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桓華
摘 要 我國的信訪制度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沿革。新歷史時期下的信訪,應該具有新的時代特色。我們應該賦予其新的時代感受與新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 基層 法院 信訪
中圖分類號:D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78
《信訪與法制》一書中記載,我國的信訪制度正式建立于1951年。
《法官行為與涉訴信訪研究》一書中認為我國信訪制度成型于1957年。
而《信訪與法治》一書中記載,《國務院關于加強處理人民來信和接待人民來訪工作的指示》發布時間為1957年11月9日,而《法官行為與涉訴信訪研究》一書中記載,該指示發布時間為1957年11月19日。
2014年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新歷史時期信訪工作的重要性。
正是在這一年,我國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程序機制。
這標志著我國信訪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我所在法院的信訪局也成立于這一年的年7月。與其他同地區的基層法院相比,我們單位信訪局的成立算是比較早的了。
由于新成立,沒有其他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作為基層法院信訪局的“元老”,工作起來真的是篳路籃縷,以啟山林。
每逢重大政治活動,兩會,黨代會期間,全國各法院都會派出工作人員去北京維穩,接訪,大都是駐守在北京市朝陽區南四環紅寺村的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周圍。我們法院當然也不例外,每次都會出動三五干警,少時住北京半個月,多則住一個月。工作人員每一天都處在枕戈寢甲的狀態。有的上訪人,我們能做通思想工作,送上火車返程;有的上訪人信訪訴求強烈,勸返未必能成功;有的上訪人,跟我們工作人員打游擊戰,我們只知道他們來北京,但不確定具體在哪個位置,不確定會造成什么樣難以挽回的政治影響,所以有時火車站、天安門等人流密集的場所,也會成為我們的流動工作站。
在平時的工作期間,法院的信訪就像個筐,什么都往里裝,而似乎又什么都解決不了,正如一些法學專家所說的那樣“責重權輕”。
在我接待的上訪人員中,有的認為民事法官在開庭時給對方當事人使眼色,明顯是收了對方當事人好處,暗示對方如何說;有的認為執行局的執行法官不及時給執行,放跑了被執行人;有的認為立案庭移送上訴卷宗延遲,有意識的不讓他們上訴;有的認為刑事案件二審判決的也不合理,要來法院信訪找個說法;有的認為在解放前,判決他盜竊糧食,開除他公職不合理,現在法院信訪局應該給他恢復名譽,補償這么多年的工資;有的在法庭不敢與法官耍橫,激眼,在法官那受了法官的氣,到信訪局就一陣破口大罵;有的嫌信訪工作人接待晚了,不及時解決他信訪訴求,把豬血揚在信訪工作人員身上,把工作人員的辦公用品砸壞了;有的干脆拿著帳篷來到信訪局里,院長不出來接見,就在信訪大廳住下不走……等等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不一而足,根本與涉法涉訴信訪沾不上邊。而有一部分是自己找到法院信訪局,認為信訪可以突破法律程序,特事特辦,大鬧就能大解決,小鬧就能小解決,把事情鬧大,當官的才會害怕,才會給我錢,有的還有法院工作人員告知,如果不服判決,認為我審理的不公,去信訪局告我,換人審理……
2017年兩會期間,單位派我去北京接訪。我剛到北京第二天,就有我們當地公安局工作人員通知我們來北京接訪的領導說,有涉及法院的當事人來北京上訪。大家精神都比較緊張,因為這個當事人根本不在重點穩控人員之內,沒有被列為高危人員,不知道他會何時出現,是白天是晚上,是在火車站?是在哪里?要想找到他真像大海撈針一樣。后來他自己找到我們當地駐北京辦事處,向我們的工作人員表達了上訪訴求。原來他是我院一個刑事案件當事人,過了上訴期很長時間,我們上級院沒有收到他的案件卷宗。我們帶隊的信訪領導經過與主管刑事審判領導核實,原來由于書記員遺忘,卷宗已歸入我們單位檔案室,真的沒有移送。事情原委核實清楚了,我們院里領導火速調動人力與物力在最快的時間內將卷宗移送至上級院,真正做到了“特事特辦”,事情圓滿解決了,也化解了當事人的誤會。不需要我們苦口婆心的勸返,當事人自覺的返程了。
其實來到信訪局,反映的問題,像以上真正與涉法涉訴信訪沾邊的少之又少,就是有問題,能把問題說到點子上的,能反映明白的,更是鳳毛麟角。
所以說,當事人來訪的,并不一定都是無理的,也并不一定都是有問題的。除去上述那件由于工作人員疏忽大意而導致的工作失誤外,大多數當事人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情緒,大多數是法官在審判工作中不注意訴訟程序的闡釋,認為自己輕車熟路的工作流程,一是內心確認自己不會出錯,二是本心也是在不偏不倚的正常工作,沒有受到社會團體,其他機關單位等不相關因素干涉,是在秉公執法,當事人也在參與這個過程,看得一清二楚的,也就想當然的認為老百姓也懂法知法,通情達理,所以一切都是法官自己想當然。再者,有時不注意使用法言法語,不注意司法禮儀,比如著裝不整齊,或者不穿法袍開庭,這些小小不嚴的瑕疵讓老百姓對司法公信力產生了懷疑,所以才會有一些極端的情緒及極端行為。這是我國審判機制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遺毒的影響,也是我們經常說的程序公正是摸得著看得見的公正的一個反面佐證。也正是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所強調過的。
由此可見領導的高瞻遠矚,遠見著識。
誠然,在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條道路上,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狀態,比如民事法官“吃完原告吃被告”,刑事法官枉法裁判,執行員錯誤執行,不給錢不執行,給了錢亂執行,讓老百姓當事人在法律的實然狀態與應然狀態之間,產生這樣那樣的誤讀,所以才會產生不妥當的纏訪、鬧訪、多頭上訪、重復訪、無序訪、集體鬧訪,串聯,沖擊國家機關,辱罵毆打國家工作人員的過激行為。
