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恒 潘丹丹 高琴
摘 要: 研究證明,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以外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為依托,以深度訪談的方法為途徑, 以江蘇科技大學英語專業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從受訪者的話語中重構和再現影響其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動機,以及這些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聯,并在此基礎上對二外法語教與學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旨在提高二外法語學習者學習質量。
關鍵詞: 英語專業學習者 動機理論 學習效果 二外法語
1.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法語作為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因其語言的嚴謹性,為世界各組織廣泛使用。另外,隨著法國在華企業的增多,社會對法語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長。我國高校開設法語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第二外語的選擇由來已久,尤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這門課程(到目前為止,國內開設法語專業的院校達150所,包括本科和專科)[1],更多英語專業學生傾向于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使得法語教學在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根據《大學法語(第二外語)教學大綱》的規定:“第二外語是英語專業本科生一門重要的選修課,學生可以在可供選擇的范圍內選擇一個語種進行學習,學習時間為四個學期(共256學時左右),之后必須達到相應語種二年級學生水平,第二外語需及格才能獲得學位證書。”[2]但在部分學校,二外法語一般只開設兩到三個學期,開設的課時相對較少,一般高校每周只有四個課時的法語課,期末考試隨堂進行,作為考查課測試;其次是課程的設置較單一,教學方式刻板,教材陳舊落后,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下降。以筆者所在的學校江蘇科技大學為例,每屆英語專業學生中約有35%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課程共開設四個學期,總學時為160小時,考核方式一般是二外1和二外3為考查課,而二外2和二外4為考試,課時相對少,而教學內容較多,加上法語自身語法的復雜性和嚴謹性,部分學生學起來感覺吃力,尤其在后期學習中,因此學習者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和學的質量則顯得尤為重要。
2.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2.1研究理論
動機一般被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起著激發、調節、維持和停止人們學習動力的作用。研究表明,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決定了一個人學習一門新語言的積極性,而不同動機將會對學習效果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只有當學習動機處于最佳水平,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關于動機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加拿大語言學家Gardner和Lambert兩位學者在“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中對外語或第二外語學習的動機就做了詳細的研究[3],并提出了著名的動機二分法,即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所謂融合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喜歡并欣賞所學的外語并對與所學外語相聯系的群體和文化有特殊興趣,希望與之交往或親近,或期望參與融入該社團的社會活動;而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目標語是為了某一特殊實用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得某一職位等”[4]。研究表明,不論是融合型動機還是工具型動機,這兩種動機都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然而一般來說,融合型動機一旦形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很大變化,而工具型動機的特點是學習者希望通過外語學習獲得一些實際和具體的東西,因此這類動機會隨著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學習者自身的實際需要而發生變化。
Gardner和Lambert的動機理論當然有其不足之處,但是他們在動機和態度理論上確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而且他們關于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的劃分也方便了之后的研究。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將采用Gardner和Lambert兩位學者關于學習動機的劃分,即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
2.2研究方法
本調查采用訪談的方式做定性研究,一是因為調查對象數量有限,不具備定量研究所需要大量數據作為基礎的條件,二是因為我們認為以訪談形式進行的調查能更好地回答“為什么”及“怎樣”這類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調查對象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動機。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為江蘇科技大學2013級英語專業中所有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訪談時間每人為二十分鐘到半小時。在訪談之前,我們以二外法語學習動機為中心制定了共10個問題左右的訪談大綱,涉及諸如在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之前,您對該門語言或法國是否有所了解?這些印象從何而來?為什么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等等。但是該訪談大綱只是作為訪談過程的指引和主要參考,在實際訪談時我們會根據訪談者的實際情況及所談的內容而做適當的改變。所有的訪談我們都同時采用記錄和錄音的方式,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保證訪談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訪談文本分析
3.1法語學習動機分類
根據對訪談文本進行分析,我們將二外法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分為以下幾類:
分析訪談結果后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習者在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時候,同時擁有兩種類型的動機,單純融合型或者單純工具型的學習者并不多。部分學生是因為對法國這個國家非常感興趣,認為“法國是一個很浪漫的國家,一個購物天堂,曾有許多文人巨匠在法國生活,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覺得這門語言非常浪漫,想去法國旅游,感受一下這個國度的生活”。這一類動機我們把它劃到融合型動機;部分學生是“出于考研,或者到法國留學,還有法語相對簡單,考試容易通過,對以后的就業可能會有幫助等原因,就選擇了法語作為第二外語”,屬于工具型動機。大部分學生同時擁有這兩種動機,其中一種占據主導地位。在這類學習者中,工具型占據主導地位的人數更多,說明許多學生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具有較強的實用目的性,主要是為了考研和以后工作發展的需要。
