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戈 張俊杰 仝建平
摘 要: 伴隨“國學熱”,《弟子規(guī)》在一些學校被納入教學內容,本文對陽泉市某村鎮(zhèn)小學的《弟子規(guī)》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對部分教學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弟子規(guī)》 村鎮(zhèn)小學 教學調查
近幾年,社會上掀起“國學熱”,一些傳統(tǒng)文化典籍被重新重視,其中,《弟子規(guī)》由于內容適用范圍較廣,出現(xiàn)頻率很高,學校、企業(yè)、社區(qū)等都有對《弟子規(guī)》進行誦讀和學習。
從2015年起,山西省陽泉市部分地區(qū)的教育單位開始編撰校本教材①,一些學校在編撰過程中將《弟子規(guī)》列入教材,教師們對《弟子規(guī)》進行備課、授課,《弟子規(guī)》在該地區(qū)小學開始普及。筆者有親友在陽泉市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任教,得益于此,筆者對該地區(qū)的《弟子規(guī)》教學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
一、參考讀物
(一)總體情況
陽泉市冶西鎮(zhèn)編撰的校本教材中,《弟子規(guī)》包含原文、注音和釋讀。由于國家教育部門對《弟子規(guī)》并無統(tǒng)一標準,編撰教材、備課授課的參考讀物主要有三類:民間團體印制、散發(fā)的印刷品,如弘化佛教和諧小叢書之《弟子規(guī)》、某義工團隊印發(fā)的《弟子規(guī)》小冊子等;教師自行購置的《弟子規(guī)》參考讀物,如燕山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弟子規(guī)》②等;百度詞條(網友參與編撰和修改)、《弟子規(guī)》公益網等網站。這些讀物在受訪地區(qū)流傳較廣,特別是網絡上的內容,受眾更多。
(二)版本差異
各個版本的《弟子規(guī)》在字音、字形、釋義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當地學校編撰的校本教材,是綜合參考了多種不同版本的《弟子規(guī)》之后進行編寫的,在此過程中也有所取舍,但囿于資料較少、編寫使用規(guī)模小,在內容上存在一些小問題。筆者對不同版本的《弟子規(guī)》進行了對比。
1.字音差異
各版本讀物的字音差異如下:
《弟子規(guī)》流傳較廣,版本甚多,各種原因導致許多字音差異,北京語言大學科研處副教授王秋生曾對部分多音字的讀音進行了對比和考證④,本次調查涉及的字音差異中,部分字音已能夠確定。如:“應勿緩”的“應”,讀音應為“yìng”,表示“應答”之意。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將拼音標注為yīng,但對這一句的解釋也為“應答”。此外,“凊”的讀音應為“qìng”,“溺”的讀音應為“niào”,“的”的讀音為“dí”,以上拼音差異均可在王秋生老師的論文中找到確切讀音和來源依據。
另有前人未列出之處如下:
“出必告”中的“告”,此次選取的讀物大多標注為“gào”,兩本標注為“gù”的讀物在注釋中寫明“gù”為古音,現(xiàn)代讀音為“gào”。百度百科標注讀音為“gù”,但未對讀音做出解釋。該字的讀音為“gào”更合適。
“號泣隨”中的“號”,《新華字典》⑤180頁“háo”的釋義有“大聲哭泣”和“大聲呼喊”,182頁“hào”的釋義與此句并無關系,可見此處應讀“háo”。
“乘下車”中的“車”有“jū”和“chē”兩種讀音,王秋生老師的論文對此也有探討,出于押韻,讀“jū”更合適,但兩種讀音都是正確的。
“行高者”中的“行”,《新華字典》545頁有“xìng”的讀音,但標為“舊讀”,含義為足以表明品質的舉止行動,例詞有“德行”、“品行”等,據此可知,“xìng”音雖有,但不再使用,不宜如此標注。
“勿輕訾”中的“訾”,《新華字典》656頁“zī”音釋義為“姓”,658頁“zǐ”音釋義為“說別人的壞話、詆毀”,據此可知,在《弟子規(guī)》中應讀為“zǐ”。
“屏勿視”中的“屏”,《新華字典》34頁“bǐng”音釋義中有“除去、排除”之意,385頁“píng”音釋義有“遮擋、遮擋物”之意,兩種釋義都有辦法解釋通,但綜合來看,“bǐng”更合理。
