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騰遠
摘 要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在司法領域的重要體現,是我國堅持走群眾路線的集中反映,其設立對于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陪審員法》(以下簡稱《陪審員法》),這一立法形式從根本上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要地位。但遺憾的是,關于人民陪審員法律責任問題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回答。陪審員應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人民陪審員 法律責任 司法公證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65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建立,對于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司法改革的偉大之舉。不可否認,其建立對于司法審判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編外法官”、“陪審專業戶”等問題頻繁出現,這嚴重束縛了陪審員作用的發揮,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鑒于此種情形,陪審員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以及如何承擔法律責任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于陪審員法律責任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和有意義。
(一)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是權責相統一的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陪審員法》指出“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同法官有同等權利。”由此可見,在審判活動中,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根據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統一性原理,人民陪審員既然與法官具有同等的權利,其必然也應該履行同法官相同的義務,對于違反義務的行為必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目前,我國合議制中主要采用“一陪兩審”或者“兩陪一審”的模式。在“兩陪一審”模式之下,當主審法官與人民陪審員意見不同時,需要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裁決,最終會以陪審員的意見作出裁判,而后發現裁判錯誤,按照現存政策或相關法律規定,法官需要對案件的結果終身負責。陪審員的意見出現錯誤,卻要法官承擔一切不利后果,這完全背離了公平原則,沒有做到有權應有責、權責應對等。長此以往發展下去,司法必然會發生扭曲,法官只會選擇順從自己的人民陪審員,以便減少錯案率和不必要的紛爭。
(二)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是司法現狀的要求
“陪而不審”、“審而不議”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這嚴重背離了我國設立陪審員制度的初衷,嚴重踐踏了司法民主、司法公正。為了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我國現階段有必要要求陪審員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使違反權利、義務者承擔一定的不利后果。只有讓陪審員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切實督促陪審員履行陪審職責。從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動機來看,要么是為了津貼補助,要么是為了提高社會地位,要么是為了得到一定的政治資源,很少有人完全的是為了參與司法,履行社會責任。動機影響行為。為了能夠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大部分陪審員不愿與法官發生沖突,再者說即使錯判也由法官承擔責任,因此導致無論是在審判,還是合議中,陪審員形同虛設,最終造成了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等問題 。只有讓人民陪審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增加陪審員的法律責任,才能使其樹立起危機意識、責任意識,督促其更好的履行職責。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作用,促進司法民主,提高司法效率,實現司法的公平正義。
(一)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的性質
目前,我國對于人民陪審員的法律責任只規定了刑事責任,并且只將一小部分情形進行了規定。那么,對于其他情形應該承擔何種性質的法律責任呢?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訴訟案件的數量也在與日俱增,法官數量增長的有限性,因此需要吸收大量的陪審員進來,解決案件積壓問題。刑事責任大部分是對人身自由的限制,這對于準備參與司法程序的人來說會產生畏懼情緒,不利于其參與司法,故刑事責任應先予排除。是否可以讓陪審員承擔民事責任呢?民事法律責任一般是由平等主體之間產生的,其產生是由于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或違反合同約定,即違反權利義務。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其行使的是國家司法權。此權利非彼權力,二者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不能讓陪審員因違反法律或者相關規定的權力行使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筆者認為陪審員應當承擔司法責任。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活動,其代表的是國家公權力,司法責任的產生是對不當行使司法裁判權的懲罰。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導致案件裁判發生錯誤,讓其承擔司法責任,有利于實現權責統一,提升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提高司法機關審判案件的質量。
(二)陪審員承擔司法責任的形式
