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大眾藝術欣賞水平逐漸提升;加之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成為各大行業的香餑餑,但各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卻無法滿足這一發展現狀。本文對相關環境藝術設計與工作室教學進行了介紹,對這一特色建設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強調了建立特色工作室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特色工作室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 特色工作室 發展對策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現狀。與此同時,工作室教學逐漸興起,為學校培養有創新、會實踐的專業人才提供了平臺。
一、關于環境藝術設計與特色工作室的介紹
環境藝術設計是當代藝術和設計的集合體,被分為室內和室外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包括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等,不僅被納入很多高校課程學習中,還被廣泛應用于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中,對社會發展、經濟增長、文化傳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8個年頭了。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在發揮作用的同時迎來了新的挑戰,教學模式亟待改進。而工作室模式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工作室一般指由多人組成的團隊,是創意生產和工作的空間,是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地方。可以說,包豪斯學院(Bauhaus)是工作室模式的搖籃,包豪斯的設計作坊即為現代設計工作室的雛形[1],為后來工作室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依據。
二、環境藝術設計特色工作室建設的必要性
(一)發展現狀。
早在2001年,中央美院就率先掀起了工作室制教學改革的浪潮,研究方向不同,工作室的設計特點也截然不同。但在教學改革上,它們有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注重”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拒絕紙上談兵,做到學以致用;注重探索,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進度開設不同的課程,引導學生縱深發展;注重合作,不同的思維碰撞到一起總是會孕育新的靈感,因此要加強學生的相互交流,培養團隊意識。工作室模式不僅受到學生和設計者的青睞,在社會工作中更會發揮出極大的優勢。引得各藝術高校紛紛加入,在原有基礎上根據自身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建立相關專業的工作室。例如,建筑學院就有自己特有的模型工作室,提供制作材料,讓學生在工作室中動手設計制作,使大家對專業知識有直觀的理解。工作室的建設標志著“教學、研究和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的形成,為行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科研人才,成為高校對執業能力應用型人才進行深化培養與精準教育的新平臺[2]。
(二)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模式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不完善。在很多藝術院校中,中老年教師居多,教師結構嚴重失衡,骨干力量缺乏;而青年教師多為本科學歷,雙師型教師寥寥無幾,且很大程度上他們把教師當做工作而不是教育,導致創新不夠,教學模式大眾單一;此外,部分教師是從外專業轉入的,并不都是環境藝術設計科班出身的,專業知識不深,教學經驗不足。與教學相對應的教學設施不盡完備,工作室的設備裝置與學生人數脫軌。例如,某高校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實驗所需的房屋建造模型材料遠遠少于學生人數,且其他必需材料也是零零散散的,不能滿足教學現狀,硬件設施的不足阻礙了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開展。
2.課堂教學深,實踐教學淺。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在國家整體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學校的制度也是根據學校整體發展制定出來的,延續傳統設計,平衡各大專業。由于學校規章制度的限制,工作室教學模式與實踐操作存在一定矛盾。但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一定的開放空間和靈活度,學生實地研究才能深入理解,而我國現階段的工作室教學中,學生學習重心仍然是亙古不變的理論,教室之外的實踐時被忽略。如果說將學校的理論課程與外出實踐相聯系的話,那么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必定會有質的飛躍,但由于學校制度的限制,學生不能隨意外出,這一愿望難以實現。在電影《謊言西西里》中,女主常常被客戶投訴,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實地觀察的經驗,缺少與施工人員、現場監理見面,所擬圖紙也是千篇一律,不符實際,缺乏創新。
3.傳統人才多,創新力量弱。“第五屆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自2018年3月12日開始,面對600多場招聘會,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因為大量設計公司只愿吸收具有創造力、具有活力、動手能力和團隊意識強的畢業生[3]。學校的出發點肯定是所培養的人才都能在社會中發揮價值,但在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上與行業發展存在差異。工作室教學模式雖因地制宜,但始終大同小異,授課內容、教學模式和效果趨于一致,缺乏改革和創新。老師注水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想培養具有理論知識的創新型實干人才,我們必須轉變思想,改變目前教學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室教學創新機制。
(三)特色工作室建設的作用。
1.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新興工作室教學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課外實踐鍛煉,讓學生對行業更了解,培養職業精神和吃苦耐勞、勇于進取的思想。在工作室這樣一個獨立的空間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我約束力。同時,小組練習環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還能培養大家的團隊合作精神。對專業教師而言,一改傳統教學的呆板,對其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有益無害,只有自身素質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道解惑,教學質量才能相應的提高。
2.豐富實踐經驗,適應行業發展。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初衷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踐操作中,讓他們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熟悉施工技巧。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進入社會鍛煉,提高溝通應變能力,縮短畢業時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期,成為具有執行力的應用型人才[4]。相信很多招聘啟事上都有這樣一條任職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工作室教學模式下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居多,經驗更豐富,更能適應行業的發展。
三、特色工作室建設的對策研究
(一)提升師資力量,引進先進設備。
一方面,工作室教師隊伍必須改變,無論是職業素質還是教學能力。比如教師回答學生問題時要條理清楚,不得含糊其辭糊弄學生;還要具備把控專業發展方向、課程建設與開發、教研與教改、應用技術開發這四項教學能力[5]。此外,招聘青年教師時,本專業的或雙學位應優先考慮,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能力。另外,應完備工作室的教學設施,引入先進設備。在大數據、精細化時代,我們應該為學生配備相應設備,包括多媒體、覆膜機和噴繪機等。
(二)改進教學方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學校在制定平衡各大專業的規章制度基礎上,還應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開小灶”,給他們提供外出實踐的機會,使理論知識及時運用于實踐。學生只有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才能設計出有靈魂、符合客戶要求的作品,這才是我們建設特色工作室的最終目標。
四、結語
改變教學模式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當務之急,讓學生從課堂上轉戰到實踐中,提升職業素養的同時,掌握實際設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改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要大力推進特色工作室的建立,把學生培養成會思考、敢動手的應用型人才,但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有特色、有效。
參考文獻:
[1]米永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2]李偉,吳燦.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學院藝術設計工作室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0(07):51-55.
[3]董振紅.環境藝術之飾品藝術工作室的建設[J].品牌,2014(01).
[4]于洋,姜麗.基于“工作室”制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J].大眾文藝,2012(15):271-272.
[5]黃耀成.針對建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的思考[J].探索研究,2013(03).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2017年度院級科研項目, 項目編號:X200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