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靜 劉丹
摘 要 刑事法律援助(以下簡稱刑事法援)是指在刑事案件中,為避免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無法聘請律師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而由政府作主導、律師提供服務減免律師費用來保障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期待實現公平公正的司法,保障人民主權。但現實中的法律援助并沒有很好的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卻產生了很多問題。本文主要從刑事法援的概述、現狀、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英國法律援助值得借鑒的地方來闡述如何提高刑事辯護律師法律援助的積極性,以期待能夠更好的實現法律援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關鍵詞 刑事法援 刑辯律師 服務合同
中圖分類號:D92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59
(一)刑事法律援助的含義
刑事法律援助,是指在刑事案件中,為避免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無法聘請律師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而由政府作主導、律師提供服務來保障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期待實現公平公正的司法,保障人民主權。
(二)刑事法律援助的意義
眾所周知,刑法不但承擔著治國安邦的重要責任,還同時是所有法律中對處罰最為嚴厲的法律,其刑罰下至罰金刑上至死刑,而死刑又是所有刑罰中最為嚴厲的一種。根據“天賦人權學說”,任何人的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剝奪人的生命可謂是最殘酷的刑罰。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已經廢除死刑,而我國刑法仍保留有死刑這一刑罰,就更要慎用此刑罰,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代表了我國對人權保障的極大進步,刑事法援的不斷進步也標志著我國人權保障程度的提高。其次,刑事法援還有利于司法公平公正的實現,律師介入審判過程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改革,實現程序公正進而推進實體公正的實現。
雖然上文提到我國的刑事法援已經發展到一個嶄新的境地,但是我國的刑事法援仍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刑事法援的覆蓋面狹小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刑事法援主要提供給經濟困難的人、盲、聾、啞、未成年人和可能判處死刑卻沒有聘請辯護律師的人,由其申請或者法院指定。但根據中國司法部法律援助網給出的大數據卻顯示因為經濟困難去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很少,身體缺陷、未成年人、可能判處死刑的人在刑事案件中占比重也很小,就導致了我國刑事法援在實際中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長期實踐中,我國刑事案件中,律師的辯護率僅有30%,在這其中由國家提供的法律援助的比例更低。雖然2017年最高院、司法部頒布的刑事辯護試點工作辦法,將會進一步擴大刑事案件的辯護率,將會更好的推動刑事法援的比率,但試點工作需要一步步推進,而且在試點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還需要廣大的學者去推進我國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制度的進步。
(二) 刑事案件中法援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過晚
根據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辯護人最早介入訴訟的時間是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訊問或采取強制措施之日。但現實中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往往就已經到了審判階段,這樣就造成律師對案件的實質監督作用減弱了很多,再加上證據薄弱,案件接觸時間段等問題使得律師提供有效辯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 刑事案件提供的法律援助對被害人的保護不夠
在現行的《法律援助條例》中僅有第十一條第二款涉及對公訴案件中經濟困難的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但在實際案件中,被害人一方很難證明自己屬于經濟困難型。實踐中,很多留守兒童遭受性侵,其父母無法及時趕回,只能由其爺爺奶奶進行相應的訴訟活動,但他們的文化程度均不高,甚至很多連字都不認識,又沒有人告知其相應的權利與義務是如何行使的,一系列的證明材料又難倒了一批人,這種現象導致實際中,被害人一方接受法律援助的案件極少。本來,受害人就是刑事案件中遭受法益被侵害的實際受害人,但是國家的刑事法援政策保護并沒有向被害人一方傾斜,很可能對被害人一方造成了二次傷害。
(四) 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質量低
由于刑事案件經費過少,一般為3000元左右,就導致為刑事案件提供法律援助的多為一些新生代律師為了給自己鋪墊成長的道路,取得庭審的經驗又或者滿腔熱血其實并沒有真正的經驗根本不可能對當事人起到幫助的作用更妄談公平公正可言了或者在律師界毫無建樹的“資深律師”靠著積攢的人脈提早拿到案件,不會見當事人,不了解案情,僅在審判前確認一面,上庭時就發表一些對當事人并無任何幫助的言論,就搞定了一個案子以此來賺取生活費。而且據與某市法律援助的相關人員談話中得知,在刑事案件中,偵查,起訴,審判三階段法援費用一共3000元,律所律所不從中提成,國家對此類費用也不征收費用,這樣,一個刑事案件下來得到的法律援助費用甚至比接一個簡單的刑事案件收益還要多。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不可能真正的作出實質性的任何建議會被法官采納,進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一些可能判處死刑案件的被告人在此種法律援助下相當于孤立無援,冤假錯案也不無可能。
(一)刑事辯護律師成為刑事法援的主要義務提供者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的第三條注明“法律援助應當屬于政府責任”,第六條又提到“律師應當嚴格依照律師法及本條例規定切實履行自己的法律援助的義務……” ,一方面規定政府是刑事的法律援助的責任者,一方面又規定律師有義務提供刑事的法律援助,這樣的立法構造使得很多地方政府認為律師就是刑事的法律援助的義務提供者,將律師推到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使得刑辯律師背負著刑事法援的重擔。但各級地方官員不知道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刑辯律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祖國大好的前景下,努力的工作、納稅、養家、為祖國的法制建設、司法公正付出了艱苦卓越的努力,如果讓他們再背負起為中國千千萬萬個公民“免費”的刑事法援,是否對他們不太公平呢?就是這樣的地方政府思想導致了刑事律師和刑事法援站在了對立面,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幾位刑辯律師是在為祖國的事業默默付出呢?