“步從容”中的“從”,《新華字典》并無“cōng”的讀音,僅有“cóng”和“zòng”,“zòng”可以排除,“cóng”的釋義有“[從容]不慌不忙”,筆者使用電子《新華字典》⑥查詢,“從容”一詞所用配音也如此。在《古漢語字典》⑦中,可以找到“cōng”的讀音,釋義為“舒緩、自在”,附有出處《莊子·秋水》:“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另有釋義“舉動”,附有出處《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皠幼鲬Y,從容中道”。兩本字典對比可見,“cōng”為古音,且古代“從容”一詞的釋義與今義有所不同。綜上所述,此處讀“cóng”更合適。
“可馴致”中的“馴”,《新華字典》中并無“xún”的讀音,僅有“xùn”,參看各類讀物,“可馴致”的解釋多為“循序漸進可以達到”,筆者查詢《古漢語字典》,“馴”在353頁可見“xún”和“xùn”兩種讀音,“xún”有“漸進”之意,“xùn”的釋義通“訓”,有“教誨、解說”之意。可見,各版本讀物對此句的釋讀采用了“xún”的古義。但是如果采用“訓”的字義,此句解釋為“可以通過教育達到”也通順可行。因此,此處的讀音可以與釋讀方式相結合。筆者認為,此處有兩種方式選擇:第一,將“馴”改為“循”,保持原有解釋。第二,將“馴”改為“訓”,換一種方式解釋。做出更改的目的在于使之更適應現(xiàn)代閱讀習慣。
以上為筆者整理出的字音差異,此次整理出的字音差異雖然多為古音和現(xiàn)代讀音的差異,但也是較為容易辨認的,僅通過當地鄉(xiāng)鎮(zhèn)小學使用的《新華字典》即可更正大部分錯誤內容。由此可看出,流傳于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的《弟子規(guī)》普及讀物在讀音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陽泉市冶西鎮(zhèn)所編撰的校本教材,也有一些顯得比較草率的錯誤。
2.字形差異
各版本讀物字形差異如下:
我國文字繁簡字、多義字出現(xiàn)字形差異很常見,不同版本《弟子規(guī)》的字形差異在古代和現(xiàn)代都有不少,也有相關整理成果。筆者分析如下:
“首孝悌”和“首孝弟”,《新華字典》95頁關于“弟”字的釋義提到了古義“弟”同“悌”。周明杰《〈弟子規(guī)〉研究》⑨從貼近原本的角度認為,“從版本時間和多數版本來看,‘弟為上”。筆者認為,“悌”更貼近現(xiàn)代閱讀習慣。
“返必面”和“反必面”,根據各版本的釋義,本句強調“返回”之意,“反”為古代寫法。參考《新華字典》124頁“反”與“返”的對比,“返”的寫法更貼近現(xiàn)代閱讀。
“親憎我”,有些版本寫作“親惡我”。周明杰《〈弟子規(guī)〉研究》中附清末刻本,《弟子規(guī)》原文為“憎”。在《新華字典》中,兩個字都有“討厭”之意,釋義差別不大,均無問題。
“惟德學”,有些版本寫作“唯”。黃燦的《〈弟子規(guī)〉研究》⑩中此句均為“惟德學”,周明杰《〈弟子規(guī)〉研究》此句均為“唯德學”?!缎氯A字典》510頁“唯”的第一條釋義是通“惟”,兩個字在字義上差別不大,均無問題。
“人有能”與“人所能”,黃燦的論文認為寫作“人有能”會和“己有能”出現(xiàn)“有”字重復,故而“所”較妥。
“仁者稀”,此處為“稀少”之意,“?!笔枪糯鷮懛ā!豆艥h語字典》327頁對“?!钡尼屃x:稀疏,后作“稀”。現(xiàn)代漢語中,“?!币褵o此含義。故筆者建議寫作“稀”更妥當。
“居處變”,有很多古籍寫作“居處辨”,周明杰《〈弟子規(guī)〉研究》引用《禮記·間傳》:“父母之喪,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绖帶。齊衰之喪,居堊室,芐翦不納。大功之喪,寢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居處者也。”意為“分辨”,即血緣遠近不同的親屬去世,有不同的服喪方式。可見,寫作“辨”有更豐富的文化含義。如果寫作“變”,則內涵較為簡單,容易理解。此處的寫法,筆者認為需要與釋義相對應,寫作“辨”的時候不可用“變”的釋義。
大部分版本有“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一句,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中此句為“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黃燦和周明杰的論文都有所考證,本句在古籍中就有不同版本。雖然詞句有異,但理念都是積極的。
以上字形差異均非錯別字,多為古今書寫不同,但在通俗讀物和應用于小學的教材中應該注意字形的修正,適應現(xiàn)代閱讀習慣。
3.釋讀差異
筆者收集到的讀物對《弟子規(guī)》的釋讀大體上是一致的,個別語句存在一些差別,有的用不同的說法表達相似的含義,有的做了一定的含義延伸,也有對某一句存在不同理解的情況。差距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句:
