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昊
摘 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謝榛的關注度逐漸增強。隨著研究方法、角度的多樣化,研究者在謝榛的詩學思想色彩、詩歌審美評鑒、《四溟詩話》與《滄浪詩話》、詩法論、唐詩學、情景論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本文述評了近三十年間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章,力求比較準確地反映謝榛詩學的研究現狀與不足。
關鍵詞: 謝榛 詩學理論 《四溟詩話》
謝榛是明代“后七子”中富有個性色彩的一位特殊人物。謝榛“布衣”出身,終生未獲“進士”功名,卻交游甚廣。然又專注于詩歌創作與詩論總結,雖與諸子發生爭擯之事,但堪是“后七子”詩學綱領的立法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有言:“當七子結社之始,尚論有唐諸家,茫無適從,茂秦曰:‘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諸人心師其言,厥后雖爭擯茂秦,其稱詩之指要,實自茂秦發之。”[4]424
在20世紀80年代前,由于謝榛被湮沒在明代“前后七子”的整體概念里,其個體存在性與思想獨特性長期遭到忽視。80年代之后,學界對謝榛的關注度逐漸增強。隨著研究方法、角度的多樣化,研究者在謝榛的詩學思想、詩歌審美評鑒、《四溟詩話》與《滄浪詩話》、詩法論、唐詩學、情景論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本文述評了近三十年間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章,力求比較準確地反映謝榛詩學的研究現狀與不足。
一、謝榛詩學理論研究方向
謝榛的詩學理論在中國古代詩學發展演變體系中處于由創作技巧論向審美鑒賞論轉變的過渡地位,對明清的性靈說、情景說、神韻說等詩學主張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謝榛的詩論著作《四溟詩話》囊括了對詩歌本質特征、學詩策略、作詩技巧、評詩方式的認識與見解,并結合具體實例“把詩歌創作、鑒賞、批評進一步精微化”[2]206。近人談論謝榛的詩論主要從《四溟詩話》入手,大致有三個角度:本體論、方法論和審美鑒賞論,如馮仲平的《謝榛詩學的理論價值》[3]、車瑞的《謝榛詩學的理論價值》[4]就是從這三個方面總體概括了謝榛詩學的理論價值。
(一)詩學思想色彩研究
謝榛的詩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道兩家的影響。李慶立的《從詩和禪聯姻的流變解讀謝榛的禪悟說》[5]第一次從禪的中國化發展即禪與詩的結合,以及謝榛自身對禪學接受的角度論述了謝榛論詩所主張“禪悟”的具體指向與原因。但此文只涉及謝榛的詩論,而未以其詩歌作創作為例證。趙偉的《“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榛與佛教》[6]則結合謝榛的詩集與詩論來探究佛教義理對其詩歌創作、詩學思想與人生心境影響。魯茜的《謝榛佛道心境的比較》以謝榛的詩集為切入點對其佛道心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相較于佛教修為,道家心境其實更深地影響并改變著他的思想與創作,也涵括其詩學理論”[7];《謝榛詩法“自然”的詩學體系》[8]區分了謝榛在老莊思想統攝下的古詩觀與佛道思想統攝下的近體觀。
(二)詩歌審美評鑒研究
謝榛提出了“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9]1137之說,這是一種以審美為核心的詩歌批評鑒賞觀。張銀飛的《透析謝榛“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詩歌批評觀》[10]引入“文本批評”與“審美批評”兩個批評話語解讀“三解”論。呂君麗的《從作詩之法到品賞之理——謝榛詩論在審美鑒賞方面的開拓》[11]以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六觀說”為出發點,從六個方面系統論述了謝榛對詩歌審美鑒賞的新開拓,并探究了詩歌評鑒主體能力的建構要素。趙旭的《謝榛的詩學與其時代》[12]第五章“謝榛論詩歌的評鑒”分析了詩歌評鑒者素質與評鑒角度、標準。王永芳的《論謝榛的詩歌意象批評》[13]第二章第四節“論鑒賞方法”討論了“直觀味詩”的直覺式與“剝皮賞詩”的探究式兩種詩歌鑒賞方法。還有王順貴的一系列論文,如《謝榛詩歌審美體驗方式論》[14]、《謝榛詩歌審美體驗生成論芻議》[15]、《謝榛詩歌審美藝術風格論》[16]、《謝榛詩歌審美主體建構論》[17]、《從〈四溟詩話〉看謝榛的詩歌審美意象論》[18],均從審美角度探究謝榛的詩學。
(三)《四溟詩話》與《滄浪詩話》研究
謝榛在結合明代及前代文學創作的基礎上,對南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論主張作了精具化的闡述與改造,顯示出了由“妙悟”、“格調”轉向“性靈”、“神韻”的趨勢。張晶、劉潔的《謝榛詩學對嚴羽的超越及其時代意義》[19]分析了謝榛從“悟”的本體意義、實現途徑、表現形式三個方面對嚴羽詩學的拓展。呂君麗的《試論謝榛對嚴羽詩論的繼承和開拓》[20]著重論述了謝榛對嚴羽“妙悟”說、“興趣”說的繼承與開拓,并指出了謝榛“悟”論的偏頗。曾君之的《論〈四溟詩話〉對〈滄浪詩話〉的繼承與發展》指出了謝榛的《四溟詩話》從詩歌師法主張、詩歌創作主體素養、詩歌創作方法三個方面承襲并創新了嚴羽的《滄浪詩話》,強調《四溟詩話》是繼《滄浪詩話》后最有廣泛影響力的詩學理論著作,并認為“自古以來,詩論家總容易被后人遺忘其詩人身份”[21],但正是由于嚴羽、謝榛二人的詩歌創作實踐,才使得其論詩的視野更開闊,把握要旨更加準確。