3.2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16.7%的學生單純擁有融合型動機,法語學習成績在80分-90分,個別是60分左右。27.8%的學生擁有以融合型動機為主導的混合型動機,這些學生成績在班級里名列前茅,成績普遍較好。這類學生動機相對穩定,因為語言興趣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穩定因素。她們對法國的印象比較深刻,對這個國家非常向往,被法國的浪漫所吸引,想要去法國游玩,有意愿了解法國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這些學習者法語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用于法語的學習時間較多。課堂上會認真聽講,課上課下會主動地預習復習,希望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平時會看一些法國的電影或者聽法語歌曲促進法語的學習。他們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效果也更好一點。但在這些學生中,也會出現極個別成績相對較差的,雖然對法國感興趣,但興致不高,更不會主動地去了解、接觸和學習這門語言,所以在法語學習中花費的時間較少,學習效果也較差。
11.1%的學生單純擁有工具型動機,法語學習成績在70分-80分。44.4%的學生擁有以工具型動機為主導的混合型動機,學習成績多為中等,個別學生成績為90分或60分。法語成績中等或偏差的學習者與具有融合型動機的學習者相比,他們缺乏學習的熱情,目標具有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影響。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該語言與預期相比有較大偏差時,學習目標就會動搖。他們的學習時間主要集中在接近考試的時候,平時主動學習法語的時間較少,多數是被動地學習,課下也不會過多地復習,學習效果較差一點。但在具有混合型動機的學生中,個別同學工具型動機強烈,目標明確,課堂認真聽講,能夠不斷調整學習目標,學習執行力強,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主動學習,因此學習成績優秀。
4.教與學的啟示
通過分析訪談資料我們看到,不管是二外法語教師還是選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法語學習者,他們作為教學/學習的主體,能夠認識到外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和功能,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利用這些因素,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學好發音、詞匯、語法,提升學習成績的同時,應該豐富并拓寬其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對法語的學習興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其進行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從而使學習效果更好更穩定。根據不同動機類型對學習者法語學習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制訂不同的學習方案。
首先,針對具有融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可以給他們提供更有效的了解法國文化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將有關目的語國家、文化、語言等一切他們感興趣的知識重新輸入他們的腦海中,引起他們更濃厚的學習興趣,讓這些興趣點構成他們學習上的“融合型動機”。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東西大部分與文化和習俗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圖像、多媒體、網絡等在語言教學中加入更多在學生看來有趣的東西,向他們展現“法國情調”:法國的名勝古跡,熱鬧繁榮的拉丁區,法國人優雅有品位的日常生活,法語諺語等。一切似乎看來瑣碎的卻可以讓他們對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門語言引起興趣的東西都是可以的。在這個階段,我們通常給出的有關法國的看法觀念都是積極的、理想化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理想化的再現能讓他們對這門語言產生興趣,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盡管這些看法常常過于簡化和籠統。外語教師作為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中介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再現作為出發點刺激并增強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
其次,在二外法語學習者中具有工具型動機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但學習效果并不是很好。針對這些學生,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目標,及時與其溝通,幫助其在不同的目標情況下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通過分階段地實現目標以幫助其學習,使其學習效果更加持續穩定。可以隨堂設置小型測驗或考試,檢驗他們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對自己的水平有一定的掌握。同時也可以介紹一些與就業相關的知識,使他們了解相關行業所需人才的要求,同時讓他們感受在類似情境下的實際運用效果;或者有針對性地分享與考研相關的內容,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和新穎性,使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相一致,促進學習者學習行為的持續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另外,可以引導工具型動機學生增加融合型動機,使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產生興趣,有助于激勵他們更積極更有效地學習。
我們認為,在第二外語法語的學習中充分考慮不同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在實際教與學中針對不同動機學習者采用不同方式提高法語學習興趣,增強法語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法語學習質量都十分有效和可行。
參考文獻:
[1]任海燕.高校英語專業本科二外法語的教學現狀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4(31):89-91.
[2]大學法語(第二外語)教學大綱研訂組.大學法語(第二外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GARDNER, W. E.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Mass, 1972.
[4]Paul BOGAARDS, Aptitude et affectivité dans lapprentissage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M]. Paris: Hatier/Crédif (Paris), coll. “LAL”, 1988:5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科技大學2017年度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