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華,侴麗萍,王會儒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上海 20024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新任務”,并將“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zhàn)略,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也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隨著高校改革步伐加快,教師在教學、科研、生活、心理、身體諸多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身體健康水平逐步下滑??茖W健身素養(yǎng)是在后天的環(huán)境通過社會培養(yǎng)和自身習得養(yǎng)成的科學健身理念、健身認知、健身意識、鍛煉行為、鍛煉態(tài)度等方面的綜合特征。面對教職員工人群健身認知匱乏以及社會輕視體育運動的不良風氣,體育強身健體的基礎功能不能凸顯,存在著實然和應然的沖突。本文對高校教職員工健身素養(yǎng)的探析,旨在教職員工群體的健身理念、健身意識方面起到警醒作用,在教職員工群體的健身行為、健身阻礙因素方面起到督促作用,加快推進教職員工健身素養(yǎng)狀況,提高自身運動水平修養(yǎng),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論文以高校教職員工科學健身素養(yǎng)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知網等與本文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結合研究內容需要,參照相關專家設計的問卷,做出適當的調整,設計調查問卷。為保證問卷有效性,分別向21位專家對問卷的內容效度進行評價,專家對問卷的認同率(很有效+有效)達到95.23%,認為問卷的效度符合研究需要。本研究于2017年5月中旬期間,以東北大學教職員工為調查對象,根據東北大學學院師資比例情況,按照學院隨機發(fā)放問卷,對科學健身素養(yǎng)的健身理念、健身態(tài)度、健身行為、健身阻礙因素4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 17.0對所有數據進行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
2.1.1 健康生活方式 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圖1),調查結果依次為注意合理的膳食、遠離煙酒、制訂健身計劃、騎自行車上班、其他、無。教職員工在“其他”中填寫方式有步行、晨跑、輕斷食、定時健身、合理分配工作休息、每天暴走1h、盡量多走路、散步等。

圖1 管理健康生活情況統(tǒng)計圖(n=215)(注:本題為多選題)
2.1.2 健身知識獲取途徑 調查顯示(圖2),健身知識獲取途徑的排名依次是身邊的同事朋友、網絡等多媒體途徑、家庭成員、學校體育課、專業(yè)健身指導人員、其他、社區(qū)指導員?!捌渌边@一選項中有教職員工表示獲得健身知識的途徑還來自于校工會、醫(yī)生指導、專業(yè)隊、自學等,體現(xiàn)了獲取健身知識多元化的渠道。

圖2 健身知識獲得途徑情況統(tǒng)計圖(n=215)(注:本題為多選題)

表1 健身態(tài)度情況統(tǒng)計表 n=215

圖3 掌握健身項目情況統(tǒng)計圖(n=215)(注:本題為多選題)

