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鐘曉紅
摘 要: 科學、合理、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不僅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一部分,更能從宏觀上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整個過程進行評價及反饋,從而引導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制定、方案的實施,提高科學性與規范性。本文從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目標、對象、方法及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評價 構建意義
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將“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寫進了政治報告,隨后的十九大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及新舉措。這一系列事項都充分體現了國家由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實際要求更加具體,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們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同樣擔負著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人才的重大責任。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制定、實施等環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是指對照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對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及其成效做出的價值判斷。構建科學、合理、系統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不僅僅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從宏觀角度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整個過程進行評價,用來檢驗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果,對前面幾個階段的檢測與綜合反饋,進而發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優缺點,從而引導生態文明教育目標、方案的制定,提高其科學性與規范性。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將有助于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把握,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提供保障。
1.適應我省省情
國家六部委于2014年11月正式批復《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標志著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建設對江西來說,既是經濟的迅猛發展,又是文化的全面提升。這不僅豐富了人文發展的內涵,還進一步對人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我省被評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緊跟時代腳步,不斷創新與改革。因此,研究這一內容意義重大。
2.明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的目標之一是要讓高校大學生運用科學發展觀,掌握與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二是要讓高校大學生將生態文明理念外化于具體的生態實踐行動中,做到理念與實踐結合,這也是生態文明教育最重要的落腳點;三是要根據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制訂符合高校實際及特點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原則及標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3.推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培養
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具備生態文明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光靠學校教師的教育改革、專家學者的強力呼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從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方面出發,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實際,從社會、學生的需求出發,同時針對學校、教師、學生開展整體的、全過程、全方位、科學的評價,不斷反饋與指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整體設計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并推進其向縱深發展,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為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的目標、對象及方法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對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培養機制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水平開展科學規范、公正客觀的評價與鑒定,是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的重要條件。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將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一是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評價;二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通過科學分析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評價與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評價,才能評價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是否符合高校學生自身發展需求,是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1.評價目標
具備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道德和生態文明審美能力是生態文明時代人才的必備素質和重要的人才衡量標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質和生態文明精神的高校學子,保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及規范性。
2.評價主體
合理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應改變以往評價主體的單一性,應包括學生、教師、學校、高校、社會各界等方面。此外,生態文明教育的評價還應綜合多方面的意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自評階段,主體包括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專職教師等,他們在評價過程中占主導地位;二是校外評價階段,即教育主管部門的評估;三是社會各界的評價,重點考查的是學生就業單位的評價;四是第三方評價,進一步避免自評的主觀性,體現客觀、公正原則。
3.評價方法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堅持客觀性、可行性及綜合性原則,采用定量、定性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高校與學生進行綜合評定,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對象與內容,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
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方法可綜合校內自評、同行測評、專家評估、社會評價等多種形式。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校校合作,以評促建,才能不斷突顯生態文明教育評價的成效。這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趨勢,社會評價有助于學校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教育目標。
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素質水平的評價方法可通過職業素養課程、生態文明知識測評、生態文明實踐技能大賽等途徑,全面評價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情況,最終形成對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綜合評定。
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的內容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需打破以往只重視單純的生態文明知識傳授的局限,將生態文明素養與生態文明精神結合,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生態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提高生態文明技能的同時提高生態文明素養。
1.學校層面
對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評價時需綜合考慮學校的指導思想、辦學思路、規章制度、學校的辦學條件及課程的體系建設等綜合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整體規劃的評價,包括學校定位、制度建設、辦學思路;二是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建設的評價,包括環境建設、師資建設、課程建設與科研建設;三是對高校生態教育實踐活動的評價,包括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及社會活動;四是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教育成效的評價,包括學生成果、學校成果及社會影響;五是對高校輸出生態社會服務的評價,主要指社會服務。
2.學生層面
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綠色理念、環保意識、民族責任、生態知識和掌握生態技能的生態建設所需人才。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評價有利于加強教學管理,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素質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技能及生態文明道德等方面。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綜合素質與精神境界更是未來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導向。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的目標,更應該聚焦生態建設的時代需求、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素質,強化生態文明教育。然而,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的忽視及其自身的不完整性是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原因之一。因此,從學校、學生兩個維度出發,從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狀態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出發,構建一個適合大學生發展需要與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是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洪世梅.建設生態大學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03).
[2]劉向輝.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評價體系試構[J].時代教育,2014(06).
[3]洪世梅.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設研究[J].社科縱橫,2015(02).
[4]杭國英等.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07).
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構建”(項目編號:STWM-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