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運清
摘 要 法治扶貧既是依法治國的現實需要,也為脫貧攻堅提供法制保障。因此,律師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參與法治扶貧,提供法律專業服務,不僅是律師謀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律師發揮社會價值的載體所在,每一位律師均應把握此歷史機遇,并積極投入其中。
關鍵詞 律師 法治 扶貧
中圖分類號:D92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5
2017年10月,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它的實現過程需要充分調動各個部門各個專業的積極參與,其中所涉及大量法律法規及復雜法律關系的處理,而這正是律師專業服務的主要內容。
法治扶貧是運用法律手段參與解決貧困問題,對于律師承擔社會責任來說,律師必須主動積極參與法治扶貧,除了傳統的“公益講堂”、“送法下鄉”、“法律援助”等形式,還包括通過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直接參與扶貧工作,以及參與律師協會或法學會組織的各項扶貧課題等,律師廣泛且較為深入的參與扶貧工作,不但切實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更為理性的參考建議,并且對扶貧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法律實務問題的解決及時提供了專業支持。
法治扶貧為有助于鞏固脫貧成果。中共十九大會議的主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上述目標是經濟與法治的統一,法律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經濟的發展推動法律制度的完善。但實踐中,存在前期脫貧工作不規范,如虛報貧困信息;階段性脫貧后農民因維權意識薄弱,工作和生活中權益受損,導致脫貧后再次陷入貧困等,發揮法治在脫貧觀念、制度以及救濟方面的作用,有助于鞏固脫貧成果。
“脫貧攻堅”過程中律師有大量可以施展業務技能的工作空間,通過對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等其他扶貧主體的配合支持,通過對扶貧對象的直接“法律幫扶”,完全可以起到助力脫貧、預防返貧的有力作用。
(一)經濟動因
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經濟狀況為例,根據自治區“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到2020年全區9個貧困縣(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且增長幅度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經濟增長是扶貧的物質保障,是解決農民民生問題的核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并非容易,尤其實踐中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農村經濟組織發展中因缺乏法律專業判斷導致市場風險增加、甚至產生經濟損失,農民因患重大疾病或生產事故致傷致殘導致家庭支出增加、勞動創收能力驟減,都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
而上述問題的背后,都存在直接或間接地為不同部門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包括《合同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依法防范和處理糾紛對于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民的財產權與人身權等意義重大。上述問題若沒有律師參與,造成的風險可能會有農村經濟組織財產權益受損甚至關停,組織雇員失業,農民被侵權償付不夠,家庭再次陷入貧困……等等。
(二)社會動因
不可否認的是,貧困農村地區的少數社會習俗相對落后,且諸多社會現實制約了脫貧效果的鞏固,常見的比如巨額結婚彩禮、留守兒兒童的監護與教育、農村務工人員的傷病問題,上述問題在全國各地農村甚至普遍存在,就留守兒童的數量方面,有研究者統計出農村留守兒童占36.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前述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巨額彩禮問題,在部分農民迎娶新娘,存在舉債支付彩禮的問題,巨額的彩禮使得男方承擔較重的債務,且對家庭經濟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其次,留守兒童監護與教育,在與法院人員調研時,工作人員總結了農村未成年人常見的問題為:因貧盜竊、打架斗毆等,此類兒童的家庭特征是父母離異、單親家庭,或是雙親外出務工,爺爺奶奶撫養相對寬松且受教育程度不足;再者,國家或地方政府組織或鼓勵外出務工,但在務工過程中,由于從事城市建設的基礎工作或勞務服務行業,加之部分行業存在用工不規范、勞保不健全或其他主客觀因素,工傷、勞動合同違法解除、超長或超額工作等問題,直接或間接損害農民合法權益。
但是,上述問題如同農民維權的頑疾,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查處銜接工作的通知》,以及刑法新增了惡意欠薪罪。這種立法層面的保障,雖然解決了上述問題中的個別事項,但這也需要律師在實踐中從法律服務與法律培訓兩個層面予以落實。
(三)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經濟動因與社會動因外,影響法治扶貧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農村移風易俗、農村人口違法犯罪導致返貧或成為脫貧的難點。例如,打架斗毆引發社會治安問題、因貧而盜竊他人財物的問題,以及因家庭矛盾沖突導致犯罪問題屢見不鮮,還有其他部分落后風俗致貧問題。
法治扶貧是扶貧的必要路徑,律師較為深入地參與脫貧攻堅的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將法治思維納入到扶貧政策落實中有利于為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避免法律風險與規避商業風險;有助于扶貧成果的鞏固、避免走彎路;有利于農村移風易俗,培養農村人口法律素養,提高脫貧能力與就業能力等,發揮律師在普法宣傳中的積極作用,在落實脫貧措施過程中有針對性的予以法治扶貧,進而實行法治扶貧常態化。
