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瑤,鄭琪琪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散打項目是比賽雙方按照一定的比賽規則,運用遠踢、近打、貼身摔等攻防技擊技術戰勝對手,取得比賽勝利的同場對抗項群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散打的技術源于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武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泰拳運動起源于傳統泰拳。有資料顯示,泰拳最初是由我國云南地區的地方拳種傳入泰國,在泰國得到重視并發展起來的。其技法以肘、膝進攻為主要特點,以強強對抗為主要風格。泰拳向來以兇狠凌厲在格斗界聞名,泰拳與散打孰優孰劣的比較也是中泰兩國人民一直關注的焦點。認真分析和比較泰拳和散打2個項目間的技術特點和發展模式,可為對散打運動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散打是由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而來的,項目成立初期也稱散手,其主要技術包括踢、打、摔、拿4個相互聯系的部分。其主要運用技巧為遠踢、近打、貼身摔。拳法的運用以拳法組合為主,要求快速多變;腿法的運用要求以拳腿組合為主,快打快收;摔法要講求時機;拿法講究粘連黏隨,順勢而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打從克敵制勝的搏斗技巧演變成了一項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散打的規則也隨之改變:在規則中規定比賽中不能使用頭部、肘關節、膝關節進行打擊,不允許使用反關節技術,不允許使用迫使對方頭部先著地的摔法,禁止使用任何手段攻擊倒地一方的頭部。因為規則規定佩戴的拳套類型為拳擊手套而非分指拳套,所以手指擒拿技法無法采用。在現代散打規則的制約下,現代競技散打以踢、打、摔為主要技法。散打中常用的拳法有沖拳、貫拳、抄拳、劈拳和鞭拳。腿法包括鞭腿、蹬腿、踹腿、擺腿等。摔法包括抱摔、接拳摔、接腿摔等。在散打實戰中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應變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擊中對手,形成有效進攻。
現代泰拳是從傳統泰拳發展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拳擊的技術和比賽規則,但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傳統的技術體系和原始的格斗技巧,從而形成了現代泰拳這一風格獨特的格斗項目。現代泰拳與散打的技術體系十分相似,也是以拳腿攻防技擊為主,力求戰勝對手的同場格斗型項目。泰拳的基本技術包括拳法、腿法、肘法、膝法和摔法。泰拳中的拳法包括直拳、鉤拳、擺拳。泰拳中的腿法主要分為蹬腿和踢腿,蹬腿為直線型腿法,剛勁有力;踢腿為側向型腿法,身體擰轉展現尤為充分。泰拳中的肘法分為平肘、挑肘、砸肘、反肘和雙肘等。泰拳中的膝法分為沖膝、彎膝、扎膝、穿膝、飛膝等。泰拳中摔法較少,主要以力取勝,像散打中的接腿摔等技巧型摔法較少。泰拳技術以肘、膝為主,被世界格斗界公認為最兇悍,最具有殺傷力的格斗項目。泰拳中的防守技術,包括截擊、格擋、阻擊等,但泰拳注重直接對抗,要求運動員有較好的抗擊打能力。
泰拳與散打競賽規則相比,則更為簡單,規則條文中記分一項僅9條,與散打規則中相關條文對比,見表1。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點到為止,所以在制定比賽規則時,散打與泰拳有著較大的不同。他們的技術打法和風格特點也各有偏重。散打講求“點數獲勝”,要求運動員快速靈活,戰術組合要靈活多變。但也正是這種指導思想,決定了散打技術中缺乏泰拳技術中的重創性,而且經常會出現摟抱的現象,影響比賽的觀賞性,雖然裁判會進行判定,但屢禁不止。而泰拳發源于原始格斗,重視戰勝對手,所以在技術方面更為直接簡練,強打強攻的戰術意圖十分明顯。雖然隨機變化較少,但崇尚進攻,將防守寄于進攻之中,這種猛打猛攻的格斗風格要求泰拳運動員具有強大的身體素質,同時也使泰拳比賽更具有觀賞性。通過上文對散打與泰拳比賽規則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散打的比賽規則在規范性和全面性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散打的比賽規則在遵循中國傳統武術規則的條件下,可吸取其他格斗項目規則的優點,以促進我國散打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求能夠更進一步散打技術和比賽觀賞性。同時,加大中國散打的改革力度,加強對抗,減少纏抱,突出中國傳統武術的技術風格特點。將中國傳統武術技法中的理法、術、功的內容以及傳統拳術修煉和運用的方法準則、攻防招法、變化運用的法則融會于散打之中,以迅速提高散打競技比賽的質量和水平。

表1 散打與泰拳比賽規則的差異
現階段我國政府提倡國民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精神。散打屬于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符合時代的要求,能夠促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培養愛國精神。在散打訓練中加強武德教育,培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夠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幫助。對散打運動員的訓練,“重武輕德”是目前存在的一大弊端。大多數散打運動員在小時候就開始進行技術方面的訓練,但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武德教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的環境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傳統武術也日趨單一。在競技至上的思想的影響下,教練員和運動員都忽視了中國傳統武術中內外兼修的要求,只側重于技術的訓練,而忽視了精神的修煉。