居有常,業(yè)無變。此句釋讀差別較大,百度詞條進行字面翻譯:固定居住的地方,不要經常換工作;《〈弟子規(guī)〉兒童啟蒙教育白話注音版》和《弟子規(guī)圖說》對“業(yè)無變”釋讀為“事業(yè)要專注,這樣才不荒廢人生,讓父母擔憂”;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解釋為“安家以后要將職業(yè)、居所固定下來”;《〈弟子規(guī)〉兒童啟蒙教育白話注音版》釋讀為“職業(yè)和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輕易改變”;燕山出版社《弟子規(guī)》將“居”解釋為日常起居作息,將“業(yè)”解釋為做事情,這一句被釋讀為“起居作息要有規(guī)律,做事要有常規(guī)”。
物雖小,勿私藏?!丁吹茏右?guī)〉圖說》和燕山出版社版本將“物”解釋為公物,其余版本均未提到公物;百度詞條將“物”解釋為“自己的東西”,這種解釋顯得對子女更加嚴苛。
德有傷,貽親羞?!丁吹茏右?guī)〉兒童啟蒙教育白話注音版》解釋為“身體有所損傷,德行就有了欠缺”,這種解釋在此處過于簡單,在兒童讀物中顯得有些莫名其妙,需要更詳細的解讀。
居處變,酒肉絕。此處的“變”字有時寫作“辨”,其不同含義前文已有說明,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寫作“辨”,解釋為與妻子分開住。其余版本都寫作“變”,解釋為改變生活起居。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各版本對這句話的解釋基本相同,燕山出版社《弟子規(guī)》和百度詞條在解讀中增加了“辦喪事時不可為了面子鋪張浪費”。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各版本解釋都較為相似,百度詞條增加了一個要求: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各版本都將場景設置為“與長輩說話時”,百度詞條增加“在尊長面前和他人說話”的場景。
將上堂,聲必揚。大部分版本將“聲必揚”解釋為“提高聲音,使屋內人聽到,有所準備”;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解釋為大聲問好。
惟其是,勿佞巧。這一句的釋讀差別略大,《兒童啟蒙教育〈弟子規(guī)〉圖說》和《〈弟子規(guī)〉圖說》解釋為“沒有根據的謊話終有被識破之時”;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解釋為“不切實際的花言巧語會令人生厭”;《〈弟子規(guī)〉兒童啟蒙教育白話注音版》解釋為“說話重在恰當合理、符合實際”。這些解釋有交叉部分,也有不同之處。
奸巧語,穢污詞。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對“奸巧語”解釋為“尖刻挖苦的話”,其他版本解釋為“奸詐取巧的語言”。
不力行,但學文。燕山出版社《弟子規(guī)》和百度詞條將“力行”的對象描述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些本分”,其他版本簡單概括為“所學的道理”。
以上釋義的差別總體分歧不大,都有合理之處,可以講得通。但有些版本的釋義顯得不妥,例如: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新疆人民出版社《弟子規(guī)》釋讀出現(xiàn)錯誤,譯為“聽到別人贊譽自己就感到害怕,聽到別人批評自己就感到高興,這樣會錯上加錯”。這種錯誤比較離譜,背離了該句本意。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百度詞條將“非言大”翻譯為“只會嘴上談論的大官、大人物、大財商”,這種解釋似乎帶有偏激情緒。
字不敬,心先病。一般理解為“寫字歪歪斜斜,是浮躁不安的表現(xiàn)”。百度詞條解釋為“寫字不工整,心緒就不好了”,這一句的邏輯顯得不太對。
《弟子規(guī)》行文簡練但內涵豐富,釋讀出現(xiàn)差異很正常,其中少部分是出現(xiàn)歧義,大部分是在做事程度、范圍方面的不同,出現(xiàn)釋讀錯誤的則是個例。
二、授課安排
在陽泉市冶西鎮(zhèn)的教學安排中,《弟子規(guī)》被拆分到兩個年級的教材中,教學時間為四個學期。
前文提到不同普及物的版本差異在教學中也會遇到,教師遇到字音、字形問題,基本都以編撰的《校本教材》為準。對于每一句的釋義,除了參考《校本教材》以外,還會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擴充,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