(一)各法宣講齊頭并進,實現“法治扶貧”常態化
1.在實施“建設集體經濟”的脫貧措施時,應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類經濟組織形式的內部規范運行,以及對外經濟交往、簽訂合同、交易風險管理等重點問題。
2.在實施“組織或鼓勵外出務工”脫貧的措施時,應重點宣講《勞動合同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就薪酬拖欠處理、工傷事故處理、勞動合同簽訂與解除等內容進行普法宣傳,引導幫助農民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務工合法權益。
3.在實施“發展特色養殖、種植”的脫貧措施時,有針對性地宣傳《種子法》、《合同法》、《禽畜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鼓勵農民在種植、養殖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不忘履行依法保護環境的責任。
4.在“金融扶貧”脫貧政策的實施時,應就貸款、金融融資等問題,著重對《民法總則》、《貸款通則》、等有關法律法規予以普法宣講,以進一步規范使用金融資金、提升農民個人信用,防止發生非法集資。
5.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就《物權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及其他與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進行普法宣傳、專題培訓,提升農民的商業法治意識、商業風險管理能力,協助扶貧主體推進改革。
(二)深入鞏固脫貧成果,全方面避免返貧
在農民脫貧后或脫貧過程中,因婚返貧、因傷病返貧、因違法行為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為鞏固脫貧成果,提出以下建議:
1.針對因婚返貧問題,通過在農民中間對《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培訓宣講,使農民朋友真正認識到婦女、兒童、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應予保障和不得侵犯,對婚姻形成債務的承擔、“騙婚姻彩禮”的法律后果、離婚財產的分割,以及婚姻存續期間與離婚后未成年人的撫養權利和責任,老年人贍養問題等予以專業分析,引導農村人口樹立正確的婚姻、養育、贍養觀念,并可一定程度上起到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的作用。
2.針對因傷病返貧,尤其是外出務工過程中發生的傷病,引導農民依法維權,培訓《工傷保險條例》、《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有關內容,向用工單位等責任主體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防止農民工發生工傷后不能及時享受到相應工傷保險待遇,或者因其他傷病問題導致其他權益受損。
3.針對農村人口違法行為可能導致返貧的問題,由于農村人口相對對法律的了解不多、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法律的畏懼,行使權利時不擅長通過合法途徑進行,一有矛盾動輒采取暴力手頓,從而造成治安甚至刑事事件的發生,勢必對傷人者、受害者以及他們的家庭都會帶來很大損害,通過宣傳《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法律,引導農民知法守法,運用法治手段解決各類糾紛。
4.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管護問題。農民進城務工后,大部分子女留守在農村和爺爺奶奶生活,由于部分兒童因家庭疏于管教,不能正常接受義務教育,導致其未來的就業能力必然降低,有的兒童甚至誤入歧途,參與違法活動。如此勢必給農村家庭的正常脫貧帶來不確定性,故應大力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使成年人重視兒童的權利保護,也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其受教育程度。
(三)人盡其用物盡其才,助力法治扶貧
1.協助基層司法所的發揮職能作用,鄉鎮司法所是解決農民各類法律問題的“一線機構”,但由于司法所工作人員往往“一人多職”、信息閉塞,其專業學習與更新能力相對欠缺知識儲備、提升其法律能力,律師應與鄉鎮司法員“交朋友”,使用傳送新的法律法規,講解知識點。
2.從律所中選拔律師或律師自薦律協審查后,作為“法治工作專干”,具體實施法治宣傳工作,同時深入群眾聆聽大家對法治的實際需要;同時,在村內建設法治宣傳欄、宣傳墻等固定法治宣傳設施。
3.繼續實施律師等送法下鄉,倡議律所分別包村包片,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就熱點、難點問題在農村開辦講座或座談會,并可就具體案件提供公益性的“法律援助”服務。
4.聯合其他專業藝術團體,打造法治文化下鄉,結合目前的文化下鄉、戲劇下鄉,創造適合農村法治宣傳、依法脫貧的劇目,送到農村,潛移默化地發揮法治文化對農村的積極影響。
5.省級律師協會設立“農村法治”微信公眾號,由律協安排專人維護公眾號,主要宣傳熱點法治新聞、重要法治人物事跡,讓法治扶貧深入農民的日常生活。
綜上,法治扶貧需要在深度與廣度上逐步發揮作用,這也是律師履行社會責任的現實基礎,應避免流于形式或短視,以真正體現律師融入國家戰略——真正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社會發展需要。
[1]朱德堂.律師社會責任探微.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
[2]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3]王中華.當代中國律師階層的社會責任評價研究.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3).
[4]王俊峰.堅守律師職業道德,培育法律職業精神.中國律師.2017(2).
[5]唐彥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野下的律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西南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