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英
摘 要: 校園文學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不同地區的校園文學具有不同的特點。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的作者們用文字謳歌了他們對鄉土的眷戀、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對校園生活的思索、對未知前途的反思和對純真友誼的追求。
關鍵詞: 恩施地區 大學校園文學 主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校園文學的概念在我國被首次提出。青年作家楊勇(筆名阿里歌歌)認為,校園文學指以學生作者為創作實體的文學,是一種建筑在校園生活和青少年成長心理基礎上的文學[1]。校園文學的主要讀者群體是學生,校園文學適應了學生的成長需要,同時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對校園文學的研究基于校園文化和教育制度下的成長主題,校園文學多產生于校園,題材涉及情感、校園日常生活、理想及追求。
在有利的生長環境之下,恩施①地區大學校園文學快速發展,如湖北民族學院在近幾年成果中,出現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小說的代表作品有肖正華的《沉潛》②,魏小斐的《潛行記》③,向圣奎的《哭泣的清江河》④;散文集的代表作品有王關政的《煙火人間》⑤,李飛、張威合著的《理想國》⑥和黃少麗的散文集《追夢的孩子》⑦;詩集的代表作品是澤仁朗杰的《岡仁波齊》⑧等。
目前,我國對校園文學的研究還不成熟,針對我國對校園文學研究的缺陷和不足,為了避免以偏概全和泛泛而談,本文主張對恩施地區的校園文學主題做一個詳細的研究。
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的主題是多種多樣的,愛情、友情、日常生活、前途及鄉土等都是吟誦的對象,校園文學的作者用他們的滿腔熱血寫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犀利的字眼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普遍關心的問題,用文字述說他們內心不盡的憂傷。
一、對鄉土的眷戀
鄉愁是校園文學創作者們所偏愛的,而他們愛寫“鄉愁”,主要因為他們離開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最親近的人,孤身一人到陌生的地方求學。當他們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就是父母的心肝,不論做什么事都會得到父母的庇護,一旦離開父母的關心,投入陌生的環境里,他們心里的落差是很大的,內心的牽掛會因此與日俱增,對于一般大學生來說,這種生活會讓他們內心的不安、孤獨、無奈和迷茫更加明顯,特別是農村孩子離開家鄉到城里求學,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文化的差異,給他們原本敏感的心靈增添了一絲傷感與落寞。
為了緩解內心的落寞和對家鄉的思念,寫文章便成了最好的解憂方式。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不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鄉土氣息總是縈繞其中,久久不散。面對鄉土詩歌,陳仲義先生總結道:“新詩八十年來,鄉土詩學的總體流向:風俗畫——文化鄉愁——家園意識三部曲,這三部曲同樣構成鄉土詩學由淺至深、由表入里的互聯互動三種結構。家園意識體現為鄉土詩學堅硬的內核,風土人情和文化鄉愁是與之緊密關聯又缺一不可的外圍組織。”[2]“鄉土”不僅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愁思。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免不了對鄉土的眷戀,如李飛《故鄉懷想》,通過對父親、母親、鐮刀、草垛、墻壁、爐臺、屋頂、瓦片等意向的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作者記憶中故鄉的面貌,在這字里行間,簡單的話語卻掩藏不住內心對鄉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在散文和小說作品中,對鄉愁的寫照亦是更詳細。小說中的鄉土情懷則更注重對地方風物和風俗畫的描繪,使文章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將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很好地結合起來,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突顯。對于遠離鄉土的游子來說,鄉土是他們的生命之源,鄉土留給他們的美好回憶深深地烙在內心深處。
二、對愛情的向往
“當代大學生的年齡在18歲-22歲,處于青春發育后期,由于性機能的成熟,性意識的覺醒及性心理的發展,加之高校環境的特殊性,戀愛及性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3]。對于風華正茂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愛情是美好的,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是人之常情。
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表現愛情的尤以詩歌和散文為盛,如陳靜《你是一本書,我該如何讀你》,作者將自己的心儀對象比喻為一本書,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的心情會隨著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而起伏,時而沸騰、時而安靜、時而喜悅、時而憂傷……越是喜歡,越是迷茫,不知道該如何讀那本心儀的“書”。這或許是相思的少女對愛情的期待與彷徨。“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鐘情”[4]正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寫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恩施校園文學中,詩歌和散文描寫的愛情是相當純潔的,沒有摻雜那么多的外界因素,只是心中純粹的“愛情感受”。在小說中,作者對愛情的描寫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期望。也許是由于寫作的原因,文學寫作愛好者都是孤獨的,正確講是喜歡寧靜,這種寧靜恰恰把作者隔離開來,使得作者很少與人交流。期待的愛情只能是向往,于是將自己的向往寫入作品之中。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縱觀恩施校園小說中的愛情結局都是我們期待的,也是作者所期待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三、對校園生活的評判