(一)字面釋讀
《弟子規(guī)》中一些內容較為簡單具體的部分,如“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等,授課過程中按照原意進行釋讀,含義上不需要太多擴展,或只有少量擴展,更多的是針對這些內容設置相應的場景讓學生判斷。這種處理方式較為常見。
(二)積極方向引導
《弟子規(guī)》一些語句體現(xiàn)出的古代生活方式和現(xiàn)代有諸多不同之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會根據現(xiàn)代生活的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場景設置,依據《弟子規(guī)》所傳達的正面意向做一些符合現(xiàn)代場景的講解。如“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原文以典故“扇枕溫衾”表達孝敬父母之意。教師備課則引申出更多的具體行為,如幫父母做家務活,拓展出更多的具體行為。
(三)通俗化解釋
《弟子規(guī)》也有少部分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理解尚有難度,對這一部分的授課,教師會將原文做通俗化講解,學生領會其內涵即可。如“居有常,業(yè)無變”在前文可見多種釋義,教師對不同的釋義進行了糅合,將深刻的含義進行通俗化講解。強調“使父母對你們放心”,并結合生活進行多種場景設置,有一位教師的例子是“每一天都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這就是‘居有常,父母看到你能自覺學習,才會放心”。
(四)反方向探討
《弟子規(guī)》中也存在少量有歧義的語句,面對這些語句,教師進行了反方向的拓展。比較典型的是“父母責,須順承”和“號泣隨,撻無怨”,教師會舉一些父母責備的例子,從責備的內容、父母的心態(tài)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父母的批評。
(五)特殊的部分
《弟子規(guī)》成書的年代與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均有差異,面對《弟子規(guī)》中的部分特殊情況,例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待婢仆,身貴端”,其內涵和形式都與現(xiàn)代社會有較大差異。教師在授課中將其引申至待人接物,讓學生明白,對于幫助自己的人要有禮貌、別人幫助自己不是理所應當的??傊?,在面對這些特殊部分時,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修改、引申。
總體而言,教師對待《弟子規(guī)》是比較靈活的,在解讀過程中并非單純依賴已有的普及讀物,而會結合實際進行不同角度的修改和豐富,對內容的擴展都采用了積極的態(tài)度。
三、教師態(tài)度
當地教師對《弟子規(guī)》進行備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解和評價。筆者曾于2016年在山西師范大學對山西籍本科生進行了一次關于《弟子規(guī)》的訪談調查,此次也向陽泉市冶西鎮(zhèn)數所小學四十三名教師發(fā)放了類似的調查問卷。
(一)對《弟子規(guī)》的理解和評價
絕大部分受訪教師對《弟子規(guī)》的認可度很高,認為《弟子規(guī)》能夠與現(xiàn)代社會相容,對現(xiàn)代人的教育意義較大,有學習的必要。對于“你認為哪一部分最重要”這個問題上,他們很少提出具體語句,認為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很難評價哪個比其他更重要。
受訪教師提出,《弟子規(guī)》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可以修改。例如“孝”篇中“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些封建的部分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應舍去或作一定改動?!案改肛煟瑧槼小焙汀疤柶S,撻無怨”也有一定提及。有少數受訪教師認為“親仁”部分篇幅太短,應適當結合小學生德育教學進行擴充。
有接近六分之一的受訪教師認為《弟子規(guī)》沒有不實用的部分,通過正面的解讀,都可以與現(xiàn)代社會相容。
(二)對《弟子規(guī)》教學的看法
