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潔
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中,最原始的一種便是象形。我們的祖先利用形狀相近的圖形來描摹事物,因此象形文字大多是獨體字,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火”。雖然漢語中的象形字數量不多,但它們是構成其他漢字的基礎,多么像能夠把整個原野燒起來的“星星之火”!
火來自大自然,人們一開始很害怕它。不妨想想,古時天降大雨、雷聲隆隆,一道閃電劈下來引燃了樹木,人們明明眼見瓢潑大雨,但與水不容的火竟然開始向周圍蔓延,人們除了趕快離開危險的地方,真是沒有第二種選擇。在極其偶然的條件下,人類發現千辛萬苦打獵得來的野獸經過火的烤炙,居然更好吃,于是開始主動收集火種。
西方有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那里為人類盜取火種的故事,中國的古人同樣認為火與太陽相關。王充在《論衡》中說:“明火,從天來”,他把自然界中從天而降的火,都視為明火。古人為了取火想盡各種辦法:傳說燧人氏看見一只鳥不斷啄樹而生火,就折下燧木枝相互摩擦,發明了“鉆木取火”。進入西周,人們把銅質凹面鏡放在陽光下,聚光引燃焦點上的易燃物。這被視作人類取火方式的重大變革,史稱“陽燧取火”。古人把銅質凹面鏡稱為“陽燧”,可見他們認為“火”與“陽”息息相關。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我們現在書寫“火”字時,第二筆會寫一個短撇。但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會把這一筆寫成點,后世許多研習顏體的大家也沿襲這個傳統。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孰是孰非,畢竟書法屬于藝術的范疇,而具有經典性的書法作品不只擁有傳情達意的實用價值,還因其美好的結構、章法而具有審美價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薄对娊洝め亠L·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乍一看像是在形容天氣熱,其實不然?!盎稹笔切敲址Q“大火”,農歷六月以后就漸漸偏西,暑熱開始減退。所以這個句子描述的是農歷七月那慢慢轉涼的秋季風情。
有關“火”的詩句數不勝數?!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杜甫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火”,已經不再指代單純的“火”了,而是指“戰爭”。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收錄了一篇與“火”有關的小說《社戲》,作者回憶了自己小時候住在外婆家,趁夜里去看戲的場景。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坐在一條烏篷船上,“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彼麄兣d高采烈地看戲,到老旦出來的時候終于想回去了,肚子餓了便偷了羅漢豆,在船上生火煮豆?!罢娴?,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被鹪谒墓P下,是和暖暖的友情、難忘的童年經歷密不可分的。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局部
火的出現讓早期的人類吃到熟食,從而遠離吃生肉帶來的各種疾病,延長了壽命。后來人類發現這個東西不僅能做飯,還能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能改變人類發展進程。
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而焚書坑儒,雖使封建社會制度得到鞏固,卻也是對文化的摧殘;三國時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火燒袁紹的糧草大營,最終統一了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布魯諾公開反對教會秉持的地心說觀點,被綁到柱子上燒死了,然而真理不會死去;近代,西方發明了以火燃燒燃料獲得的高壓蒸汽為動力的蒸汽機,從而全面進入工業時代,改變了世界的總體格局;而戰爭中的武器,也是火的另外一種應用……最原始的火,一直在影響著人類,從生存,到生活;從過去,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