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曉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新聞傳媒日益發達,新聞媒體對社會熱點案件的輿論監督也呈現出白熱化現象,雖然滿足了我國公民關注社會法制的心理,但過度報道,就會形成輿論監督權的濫用,對司法人員的履職造成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 輿論監督 司法人員 履職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61
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必然推動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也勢必提高公民對社會法制的關注。新聞媒體對社會熱點案件輿論監督的白熱化也正是對公民關注社會法制的一種滿足。但是輿論對司法個案的監督尺度并沒有明確的標準,一旦出現監督權濫用,很容易直接對司法人員的履職造成影響。
近年來,社會對于一些熱點案件的關注度日益升溫,尤其是一些引發民眾普遍關注的刑事案件,媒體更是鋪天蓋地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蹤報道。諸如聶樹斌案、內蒙古呼格案等一系列塵封多年的案件,能夠受到社會的重新關注,并最終重啟司法程序,媒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媒體在個案報道過程中,對于輿論監督權利的濫用,也確實影響到了司法人員的正常履職。
例如在李某某強奸一案中,司法人員履職的空間被媒體不斷壓縮。一件普通的強奸案,由于嫌疑人父母的背景,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繼而演變成一場全民的公審。各大媒體長篇累牘的報道案件細節,絲毫不顧對未成年嫌疑人和被害人隱私的保護。甚至連央視這種最權威的國家級媒體都在案件終審宣判前對案件進行了報道。一起刑事案件本應是一篇法治新聞,卻天天出現在娛樂版的頭條;一場本應嚴肅的刑事審判,在媒體的不斷報道之下,也變成了一場全社會的獵奇盛宴。在這場盛宴中,媒體成了主導,各路律師、學者各展神通,本應主導案件的司法工作人員卻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配角,在媒體的指引下,民眾已經對案件定罪量刑。
與履職空間的被壓縮不同,在佘祥林案中,司法人員的責任則是被媒體放大。在佘祥林案中,“被害人”在案件宣判數年后,重新站到了公眾面前,在媒體的報道下冤案得以昭雪。但是媒體并未停止對這起案件的追蹤,步步緊逼著要求對當年的辦案人追責。他們沒有耐心等待司法程序的啟動,也不愿相信司法機關能夠真正追究案件承辦人的責任。僅憑佘祥林一人的指認,便在輿論中對當年的辦案人大加報道。剛剛被談話的人員,被媒體使用真實的姓名進行報道,對冤案出離憤怒的民眾也在網絡上、現實中對辦案人不斷的進行人身攻擊,最終,涉案民警潘余均不堪壓力自殺身亡,臨死前用鮮血在墓碑上寫下“我冤枉”。一場無人死亡的殺人案,最終由一位民警的自殺畫下句點,難道這就是媒體眼中司法人員對案件承擔責任的方式?
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司法人員無疑應當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在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下,司法人員卻處于話語權的弱勢地位。
一方面,新聞媒體自身的強大,有著操控社會輿論的力量。在新聞媒體進行個案報道時,他們并無法了解案件事實的全部,通常是采信弱勢一方的說辭,這樣產生的新聞報道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映案件的真實全貌,不能全面透徹的講清法律法規的內涵,因此對于案件真實性的還原程度大打折扣,但是這樣的報道卻是民眾所能接觸到的全部案件內容,加之媒體本身具有的權威性,更會令民眾對媒體報道的內容深信不疑。如果媒體再引用一些不了解案情的所謂律師、學者對案件的評析,案件結果在民眾眼中基本上已成定論,如果司法人員作出不同處理,就是枉法。