表2 健身頻率情況統(tǒng)計表 n=215
215名教職員工在健身知識的獲取途徑中(圖2),選擇在“學校體育課”獲取得到健身知識的僅僅有30人,比例占總人數的13.95%。本文所調查的215名教職員工畢業(yè)于不同的高校,在學期間一直有學習體育課程,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學校體育課”對高級知識分子終身體育鍛煉的影響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在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中提出以后更多地存在于“學校體育課”上,學校的體育課堂作為傳授健身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基地,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高級知識分子在十幾年的學校體育課堂上,并不能實現(xiàn)獲得健身知識的最初愿望。此外,《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要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梢姡鐣w育指導員充當了社區(qū)體育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但是,健身知識的獲取途徑中選擇在“社區(qū)指導員”獲取得到健身知識的比例僅占總人數的1.40%。
在健身態(tài)度方面(表1),“我贊成人人健身”在“完全符合”這一程度所占比例最高,占51.63%;“運動越累出汗越多效果越好”在“完全不符合”這一程度所占比例最高,占10.23%。由上可見,教職員工支持的“人人健身”,反對“出汗越多效果越好”的說法。
2.3.1 健身項目 教職員工掌握健身項目排名前3的分別是:步行跑步類活動(173人),比例占80.47%;球類活動(111人),比例占51.63%;健身操(舞)類活動(54人),比例占25.12%..掌握健身項目排名最后一位的是武術、氣功等民族傳統(tǒng)的健身項目(12人),比例占5.58%,詳見圖3。
2.3.2 健身頻率 健身頻率方面(表2),每周不參加健身的比例占12.09%,每周健身1次的比例占24.19%,每周健身2次的比例占29.77%,每周健身3次的比例占21.40%,每周健身4次及以上的比例占12.56%。統(tǒng)計結果表明,每周有規(guī)律的參加健身鍛煉3次及以上的人數較少,符合體育人口標準的僅33.95%,占總人數的1/3。
2.3.3 健身持續(xù)時間 健身持續(xù)時間方面(表3), 健身持續(xù)時間每次30min以下比例占25.11%,健身持續(xù)時間每次30~60min比例占50.70%,健身持續(xù)時間每次60min以上比例占24.19%。由此可見,將近3/4的教職員工健身持續(xù)時間符合體育人口的評判標準,即單次健身持續(xù)情況大多數保證在30分鐘以上。
2.3.4 健身強度 健身強度方面,結果顯示,健身強度微微發(fā)熱無累感比例占19.07%,微微出汗感覺不累比例占38.61%,少量汗感覺累比例占23.72%,出汗感覺很累比例占18.60%,詳見表4。由此可見,教職員工在健身過程中會選擇適合自身的情況的健身強度活動,而不是以快速度、高質量、大強度和激烈的爭奪為前提意識的高強度活動。
教職員工健身阻礙因素方面(圖4),排名前3的分別是健身知識匱乏,缺乏技術指導;氣候特點限制健身行為;缺乏健身氛圍、沒有健身伙伴。
3.1.1 高校教職員工的健身理念科學化匱乏,健身知識未能得到專業(yè)的指導,而且體育課堂實現(xiàn)終身體育策略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3.1.2 健身理念、健身行為和健身態(tài)度存在“兩頭高,中間低”的畸形形態(tài),缺失了“健身行為”這一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斷層現(xiàn)象。
3.1.3 健身技能與行為上存在著“高知低行”的明顯特征,意識很高,缺乏行動力,健身頻率低、健身持續(xù)時間較為合理,強度偏低。

表3 健身持續(xù)時間情況統(tǒng)計表 n=215

表4 健身強度情況統(tǒng)計表 n=215

圖4 健身影響因素情況統(tǒng)計圖(n=215)(注:本題為多選題)
3.1.4 健身阻礙因素方面:主觀因素上教職員工健身知識匱乏,缺乏健身指導;客觀條件上面臨著極大的科研壓力,缺乏健身時間,余暇時間還要用來陪伴家人;此外還要受到東北地域冬季溫度低的惡劣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
3.2.1 大力開展健身宣傳教育 工會或院系體育組織部門以及個體體育愛好者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定時、定期宣傳、傳播科學健身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增加教職員工獲取健身知識的途徑。
3.2.2 加強健身指導 體育相關部門在學校多舉辦健身活動并在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體育指導員的作用,在健身過程中給予指導。根據個體體質的差異性,選擇合適的運動處方,提出中肯的意見與建議,使更多的教職員工掌握適合自身的健身方法,積極地參與到健身活動中。
3.2.3 制訂健身計劃 制訂合理健身計劃并在實踐中實施可以做到健身效益的最大化。教職員工要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學健身知識、科學健身技能與行為,根據自身的體質情況,選擇合適的健身項目、規(guī)定合適的健身持續(xù)時間和健身強度,同時約束自己執(zhí)行健身計劃,監(jiān)督自己實行健身行為,健身效果就會顯而易見,養(yǎng)成參與健身的好習慣,促進形成健身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