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琴
摘 要: 新課改下,中學音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將主體性教學與中學音樂教學進行融合,不僅可以將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德育等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保障中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對主體性教學與中學音樂教學的融合進行了探究,針對中學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期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 主體性教學 中學音樂 教學融合
現階段,我國一些中學音樂教師受傳統學理念的影響,仍在使用理念化、系統化、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比較看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忽略學生情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中學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創能力,保障教學質量。
一、中學音樂主體教學的重要性
中學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時不僅僅將知識、技能等傳授給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從而體現教學的全面性。因此,在中學音樂課程中發展主體性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主體性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從各個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將教材內容與心智開發、能力培養、思維拓展等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的主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二是主體性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主體的限制,能有效開拓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將音樂知識與實際生活、個性情感等進行結合,從而進行創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三是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思想意識等存在差異,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不同。教師開展主體性教學,可采用分層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多種模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保證教學效果。
二、中學音樂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教師缺少正確的主體意識
現階段,一些中學音樂教師缺少正確的主體意識,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二)教學互動性差
新課改下,中學音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但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發展互動課堂的作用與價值,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等抵觸情緒,逐漸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1]。
(三)課堂結構不合理
目前,一些中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忽略了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知識點,使其音樂水平受到了限制。
(四)教學內容限制性強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音樂形式得到創新,現已出現流行音樂等多種形式。在此背景下,學生的思想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教師按照固定教材進行教學,使得教學內容受到了限制,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創能力。
(五)缺少正確的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以課堂為中心,要求師生在固定的時空下學習,使得音樂教學存在很強的限制性。這種教學方法具有不可逆性的特點,當學生存在不懂的情況時,教師很難在保障教學進度的情況下重復講解,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造成影響,不利于發展主體性教學模式。
三、主體性教學與中學音樂教學融合策略
(一)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
一些中學音樂教師缺少正確的主體意識,教學時,過于注重模式化、標準化教學,導致學生只能機械模仿,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對教學質量造成了影響。因此,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發展,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教師應提高角色認知能力,在教學體制的改革下,使得教師的職能發生改變,不再主導課堂,而是轉變為教學引導者。應幫助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發展主體性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對學生喜愛的音樂形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在社會意識多元化的今天,流行音樂發展較快,主要是因為歌曲的節奏感強、形式新穎,深受學生的喜愛。但一些音樂作品中含有色情、暴力等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審美素養、音樂鑒賞能力等造成了影響。因此,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加強引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主體性教學的價值和內涵[2]。
(二)增強教學互動性
新課改下,中學音樂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感受音樂的韻律美、情感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理實一體化能力。因此,增強教學互動性,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增強主體動力。例如,一是創新教學設計。中學音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聽、唱、演、練、創等內容,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可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增強教學互動性。比如,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時,要求學生欣賞《花好月圓》、《娛樂升平》兩首樂曲,并隨機選取兩三名學生,由其表述民族音樂的特點。同時,讓學生欣賞《拉德斯基進行曲》,引導學生分析民族管弦樂與西洋管弦樂之間的異同點,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二是在教學體制改革的影響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定位,發揮自身的引導價值,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可發展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全面提高中學生的音樂素養。比如教師可舉辦班歌創編大賽,以一個月為期限,要求各個班級充分參與到創編活動中來。每個班級自由分配人員,完成作詞、編曲等各個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當創編工作結束后,由各個班級進行合唱,教師負責點評,可根據實際需要來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種情況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其展示才能、發揮想象提供平臺,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另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化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滿足主體性教學的發展需求[3]。
(三)優化課堂結構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社會對中學音樂教學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但一些教師仍存在“重技巧、輕理論”的問題。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掌握樂理方面的知識,甚至連音符、音階、拍號都不懂,對教學質量造成影響。因此,中學教師應優化課堂結構,加大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力度,全面培養學生的理實一體化能力。例如,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節奏、節拍、調及調的五度循環、樂音體系、旋律、和弦、音程等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樂理知識,有利于打好音樂基礎,為后續的學習提供便利。同時,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要與實踐進行結合。當教師講到《祖國頌》時,可對學生設計問題,要求學生探究《祖國頌》表達了怎樣的音樂形象?如何劃分音樂段落?不同的音樂段落有什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學生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情感,深入探究作品中的節拍、旋律、音色、調式等內容,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便于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四)豐富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中學音樂教師只是按照固定的教材進行講解,使得學生的思維模式受到限制,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在新課改的發展下,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一是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我國專家學者精挑細選而來的,作品中含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可將作品中的文化價值、精神品質等挖掘出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二是近些年來,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其具備節奏感強、風格多樣、表現力豐富等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對此,教師應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進行分析,合理將流行音樂引入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選取流行音樂作品時,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代價值觀、時代精神等進行融合,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又可以保障教學質量。三是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與當地的文化、社會背景、風俗習慣等結合,有利于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實現主體性教育的發展需求[4]。
(五)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法存在明顯時空限制,學生只能在固定的時空下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中學音樂教師可將“翻轉課堂”教學法引入實際教學中,可制作一些教學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具備視頻短小、針對性強等特點,可將音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部分制作視頻,并上傳至校園網絡中,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時間,有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發揮主體作用。同時,教師也可根據實際需要添加一些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的知識點,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將主體性教學與中學音樂教學進行融合,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學音樂教師要強化主體意識,著眼于教學實際,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情況,正確制訂教學計劃或方案,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實現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勇.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力音樂課堂——中學音樂課教材重組策略及教學模式探究[N].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1):70-73.
[2]胡曉忠.談中學音樂教學中主體性生成機制的缺失及其對策[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2(08):12-14.
[3]姚麗青.中學音樂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J].大眾文藝,2011(23):247.
[4]鄭艷玲.淺談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N].學知報,2011-04-11(A02).
項目資助: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資助《主體性教學與中學音樂教學融合研究》(Y2015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