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寶石
摘 要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繼續前行,這是歷史前行的軌跡,不可改變。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進行了修改,注冊資本確立為認繳制,這是符合公司資本制度的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面對現在我國誠信體系還沒有建立,監管不到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有所偏弱等現象,對認繳制存在的股東出資問題的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逐步完善公司法律制度。
關鍵詞 認繳制 股東出資 誠信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32
《公司法》將實繳制轉為認繳制,這是一次質的轉變,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傳統的公司法是以資本為核心構建的,債權人的交易風險時時存在,而公司的經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該說公司的信用更多的體現在資產方面。只有資產才可以客觀的反映一個公司的真實經營水平。其次、傳統的公司法所規定的都是主管機關事前監管,而對事后層出不斷的問題只能是疲于應付和不斷的進行行政處罰,這次將出資問題讓渡給市場,還給企業本身,也是一次回歸,市場的歸市場,對企業的管理從干預到自由的轉化,讓企業信用進入一個自我競爭和淘汰機制,同時也彰顯了簡政放權、營造寬松的營商環境的行政理念。
(一)股東出資催繳制度是一個空白
注冊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在公司設立過程中出資期限等新問題出現自然在所難免,這不僅關乎公司的正常經營運轉,而且對債權人的損害程度暴露更加明顯,但在我國的相關公司法律法規中,對股東出資催繳制度卻鮮有提及,只是在《公司法》第93條中提到了對發起人的出資補繳責任的規定,但該規定并沒有對監督機制以及程序的設置給出明確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僅泛泛提到了“公司催告繳納”,過于原則化,缺少實務操作的可行性。
(二)對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的適用規定過于原則
實繳制改為了認繳制后,股東只要在公司章程中約定出資數額、出資期限即可,這一規定的本意是為了最大化的創造營商環境,為創業者松綁、公司設立更簡便。正是這種寬松的環境下,由于目前誠信體系還不完善,給公司的債權人帶來了很多困惑,面對這一新課題,需要學界和實務界共同探討和解決。
認繳制與實繳制相比,公司的全部資產就從原來的實繳出資變成了現在的實繳出資與認繳而未實繳出資兩部分組成,在公司對外所欠的債務無法還清,而認繳股東的出資期限又沒有到期限的情況下,為了償還公司的債務,對股東的認繳出資期限加速到期是否可行?學界還是有爭論的,有學者認為,章程中約定的出資期限還沒有到,就提前要求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無疑剝奪了股東的可期待利益,加重了股東負擔。并且關于股東是實繳還是認繳以及出資期限已經在公司章程上進行了登記,而章程上的信息對社會是公開的,債權人明知公司股東出資期限還沒滿,沒有實繳資本,卻還愿意與公司進行生意往來,事后發生債務糾紛,債權人就不應要求股東進行加速到期。
還有些學者認為股東于公司章程中約定的出資期限屬于公司內部約定,債權人要求的是公司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一種外部責任,自然股東不能以未到約定的出資期限為由對抗債權人,拒絕承擔公司的到期債務。
筆者認為,加速到期無可厚非,因為如果按照破產程序來,整個企業就要結束生命,人員的解散安排,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商事活動,社會的穩定接踵而來,何況整個企業如果通過加速到期將問題解決,不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而且讓企業的經營正常運轉,有利于市場的穩定與發展,保護了交易各方。加重未到期股東的負擔這話有些偏頗,權利與義務通常相互對應。①股東在享受自由出資期限,輕松的設立了公司這一權利,也就注定了其要履行的義務,這個義務就是股東沒有任何理由由于其自己的自由出資行為損害到與公司進行交易相對方的合法債權。公司資本不到位影響到了公司的信譽,這時候由股東來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理所應當。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可以任由債權人要求就可以進入加速到期,要設置一定的前提條件,筆者認為持續性償債能力就是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說,如果公司的股東將未到期的資本補足,公司所負的債務小于公司資產,就可以運用加速到期,反之如果公司已經失去了持續性償債能力,就算補足股東資本,債權人也得不到足額清償,換句話就是資不抵債,公司的破產的可能性增大,債權人主張加速到期來清償相應的債務,勢必使得公司在破產過程中影響到其他債權人的財產分配,這個時候就不應當允許債權人主張加速到期股東的出資責任。
(三)對股權轉讓后股東出資責任的歸責規定不明
股權的獲得,一是原始取得,即通過作為發起人的出資取得,二是通過股權的轉讓取得。在實繳制的情況下,股權轉讓走一個正常的流程就可以了,在認繳制下,股東出資沒到期之前,發起人將沒有實繳出資的股權全部或部分轉讓給新股東,新股東則以支付相應股權標的對價方式取得股權權屬和股東資格,對沒有實繳出資責任,是由發起人還是新股東承擔?法律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有學者認為需要發起人繼續承擔,也有學者認為需要發起人和受讓者共同承擔,但筆者認為需要受讓股東承擔即可。股權出讓之后把出資責任歸于發起人并不符合我國經濟現代高速發展的要求,與現代公司法改革方向要求相脫離,投資人會時刻根據投資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戰略,或追加、或減資、或轉型等等,出資不再是發起人的責任。在認繳制下,自然存在實繳資本與認繳資本并存現象,只要是新股東知曉認繳的存在,轉讓股東將全部未到期出資對應的股權出讓給受讓人,受讓股東對未認繳出資責任的繼受,是一種承諾。新股東承擔老股東的認繳出資責任不論是學理還是司法實務都應當得到確認。