(四)詩法論研究
謝榛《四溟詩話》中所論的“詩法”是指詩歌創作的具體步驟方法與修辭技巧,鄭子瑜稱此書為“第一本論詩的修辭法的專著”[22]327。趙旭的《謝榛的詩學與其時代》第六章第三節“詩歌的修辭特點”總體討論了謝榛對詩歌創作的體式、字句、聲律、對仗、用典五種修辭方式,這是對謝榛詩歌創作藝術技巧較為全面的概括與總結。鄭利華的《后七子詩法理論探析——以王世貞、謝榛相關論說考察為中心》[23]分析了王世貞、謝榛二人關于詩歌用韻、平仄和篇章句字的理論主張。薛鳳梅的《謝榛詩韻研究》[24]第七章“謝榛詩歌創作與其詩韻理論”從“韻”之本“音”、以“悟”論韻、用韻禁忌三個方面分析了聲律論,并探討了謝榛詩歌創作中用韻實踐與聲律理論相悖的原因。翟勇的《“聽之金聲玉振”——謝榛對詩歌音樂美的追求》[25]分析了謝榛強調詩歌音樂美三重意義。李國新的《論謝榛之求聲調》[26]探論了謝榛詩歌創作“求聲調”的方法、目的、理論來源與意義價值。李琳的《謝榛詩法簡論》[27]討論了剝皮法、縮銀法、戴帽法、釀蜜法等十一種謝榛提倡的具體作詩法則。
(五)唐詩學研究
謝榛的唐詩學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以盛唐為法”與改唐詩。前者偏向于抽象的詩學理論,而后者則側重于詩歌創作實踐。李慶立的《論謝榛“以盛唐為法”》①、《再論謝榛“以盛唐為法”》②比較了謝榛與李攀龍、王世貞等人“師法盛唐”主張的不同,分析了“以盛唐為法”的重要途徑“悟”,以及其在此過程中對“興”問題的新認識,并將謝榛的“師法盛唐”的特點歸納為“全、合、中、活”。翟勇的《謝榛的唐詩學》[28]重點分析了謝榛的改唐詩活動,以及在以“盛唐為法”詩學理念指導下的詩歌創作實踐。翟永從謝榛的具體詩歌作品中把握謝榛的詩歌審美觀,這樣就一改以往研究者把重點只放在謝榛詩學上而未能與其詩歌創作實踐相結合的片面做法。孫學堂的《謝榛改唐詩綜論》[29]分析了謝榛改唐詩的聲調、情調、格調等方面;《謝榛與盛中唐詩——以詩歌創作為核心》[30]評價了謝榛效仿唐代岑參、李白、杜甫及大歷、元和年間一些詩人所作的詩歌,并指出謝榛作詩標榜盛唐諸公、李杜二人是有意為之,雖未能及之,但其接近中唐詩歌的無意之作卻更能反映性情本色。還有呂麗娟的《謝榛對杜甫的接受研究》[31],以學杜詩為切入點研究謝榛的唐詩學。
(六)情景論研究
唐宋以來,謝榛是第一位對情景問題進行體系化言說的詩論家,這是后世王夫之、王國維等人情景論、境界論之濫觴。蔡詩意的《〈四溟詩話〉論意境和意境的創造》指出:“謝榛則是繼范烯文之后,第一個集中論述情景交融問題的詩論家,從而把‘情景交融論上升為明確的‘意境論。”[32]李慶立的《謝榛的“情景交融”說》探討了“情景交融”說的“情景相因”與“情景適會”兩個方面內容,也認為“明朝嘉靖、隆慶年間蜚聲詩壇的謝榛,則第一個使‘情景交融說臻于完整、系統化”③。李琳的《〈四溟詩話〉之“情景論”分析》[33]從詩的媒介、胚胎即“景”和“情”兩個方面分析了謝榛的情景論。呂君麗的《“感興”與“情景”——解讀謝榛“感興”說》[34]分析了情景與感物興詩的關系,以及詩歌創作中處理情景的方法,并指出謝榛的“情景”說是對嚴羽“興趣”說內蘊的具體化揭示。
除以上文章外,關于謝榛詩學理論的研究成果仍有不少;近年來的中國文學史或文學批評史,也多采用兩分法辯證地評價謝榛的詩文創作與詩學理論;還有一些著作在研究明代文學的整體視角下也談及了謝榛的詩學主張。限于篇幅原因,均不再贅述。
二、結語
研究者通常以《四溟詩話》為文本材料探討謝榛的詩學理論,但較少涉及甚至沒有結合謝榛的詩作。缺乏謝榛本人詩歌創作實踐而未能與其詩論主張互為印證,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關于謝榛的詩學研究仍有進一步開拓的空間,今后可從以下四個方向展開:一是將謝榛的詩作與詩論緊密結合起來并行研究,以創作實踐檢驗、發現其中有別之處;二是在整個詩學發展體系中觀照謝榛詩論所處的地位與發揮的作用,尤其是對后世包括同時期的詩人文學理念及創作的影響;三是適當開展謝榛與他人詩學主張的比較研究,如林啟柱的《謝榛、王世貞詩論比較》[35]、馬寧的《淺論黃庭堅、謝榛的詩歌創作觀》[36];四是研究范式的突破,即對謝榛詩論的研究從文學史的歷時性審視轉向文學地理學的空間性考察,如以謝榛的游蹤為線索探究其詩學思想的變化。李慶立的《新時期明代詩歌和詩學整理研究之不足及其對策——從有關謝榛及其著述的研究整理談起》[37]以謝榛研究為案例,針對當下明代詩歌與詩學研究的不足與偏頗提出了七點建議。謝榛詩學研究是個案研究,以期深入探討。這對于明代詩學研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無疑大有裨益。
注釋:
①②③載于李慶立(著)《謝榛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24-141、142-165、184-199頁,此書是其關于謝榛研究的論文集。
參考文獻:
[1]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2]莫林虎.中國詩歌源流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馮仲平.謝榛詩學的理論價值[A].徐中玉,郭豫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六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車瑞.謝榛詩學的理論價值[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113-117.
[5]李慶立.從詩和禪聯姻的流變解讀謝榛的禪悟說[J].蘇州大學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48-52.
[6]趙偉.“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榛與佛教[J].文學遺產,2010(2):113-122.
[7]魯茜.謝榛佛道心境的比較[J].南都學刊(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5(4):42-46.
[8]魯茜.謝榛詩法“自然”的詩學體系[J].文藝評論,2015(8):45-49.
[9]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張銀飛.透析謝榛的“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詩歌批評觀[J].池州學院學報,2010(1):67-70.
[11]呂君麗.從作詩之法到品賞之理——謝榛詩論在審美鑒賞方面的開拓[J].巢湖學院學報,2008(5):61-65.
[12]趙旭.謝榛的詩學與其時代[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3]王永芳.論謝榛的詩歌意象批評[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14]王順貴.謝榛詩歌審美體驗方式論[J].文史雜志,1997(2):36-38.
[15]王順貴.謝榛詩歌審美體驗生成論芻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23-26.
[16]王順貴.謝榛詩歌審美藝術風格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45-50.
[17]王順貴.謝榛詩歌審美主體建構論[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82-86.
[18]王順貴.從《四溟詩話》看謝榛的詩歌審美意象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9(2):101-104.
[19]張晶,劉潔.謝榛詩學對嚴羽的超越及其時代意義[J].思想戰線,2000(6):92-94.
[20]呂君麗.試論謝榛對嚴羽詩論的繼承和開拓[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2007.
[21]曾君之.論《四溟詩話》對《滄浪詩話》的繼承與發展[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6):179-191.
[22]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3]鄭利華.后七子詩法理論探析——以王世貞、謝榛相關論說考察為中心[J].中國韻文學刊,2009(3):21-30.
[24]薛鳳梅.謝榛詩韻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25]翟勇.“聽之金聲玉振”——謝榛對詩歌音樂美的追求[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8-82.
[26]李國新.論謝榛之求聲調[J].文藝評論,2012(4):61-65.
[27]李琳.謝榛詩法簡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9):142-144.
[28]翟勇.謝榛的唐詩學[D].濟南:山東大學,2008.
[29]孫學堂.謝榛改唐詩綜論[J].文藝理論研究,2008(5):94-102.
[30]孫學堂.謝榛與盛中唐詩——以詩歌創作為核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2-88.
[31]呂麗娟.謝榛對杜甫的接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32]蔡詩意.《四溟詩話》論意境和意境的創造[J].民族藝術研究,1988(1):7-17.
[33]李琳.《四溟詩話》之“情景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100-102.
[34]呂君麗.“感興”與“情景”——解讀謝榛“感興”說[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7-83.
[35]林啟柱.謝榛、王世貞詩論比較[J].求索,2003(3):184-186.
[36]馬寧.淺論黃庭堅、謝榛的詩歌創作觀[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8-52.
[37]李慶立.新時期明代詩歌和詩學整理研究之不足及其對策——從有關謝榛及其著述的研究整理談起[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