(二)給于刑事辯護律師的辦案費用過低
根據資料顯示,刑事法援的辦案費用一般為3000元左右。而我們都知道重大的刑事案件歷時很長,從偵查、起訴、一審能長達一年左右,再加上二審、死刑復核,時間會更長。這么長的時間跨度,律師取得的辦案費用卻只有3000元,從實際情況來看,辦案經費連最基本的住行都囊括不了,更妄談刑事辯護律師要不斷地會見當事人、尋找證據、出庭等花銷。如果要對案件盡心盡責,刑辯律師付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精力、學識、甚至要搭上金錢,在此種情況下,刑辯律師的積極性怎么可能提高?
(三)給于刑事辯護律師的行業保護不夠
眾所周知,刑事辯護是一場風險性極高的“演出”。刑辯律師不僅要面對公檢法等政府機關堅守自己對良知的正義,而且有可能還要面對來自被害人一方帶來的社會大眾的不理解、謾罵,在精神極高的對峙中,律師的精神壓力也是極大的,如果律師又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又沒有社會大眾的理解支持,和來自政府的支持,刑辯律師去哪里取得支撐自己進行刑事法援的動力呢?甚至在一些極端案件中,刑辯律師可能也得不到被告人一方的理解與支持,真正的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刑辯律師遭受人身攻擊的案件也不在少數,在如此的行業境地下,又如何讓刑辯律師積極的去承擔不屬于也不應當屬于自己的刑事法援責任呢?
(一) 建立刑事法援的案件質量檢測機制
建設刑事法援質量檢測這一制度,主要是為了對刑事辯護律師進行刑事法援的積極性和辦案質量進行監測。一旦國家機構對刑事法援的質量進行監測,那必然會出現已經接受刑事法援案件的刑辯律師會提高自己對案件的積極性和專業性,比如增加會見當事人的次數、積極搜取證據、盡早的介入案件審理過程等。
(二)建設刑辯律師法援的獎懲機制
建設刑辯律師法律援助的獎懲機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刑辯律師積極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有助于通過懲罰一部分“偷奸耍滑”的刑辯律師來提高其他律師盡心盡責的辦理刑事法援案件。根據上文所述,刑事辯護律師進行刑事法援大概有兩種人,一種是水平不行單單靠著刑事法援案件的補貼費用過日子的律師,一種是年輕的律師,筆者認為建立刑辯律師法援的獎懲機制,對優秀年輕的律師給予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增加其對法律、對刑事法援的自豪和榮譽感,又解決了優秀律師不會因為微薄的辦案補貼而退縮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能夠提高資深的刑辯律師對刑事法援的積極性。最后加強媒體對優秀的刑辯律師進行刑事法援的宣傳,使更多的優秀年輕律師投入到刑事法援的事業中來。
(三)明確刑事法援辦案補貼機制
我國目前對刑事法援的律師主要為其提供辦案經費,每省份按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定補貼標準。筆者認為此種狀態模式有些不合理。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日俱增,物價水平持續飚升,在此種情況下單一的辦案補貼標準,并不符合經濟情況。我過應當建立階梯式辦案補償標準,根據不同的案件難易程度,來確定不同的案件補貼,并通過每年的刑事法援案件的回訪來不斷調整辦案補貼,慢慢把刑事法援案件補貼標準拉回到正常的刑事案件收費標準,來喚醒更多的人投入到刑事法援中來。
(四) 銜接公檢法指派律師制度
在我國現行的刑事法援制度下,對應當提供法援的犯罪嫌疑人實行的是分階段委托辯護律師,也即公檢法各自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法律援助公函,讓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造成一個案件可能由3個律師分別屬于3個不同的律師接受一個案件的不同階段,這極大的影響了辯護效果,甚至影響了案件的進程。每一位辯護律師都有自己的刑事辯護策略,從偵查到起訴到審判,是一個全局性的過程,根據博弈論的原理,縱觀全局,才能得出最優解,刑事辯護也是如此。為了能更好的實現辯護質量,筆者建議由司法部下轄的法律援助機構會同律師協會與公檢法等多方力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刑事辯護指定律師制度,使得一個律師能夠真正的從自己所辦的法律援助的案件中汲取到知識和對法律敬畏的力量。
黃順.江蘇省淮安市刑事法援制度實施情況調研報告.
裴小梅.對我國律師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兼論建立法律援助公職律師制度的必要性.河南社會科學.2004,12(2).89-91.
[1]李建波.中國法律援助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2]林超慧.建立刑事法援質量監控體系的初步構想.宿州學院院報.2017(2).
[3]劉小慶.國家責任與律師義務:我國刑事法援制度的重新審視——基于法援案件效果不彰的思考.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7-05-15.
[4]張旭升、于需露、岳賽賽,等.刑事法援制度實證研究——以L市為分析樣本.法制與經濟.2017-06-10.
[5]晏向華.刑事法援制度完善與發展探討.人民檢察.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