泰國本身就是一個宗教信仰十分強烈的國家,泰拳運動員也是通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運用對宗教的精神寄托,在場上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內外兼修,達到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由于有著精神的寄托,泰拳運動員經常能夠克服各種困難,進行刻苦訓練,并在比賽中發揮出常人不具備的堅韌品質,這與中國傳統武術中所講求的內外兼修有著相通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武德的修煉應該是從散打訓練一開始就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從身體活動來體會精神世界一種途徑,如果只停留在技術訓練這一表面層次,只會影響散打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中的發揮,散打項目也只能成為滿足物質欲望的手段和沒有思想內涵的打架技術。散打的訓練應該讓人們能夠感受到身體的有限與思想的無限,以傳統武術中的“道”指導“拳”,從而幫助訓練者達到身心合一的最終境界。
在散打與泰拳的比較中,我國散打項目的訓練體系也存在一定問題。在泰國泰拳有這良好的群眾基礎,泰國在中小學就開展了泰拳必修課,許多優秀泰拳運動員從小就練習泰拳。而散打在我國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只有極少數散打運動員是在青少年階段開始練習散打。在散打與泰拳的對抗中,散打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和體能與泰拳運動員有較大差距,這導致在散打與泰拳對抗的比賽中,泰拳運動員擊倒散打運動員的次數遠高于散打運動員擊倒泰拳運動員的次數,而且多次在比賽中散打運動員因體能原因導致比賽失利。由此看出,散打訓練體系中存在的不足:首先是群眾基礎不足,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再次是訓練方法體系不科學,沒有借鑒傳統武術中的訓練方法。對應的解決辦法為:擴大散打運動在中國的群眾基礎;散打運動員應進行全程性多年運動訓練計劃,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訓練;對散打訓練進行科學的監控,嘗試將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訓練方法加入到散打訓練中去;重視散打運動員體能的訓練。
在散打和泰拳的推廣現狀調查研究中發現,泰拳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程度和普及程度要優于散打,這是因為泰拳的推廣路徑是職業化和商業化相結合。根據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可知,泰國國內參與比賽和訓練的職業拳手有10萬人左右,與泰拳相關的俱樂部和全館數量和密度都超過散打俱樂部在中國的數量和密度。龐大的職業運動員基數促進了泰拳技術的發展,同時火熱的泰拳賽事也大大地減少國家對泰拳發展上的資金投入。
散打運動從開設試點發展至今只有30多年的時間,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武術的新鮮事物。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散打的推廣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在國內創立“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等著名賽事。這是很有市場前景的一項新興體育運動不僅能使中國傳統武術在新時期繼續傳承和發展,也能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提高中國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文化自信。雖然由于比賽規模和經驗的不足,散打運動還沒有全面推廣開,還不能完全充分發揮市場化的效果,但從已經發展成熟的格斗項目中吸取經驗,如泰拳可以快速提高散打發展的理論指導。
散打與泰拳相比,雖然二者都是源于各自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但散打沒有充分地體現鮮明的民族傳統特色和技擊風格特點,后續改革中應注意回歸中國傳統武術和文化。散打的訓練應該=讓人們能夠感受到身體的有限與思想的無限,以傳統武術中的“道”指導“拳”,從而幫助訓練者達到身心合一的最終境界。散打應建立更為科學的訓練體系,擴大運動員基數,建立科學的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并注重體能的訓練和內外兼修,同時繼續在世界范圍內大力推廣散打項目,開展更多的商業比賽。散打作為一項新興的格斗項目,有著無比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活力,相信它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