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員受到辦案紀律的約束,不可能指正媒體的錯誤報道。對于在辦理案件的保密,是一個司法人員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即使在媒體的報道中被誤解、甚至被冤枉,司法工作人員不可能抱著案件卷宗去與媒體對質,這也就是為什么民眾多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媒體人舉著話筒不斷追問時,司法人員卻在不斷躲避,不肯回答問題。這不是因為司法人員被問到啞口無言,也不是因為司法人員心里有鬼,是辦案紀律使然。但是,無人為司法人員解釋,司法人員無法為自己辯解,媒體也不會向民眾說明原因,只是任由這種對司法人員的誤解蔓延,這無疑會直接影響司法人員的正常履職和法律社會效果的實現。
同時,民眾的盲目性和對于權力的仇視情緒也助長了媒體輿論監督權濫用對司法人員履職的影響。對案件事實了解不全面,對法律法規等知識認知的不足,并不能影響民眾參與案件評論的積極性,似乎每個人都是福爾摩斯,只有處理案件的司法人員看不到這些最淺顯的問題。而媒體也為了迎合民眾探索案件的樂趣,把每個案件都寫得疑點重重,再隱晦的點出司法人員與這些疑點之間所謂的“聯系”,著重描寫一下弱者求告無門的悲慘境遇,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激起民眾的憤怒。在民意的裹挾之下,司法人員對案件的正常辦理也成了一種奢望,屈從于民意的處理結果比比皆是,無論是當年的藥家鑫案,還是今年剛剛塵埃落定的唐慧媽媽案,與其說是弱勢群體的勝利,不如說是“民意”的勝利。但是,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這些案件的最終結果對于被告人是否真的是公平,是否真的符合平等適用和罪刑均衡這些刑法的基本原則,這些疑問在“民意”面前似乎都顯得蒼白無力。
在一個法治社會之中,任何一種權利或權力的行使都應當在法律限定的范圍之內,司法權如此,輿論監督權亦是如此。消除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濫用對司法人員正常履行法定職責的影響,需要保護正常履職受到影響的司法人員,需要控制輿論監督權利的范圍;還需要對濫用輿論監督權,對司法人員履職造成不利影響追究相應的責任。
(一)司法人員的履職,需要制度的特殊保護
就司法人員個體而言,很難與強大的媒體輿論力量相抗衡,而且在媒體鋪天蓋地報道之下,其對案件的理解認知也極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保障司法人員的正常履職,首先要做到媒體對于案件的適度報道。在法國,就有專門的法律對媒體報道個案進行限制,如:媒體不得報道偵查、預審和審判期間的司法行動。法國的法律明確規定,此期間的司法行為要秘密進行,不得向新聞媒體透露,新聞媒體也無權介入報道。但是我國尚沒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這就造成了媒體對正在辦理中的案件報道不受約束。司法人員在處理在辦案件時本應不受到任何案外因素的干擾,媒體這一社會影響廣泛的案外因素更應該受到限制。
(二)媒體的個案監督,需要嚴格的審查管理
媒體對司法工作的監督,首先需要明確對司法個案關注和監督的邊界。司法個案是媒體監督的重點領域,也是媒體監督權與獨立司法權法產生矛盾的主要領域。在新聞報道中,媒體應以事實為依據,在尊重司法活動規律的前提下,在法律規范的界限內,對司法案件進行報道。此外,在報道司法活動時,以引導公眾始終保持冷靜、理性。在案件未作出最終裁決前,媒體不能發表任何傾向性意見,對案件的處理進行結論性報道。這些都需要對媒體的報道進行審查和管理,在發現問題之初對不當報道進行限制和修正。
(三)媒體的權利濫用,需要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對媒體濫用權利影響司法人員正常履職的追責,也是保障司法人員正常履職的重要手段。例如,英國《每日鏡報》曾經在嫌疑人黑格受審之前就刊出“殺人犯被逮捕歸案”的新聞,因此被判罰一萬英鎊,當天的編輯也被處監禁三個月。在英國,報紙不可以發表任何損害公平審判的意見,如果發表了就會自找麻煩。我國也應當建立嚴格的責任體系,當媒體上出現對案件的不當報道或是評論,經警示仍拒絕進行及時改正,致使不當輿論繼續擴散時,可以通過司法手段對編輯和作者進行直接審理,并懲罰。
[1]徐雋.從熱點案件審判看中國司法走向.海南人大.2013(12).
[2]高尚.論熱點案件在司法公信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以司法公信力的“儲蓄”與“損耗”為視角.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