(一)催繳制度的建立
1. 明確董事會為催繳主體
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定,即公司可以作為進行出資催繳的主體。這種表述過于抽象,公司外部行為都是要公司承擔責任,內部事務也泛泛的指稱公司解決,這種表述不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應該明確到公司具體機構的職責內,比如董事會。董事會不僅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了解,對股東的資本交付情況也是很清楚,由董事會來作為出資催繳的主體,充分考慮我國目前公司的組織架構體系,認繳股東沒有按時按期繳納的,董事會有責任進行催繳,在公司章程中就明確規定,股東的出資催繳義務歸董事會,并約定董事會怠于行使所需承擔的責任。
2. 建立催繳程序
董事會作為出資催繳的義務主體,不僅要在公司成立之初對發起人的出資情況、持續履行出資義務的能力、有無超常規的外債,有無對外擔保等財務和法律信息進行全面調查;也要在出資期限到期前的一定時間內書面通知相應股東,告知需要繳納時間、金額和地點等,并明確如果不按時足額繳納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如果股東超期不履行,那就采取相應的措施,直至將該股東除名。如果失職,不僅要處罰股東,還要處罰在催繳過程中,怠于履行責任的董事或高管,并對債權人承擔補充責任,以此明確大家的責任。
(二)探索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設立的目的是針對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股東,不是完全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其實質是否定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股東的有限責任。②《公司法》20條的規定比較籠統,實務操作容易造成一定的困惑,真理來自實踐,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實踐中探索,找到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
1.適用對象應該是具體的、明確的,邊界清晰
該制度適用對象為濫用公司獨立地位、股東有限責任的公司股東與因該濫用行為而受到嚴重利益損害的公司債權人。
2.適用范圍的標準是公司是否有持續償債能力
這是需要根據公司的財務狀況來判斷,如果公司的債務都能實現,公司的風險就是可控的,償債能力就是可持續的。舉例來說,在企業財務上常說的資產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那么在股東的認繳資本不到位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的盈利能力很好,那么這個時候也會是資產大于負債,企業的資本就是充足的,反之,就可以將其界定為持續償債能力不足,需要加速到期股東的認繳資本來補充公司的資本,保證公司的持續經營與運轉。
此外,舉證責任倒置,各家單位的財務文件都屬于公司的商業秘密,不會輕易被外界知曉,如果采用舉證責任倒置這個問題就可化解,原告方只要能提供證據證明自己利益受損與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可,被告股東需要提供證據證明自己沒有濫用,如果證明不了,那就需要就此承擔不利后果,這樣更合理,也更科學。
(三)完整的信用評估和公示
2014年10月1日出臺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正式施行,這就意味公眾可以查詢到企業的工商注冊信息,年度狀況、資產狀況信息,還有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等。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起步較晚,急需完善,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 擴大公示范圍
企業信息公示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具有利害關系方對企業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了解所需的部分的信息,尤其信用和償付能力,以及動態信息。但在現實中,相關利害方能夠從平臺上知曉的有用信息很少,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同時平臺的作用也沒有有效發揮作用。筆者認為,只要是不涉及企業秘密的,都應該如實在企業信息中公示,而不是保留不公示。如在經營異常目錄中,對于股東的認繳資本不按時到位、連續股權轉讓,都應該給出警示,提示交易者。
2. 監督機制的建立
認繳制的出現,更多的體現了公司股東意思自治的精神,也是公權力對企業的管制進一步放松,這就要求市場有更好的自律和誠信行為,從我國市場發育成熟度來看,完全依靠市場本身的調整力度是不夠的,這就必須調動群眾、行業協會和媒體等各方的多維度監督機制,使得公司股東懂得約束自己,在法律規定范圍內正常運轉,讓公司把及時、準確、全面真實的信息展示給公眾,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 建立信用評估機制
公司股東自己做出出資承諾,但又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以及因違反出資義務需要承擔的責任的信息進行匯總,然后通過網絡,結合市場監督、稅務、金融以及公安、法院等機關部門的信息整合,然后對公司進行一個相應信用等級評定。這樣的目的,就是要約束公司和股東的行為,一旦信用評級過低不但影響該股東自身的信用等級,也連帶影響公司的聲譽,通過這種機制的建立,強化公司股東的契約精神,履行自己的出資義務,同時公司也會更盡責對公司的出資事宜進行監管,從根本上杜絕公司股東不按時、按期履行出資義務。
①梁慧星.民法總論(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81.
②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