若人民陪審員在陪審過程中存在違法行為,但尚不構成犯罪的,應承擔相應的司法責任。那么,對于司法責任又該如何理解呢?簡單的理解為國家賠償顯然具有不適宜性。因為要求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其目的在于督促陪審員盡職盡責地履行陪審職責。國家賠償尚不能影響到陪審員的切身利益,不能使其受到應有的“教育”,故在此筆者主張應當擴大司法責任的內容。因陪審員不法行為導致案件裁判發生錯誤的除要對受害人給予國家賠償外,對于陪審員也要給予一定的懲罰。對于情節輕微的,給予警告懲罰;對于情節嚴重的,取消陪審員資格,并將相關情況向其單位或社會予以公告 。只有讓不負責任的陪審員感覺到“痛”,才能避免類似問題出現。
(三)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的范圍
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陪審員法》規定:“人民陪審員參加三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發表意見,行使表決權。人民陪審員參加七人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獨立發表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對法律適用,可以發表意見,但不參加表決。”目前,我國大部分案件,人民陪審員既參與案件事實認定,同時也參與法律適用。我們要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但我們不能將一切責任都由陪審員來承擔。對此,我們要貫徹區分原則。陪審員不是法律專家,其具有的只是基本的法律素養,對于一些專業性強的法律適用案件,我們要盡可能少的要求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對于一些適用法律簡單案件,陪審員未能充分履行職責導致案件裁判發生錯誤,其應當對于法律適用錯誤承擔法律責任。對于事實認定錯誤責任的承擔,陪審員因其具備相應的理解能力和相關的實踐經驗,若因陪審員的原因導致最終裁判錯誤,其必然要承擔法律責任。若只是在事實認定或者法律適用的判斷上發生偏差,應當責任豁免 。此外,若是由于能力欠缺導致差錯時有發生,應當免除其陪審職務。
(一)完善憲法,將參與陪審列入公民基本義務
目前,《陪審員法》規定:“公民有依法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睂⑴銓弳T參與審判定義為權利和義務,這種模糊的規定必然會導致陪審員缺席情形的出現,再加之我國法律對于陪審員缺席的法律責任規定的不完善,實踐中部分陪審員對于法院通知其參與審判都給予“任之放之”態度。為了解決陪審員審判缺席的問題,我國需要完善憲法,增加公民陪審作為公民的基本義務。將陪審作為一種公民的義務并非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在日本,一旦被選為陪審員,其必須履行職責,如果無故缺席,將最高處以10萬日元的懲罰。陪審員還必須對其參與閉門討論的內容終身保密。在美國,若公民被挑選為陪審員,一般不得拒絕。如果無正當理由未出庭則可能被視為藐視法庭受到罰款或者坐牢的處罰 。
此外,增加參與陪審作為公民基本義務,有利于為陪審員承擔法律責任提供憲法依據,實現法的嚴密性和統一性。
(二)完善《陪審員法》,增加陪審員法律責任
《陪審員法》的通過是對我國陪審制度的總結,其對于陪審員的產生、地位、權利等都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是遺憾的是,沒有規定陪審員的法律責任。法律的權威來自于責任的承擔,無責任即無法律。當前,我國陪審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責任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完善《陪審員法》,建立陪審員法律責任制度 。建立陪審員法律責任制度,不僅能夠減少陪審員不作為情形的出現,而且有利于預防濫用陪審權力的發生。對于陪審員的法律責任,在當前我國現實狀況下尚不能適用類似美日等國罰款或者坐牢的相關規定,但可以在《陪審員法》中規定,對于無故缺席或者出席不作為的陪審員予以警告、通報甚至取消陪審資格的相應懲罰。
(三)建立專門監督機制,依法對陪審員進行追責
按照《陪審員法》的規定,人民陪審員的產生由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并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法院參與陪審員的選擇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定的偏向性。在陪審員參與審判并因其導致案件裁判發生錯誤的情況下,要求法院主動追究陪審員的法律責任,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自己親自參與挑選的。現存的陪審員選任方式極其不利于對陪審員進行追責,因此要建立專門監督機制。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司法監督機關,發揮檢察院監督作用對于陪審員追責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檢察院對于法院審判的監督重點在于結果的監督,而對于過程的監督尚不充分、不徹底。對于陪審員在審判中的行為也應當列為檢察院監督的重點。對于陪審員違法違規的行為要切實進行追責。
除此之外,為了打破法院對陪審員的保護,要建立當事人監督機制,對于當事人反映的陪審員相關情況相關機關要予以重視。同時,要建立多元化考核機制,以實現內部監督,考核的內容具體包括庭上的發言、庭后的評議等內容。
《陪審員法》的通過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陪審問題無法可依的狀態,豐富和發展了陪審制度。司法改革勢在必行,陪審員法律責任落實刻不容緩。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司法民主、司法正義能不能實現,事關全局,因此,要加快陪審員制度建設,尤其要加快陪審員法律責任建設。
向前、陳莉.人民陪審員審判職權改革的困境與出路.法律適用.2015(11).43-47.
王艷芳、毛向華.論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法制與社會.2014(9).47-48.
羅茗會.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現狀與對策.法制博覽.2015(4).1-4.
李謙.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新定位以及制度構建.法律適用.2012(6).43-47.
閆雙雙.美日陪審制度比較研究.法制與社會.2011(11).31-32.
胡彬彬.試析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其完善.法學家.2010(5).95-97.
[1]張文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理論、方法和前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劉品、楊征軍.人民陪審員實質性參審的要求及實現.河北法學.2016(7).
[3]操丹丹.論人民陪審員問責機制構建.法制與社會.2017(1).
[4]湯維建.應當制定《人民陪審員法》.法治縱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