我個人認為,綜合以上幾點因素,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解決我國基層法院信訪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法》里有信息公開制度,我們信訪人可以合理借鑒其中有利因素,比如在保護好相關當事人個人隱私的情況下,(隱去當事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等重要個人信息)將信訪卷宗陳列在一個特定的展示室內,分門別類的進行展示,可以按涉及的法律部門編排,例如刑事部分,民事部分……,供當事人在工作日內,隨時參考閱覽。這樣,對沒有信訪經驗的當事人,能起到指引作用,規范作用。這有些類似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指導制度。最高人民法院經常會對一些典型性的疑難案件進行歸納、比較,然后整理并公布,通過公布這些案件的審理流程及結果,來對全國各級法院的審判實踐工作進行指導,因為這些案件都是由法官把法律從抽象的文字,通過法律人的思維,變成為鮮活法律事實的一個法律活動,是能看得見,觸摸得著的活的法律,至少為法官將來運用相同的法律法規解決類似的案件提供了法律思路與指導。對于沒有經歷過信訪程序的當事人來說,面對著抽象思維為主要特征的法律法規與以實證經驗方式存的卷宗,顯而易見,看圖說話的卷宗更能容易讓當事人理解明白。信訪人在查看其他信訪人的信訪卷宗時,首先對程序性上的東西有一個直截了當的接觸,為何法院法官那樣對其他當事人?法官將會如何對待我?他們的問題跟我的問題有何類似的地方?法院那樣審理他們了,那么會對我怎么樣處理?……比如現在一些信訪當事人,容易互相串聯,以訛傳訛,誰去法院鬧,得了多少司法求助,誰去政府找,政府給了多少錢,誰去北京,被當地法院攔截住,勸返了,不光給報銷了來回的車票,還給報銷了多少天的住宿,這樣的道聽途說,不僅不利于地方的維穩,而且更容易增長信訪當事人無理訪、纏訪的氣焰,有事沒事去北京鬧一鬧走一走,帶著這種惡作劇的心理,就像是一股暗流在涌動,于國家的安寧與和諧,帶來的都是不可預知的沖擊。
所以說信訪卷宗展示制度,有利于法院信訪局加強風險研判。在條件充許的情況下,將法官接待與卷宗展示制度有機結合。讓法官接待不再是只坐在窗口,登個記就完事了。讓信訪當事人查閱卷宗時,有專業法律人員指導,以案釋法,這樣,于法官,接待起上訪人來說,言之有物,于上訪人,能少走彎路,減少訴累。
有的法官不愿意去窗口工作,愿意辦理案件,認為審理案件比在窗口接待當事人,信訪人社會地位高,要實惠一些;有的年輕一點的法官,認為在窗口工作是一個“鍍金”的好辦法,是提升的捷徑,更容易讓領導看到自己的成績……反正什么樣的心理都有,錯綜復雜的讓人不能一一而足。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工作,取得的實效可想而知,最終讓制度流于表面,與建立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說要賞罰分明,讓法官接待制度化,真的做好了,可以提拔,可以重用,可以重賞。
古代“治亂世用重典”的法治精神我們應該汲取。
法官直接接待當事人,從當事人的情緒中,訴求中,舉一反三,反思自己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改進,從而避免當事人因為此類事情,與法官與法院溝通不暢通,導致當事人情感堵塞,最后因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來信訪,纏訪,無理訪,最終“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一般性問題演變成信訪突出問題”。
在2017年兩會期間,我在北京接訪,東北某地區法院就三天轉換一批法官,讓法官深入到信訪第一線直接聽到當事人的心聲,這樣能更直接具體的監督法官辦理好案件。真正使信訪機制變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機制,一種發揚民主、體察民情、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這有利于進一步暢通與基層群眾交流溝通的渠道,有利于面對面地檢查督促基層信訪工作,有利于發現傾向性問題,深化規律性認識。”這也是要牢固樹立“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思想具體體現。
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了信訪工作全新的時代感與全新的時代內涵,也給信訪工作人員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新時代的信訪人,應該學會綜合利用多種新的工作方式,比如新媒體,新時代傳習所等等。
比如利用新時代傳習所這塊陣地,讓老百姓知道涉法涉訴信訪是什么樣的流程,如何依法信訪。我們尋找典型案例,讓當事人現身說法,講訴自己上訪的心路歷程,讓其他上訪人或者準備上訪的人,感同身受,避免一些過激行為,減少信訪成本。這不僅為大家進行了普法宣傳,也使得信訪程序、結果公布于眾,減少惡意串聯,哄抬信訪訴求。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我們必須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維護我國法制的統一。作為一名基層法律工作者,我們有義務依法履行法律職責,保障信訪當事人權利的實現。
《法官行為與涉訴信訪研究》42頁,下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信訪學概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5.
《信訪與法治》15頁,下注釋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全國信訪工作會議資料匯編.1989.37.
[1]張宗林、鄭方淼主編.信訪與法治.人民出版社.2014.
[2]宋心然.法官行為與涉訴信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