規避錯誤選擇風險。
(二)完善控制與監督
內部審計外部化并不意味著企業一勞永逸,相反,企業應當做好內部審計外部化的事中控制與事后監督。企業管理層應當及時了解、跟進內部審計外部化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內部審計外部化過程中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刻不容緩的問題,企業應協同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一道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與此同時,企業還應當對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偏離內部審計外部化約定軌道的行為及時制止、糾正,必要時終止業務委托關系,以切實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內部審計外部化完成后,企業也應當對照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約定檢查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查找未能實現目標的原因,特別是內部審計外部提供方未能完成約定的原因,挽回企業相應的損失。
(三)合理制定質量評價標準
企業通過契約委托外部審計機構來提供內部審計服務,必定要對外部審計機構的服務質量進行評價。
評價的標準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了外部審計服務質量的評價結果,影響到該內部審計外部化業務委托關系的存續。太低的質量評價標準意味著外部審計機構完成內部審計業務十分容易,使得內部審計外部化失去意義;太高的質量評價標準則意味著對外部審計提出更嚴格要求的同時提高了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成本。企業可以借鑒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的研究成果,從數量化和質量化兩個維度來制定合理的質量評價標準。
(四)督促內部審計提高業務能力
之所以企業要實施內部審計外部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夠,導致對于企業存在的錯誤和舞弊不能有效地發現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因此,企業可以在選擇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內部審計項目時,要求外部審計機構做好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傳、幫、帶”工作,內部審計人員更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虛心求教,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
四、內部審計外部化過程中應當避免的誤區
(一)內部審計應摒棄“甩手掌柜意識”
通過引入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增強內部審計獨立性、提升內部審計質量,有利于企業集中精力抓主業。但企業不能就此認為內部審計外部化是“靈丹妙藥”,什么工作都寄希望于外部審計機構和外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成為“甩手掌柜”。一來企業領導不愿意的、涉及企業機密的項目不適合內部審計外部化;二來過分依賴外部審計機構和人員來完成內部審計項目,會讓內部審計在企業更沒權威,增加內部審計工作的阻力,一旦企業領導覺得內部審計是可有可無的,則內部審計就徹底失去存在的意義。
(二)內部審計應摒棄“跟風意識”
當前,內部審計外部化很受追捧,不少企業都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是不是所有企業都應該內部審計外部化呢?還是采取統一的模式推進內部審計外部化?很顯然,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企業是否推進內部審計外部化、內部審計外部化究竟采取全包、半包、補充還是管理咨詢等形式,最終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做出恰當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萬楚軍、申哨宏:《關于我國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構想》,《湖北經濟學院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10期
[2] 王琴,苑振前:《試論內部審計外包在我國的應用》,《審計月刊》2007年第6期
[3]鐘駿華、邢福梅:《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年第1期
[4]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有效方式與優化途徑》,《中國內部審計》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