所有教師都認為,將《弟子規(guī)》列入小學教育內容之中是可行的,其內涵符合當今小學的德育教育要求。在具體實施這一方面,有的教師認為可以直接將《弟子規(guī)》放入思想品德課中,再加以補充,使之成為思想品德的直接教材;有的教師認為將其單列為經典誦讀,與其他科目相互配合即可;有的教師認為可以將《弟子規(guī)》作為校紀校規(guī)的一部分。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太刻意追求其字面意思和古人的原意,則很容易看到一些不太現(xiàn)實、不符合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內容,教學內容就無法與實際相結合。作為古代的行為規(guī)范,其精神內涵在于歸過、勸善、積極向上,而不是死板地照著去做。因此,教師們并不會刻意還原《弟子規(guī)》的原意,更多的是根據字面意思,結合參考讀物的解釋與生活相結合。
當然,教師們也能認識到,僅僅將其作為課堂內容是不行的,學生可能會單純當成一個任務去學習。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日常生活中利用《弟子規(guī)》對學生的不良習慣進行持續(xù)提醒、糾正也是很重要的。
教師們也提到,自己也存在不少與《弟子規(guī)》內涵相悖的行為,特別是在細小的生活習慣上。在小學教學特別是德育教育中,“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備課、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有時候也會進行反省。
四、結語
由于時間倉促,加之該地區(qū)校本教材課堂教學使用剛剛展開不久,筆者未能深入了解《弟子規(guī)》教學產生的實際作用。僅從已有的調查結果來看,流傳于當地的《弟子規(guī)》普及讀物雖然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但其編撰水平良莠不齊。在學校教學方面,雖然在教材編撰時在字音、字形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對待較為重要的釋讀是比較認真的。從教師們對待《弟子規(guī)》的授課準備中可以看到,他們是以“取其精華,改造其糟粕”的理念進行的,這使得以《弟子規(guī)》為典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方面使學生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另一方面進行了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的“適配”。從某一方面講,這也延長了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
注釋:
①由當地學校或教學管理部門編撰的教材,僅用于本?;虮镜貐^(qū)內部使用,稱之為校本教材、地方教材、鄉(xiāng)土教材.
②李毓秀.弟子規(guī).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2(1).
③百度詞條原文如此,筆者無相應權限,無法更改.
④王秋生.《弟子規(guī)》中部分多音字的讀音考究[J].中華文化研究,2015.
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新版(大字版),本文中使用的《新華字典》均為此版本.
⑥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20日發(fā)布電子《新華字典》,應用于智能移動設備,是目前市場上唯一正版的電子《新華字典》,與商務印書館第11版《新華字典》內容相同,附有中央電視臺播音員所配標準讀音.
⑦《漢語辭書大系·古漢語字典》,南方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以下使用《古漢語字典》均為此版本.
⑧百度詞條中,寫法是“首孝弟”和“出則悌”.
⑨周明杰.《弟子規(guī)》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⑩黃燦.《弟子規(guī)》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弟子規(guī)》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論析”(項目編號:0124/03010011)研究成果。
項目指導教師: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