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的日常生活,是作者熱情流淌中仔細觀察和思考后取得的剖析和評判,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作者的筆下輕舞飛揚。
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青春時代的自我寫意,耀眼的文字就像閃亮的鉆石。王關政的散文集《煙火人間》是作者大學生活的真實反映。文中既有對易逝的青春年華的感嘆和追憶,又有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反思;既有對市井生活的密切關注,又有對人生價值的探討和思索,更有對恩施家鄉的濃重鄉土情結。作者提到,如果未來可以選擇,他希望永遠做民院的一棵香樟樹,因為“夢中的大學,是一條怎么都走不到頭的香樟樹林,只是一轉身,就再也回不了頭”(《如果我是民院的一棵香樟樹》)。為了追求那美好的愛情,將一頓油燜大蝦寫得無比生動,“假若把油燜大蝦比作四大名著中的一部,那么你一定知道我會選擇《水滸傳》,只有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氣,才能配得上油燜大蝦的氣質”(《潛江的油燜大蝦》)。《市井人生》、《市井生活》更是寫出了市井實景,將那些最平凡、最庸碌的生活細節描繪得無比仔細。
但是,在作者筆下,大學校園生活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看似美好的大學校園生活中,也有著教育的弊端。《大學是寂寞集中營》就寫出了作者對校園生活及人生價值的探討和思索,寫出了對校園生活和國內當前教育體制的反思。文中,作者認為大學是孤獨者的營地,因為大學里大部分大學生是不愿意去課堂上課的,只是為了不被點名,不被記過,才被迫去教室里待著,并非心甘情愿。作者通過冷靜觀察和思考,寫出了當代大學生在死板的教育制度下的無奈,對校園生活進行了全面剖析和評判。
總之,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校園文學的作者們的寫作都是真誠無欺的,在他們的文章里浸透著真誠的味道。
四、對前途的思考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前途是他們奮斗的動力,之所以努力地生活,只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前途。但是,前途的道路并不平坦,障礙重重,前途是不易預知的,多了份迷茫。
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作者筆下的“前途”,光明與坎坷,明爭與暗斗,正義與邪惡,將現實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肖正華的《沉潛》將仕途的坎坷、利益的誘惑和人性的毀滅展現在讀者的眼前。長篇小說《沉潛》展現了對急需解決的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求索。仕途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官場腐敗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普遍關心的問題,事關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禍福。
“小說是真實生活和風俗世態的一幅圖畫,是產生小說的那個時代的一幅圖畫”(里夫《傳奇的發展》)。肖正華的長篇小說《沉潛》描寫的就是仕途上腐敗與反腐敗的生動圖畫。小說通過對腐敗細節的細致描繪,不僅讓讀者了解到一些官員的貪腐,而且為抗拒腐敗提供了方法,更為讀者提供了對人生意義深沉思索的范本。對美好前途的向往是人之常情,但在人生路上,前途不應只有簡單的向往和憧憬,還應有對生命意義、對人生價值的叩問與沉思。
五、對友情的贊頌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情是偉大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中,友情是在校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劑。缺少了友情,生活將會變得異常單調,友情的距離,或遠或近,并不能被別的感情替代。一起哭,一起笑,看似沒心沒肺的一群人,卻是大學生活里最美的風景。如澤仁朗杰的《民院三長毛傳》,詩人用直白的話語描述了校園生活之中三人似淡而深的友誼,寫出了三個人之間的共同特點:三個人是在一群自稱詩人的學生堆里相識的,都灑脫無謂,被視為怪物。在詩人的眼里,他們三人之間的友情是純真的,不摻含其他不純的動機。三人之間的感情深厚,而且對外人的看法不屑一顧,在單調的校園生活中,友情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在校大學生的心靈變得更美好。
總的來說,在恩施地區大學校園文學作品中有著對人生普遍意味的探尋。每一部作品都寫出了無限豐富的人生道路,既是虛構的,又是現實。
注釋:
①恩施簡介: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最年輕的自治州.
②肖正華.沉潛[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11.
③魏小斐.潛行記[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④向圣奎.哭泣的清江河[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⑤王觀政.煙火人間[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⑥李飛,張威.理想國[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
⑦黃少麗.追夢的孩子[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
⑧澤仁朗杰.岡仁波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阿里歌歌.中國校園文學史引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陳仲義.鄉土詩學新論[M].北京:中國文化研究,1999.
[3]馬福全.大學生戀愛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9).
[4][德]歌德,著.郭沫若,譯.少年維特之煩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