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曼,屈高龍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質勘查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基礎數據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830002)
“新疆有多大、兵團分布就有多廣”,是兵團空間布局的真實寫照,兵團轄有的14個師7.06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插花式分布于新疆14個地(州、市)的69個縣(市)境內,具有鮮明的維穩戍邊特殊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兵團在其土地管轄范圍內尚不具備完整的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權,加之地質勘查隊伍的缺失以及專業技術力量的不足,導致對轄區內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現狀不清。本文依托兵團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現狀調查項目,收集1950年—2015年兵團轄區地質礦產工作程度數據,根據數據庫特征進行分析,以助于對兵團轄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程度的了解和認知[1]。
兵團轄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為27%,其中九、十三、十四師完成面積分別占各師全區面積的100%、80%、51%。1: 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為33%,五、九、十二師完成面積占各師全區面積的75%,十三師占61%(圖1)。
(1)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工作程度。兵團轄區1:25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覆蓋率為13%,八師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52%,覆蓋率最高。1:20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覆蓋率為40%,其中、五師、九師已全覆蓋(圖2)。

圖1 兵團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情況

圖2 兵團1∶20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完成情況
(2)地球化學普查。新疆地球化學普查采用1:2.5萬、1:5萬和1:10萬三種工作比例尺,以1:5萬為主,在成礦區帶進行。1:2.5萬和1:10萬均采用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兼用巖石測量和土壤測量。1:10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勘查覆蓋率3%,分布在二、四、五、七、十三師,分別占全區總面積的3%、18%、2%、4%、5%。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覆蓋率6%,分布在二、四、五、六、九、十、十二、十三師,分別占全師總面積的8%、10%、53%、4%、2%、8%、20%、4%。1:5萬土壤測量覆蓋率1%,分布在二、六師,分別占全師總面積的2%和6%。 1:5萬巖石測量覆蓋率3%,全部集中在六師和九師。在兵團轄區內未開展過1:2.5萬地球化學普查工作(圖3、圖4、圖5)。

圖3 1∶5萬巖石測量

圖4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

圖5 1∶5萬土壤測量
(3)地球化學詳查。新疆地球化學詳查工作主要部署在礦區、礦區外圍或化探普查圈定的多元素濃集區內。該項工作在新疆開展的力度很小,從地域來看,化探工作程度北疆高于南疆。兵團轄區內未開展過地球化學詳查工作[2]。
新疆區域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主要包括區域重力和航磁。區域重力工作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伊犁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及東天山地區。區域航磁工作區域航磁工作主要包括1:100萬、1:50萬和1:20萬航磁測量。中大比例尺航磁工作主要包括1:10萬、1:5萬航磁測量和1:10萬、1:5萬1:2.5萬航空綜合站測量,主要分布在東天山、西天山、阿爾泰、東西準噶爾地區。中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主要有重力、磁法、地面電法、地震、放射性測量、綜合物探測量及綜合物化探測量等[3]。

圖6 1∶10萬區域航磁

圖7 兵團≤10萬地磁測量
兵團全區完成1:50萬區域航磁調查占全區總面積的3%,十三師完成最多,占全師的20%。兵團全區完成1:20萬區域航磁調查面積占全區的51%,第十四師完成率為100%。1:10萬航磁調查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2%。1:2.5-10萬航磁調查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10萬地磁測量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0%。1:2.5-10萬地磁測量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兵團全區未涉及大于2.5萬地磁測量工作(圖6、圖7)。
(1)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全兵團1:10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完成面積占全區面積的23%,分布在一、二、三及十四師; 1:5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97%;1:2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29%,主要分布在五、六、七、八、十二、十三師; 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64%,其中一、九、十四師已全覆蓋。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2%,重點分布在一、六、七、八、十二師; 1: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2%,分布在二、六、八、十二師(圖8、圖9)。

圖8 1∶2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圖9 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圖10 ≤10萬工程地質調查
(2)工程地質調查。全兵團≤10萬工程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41%,其中一師、二師、十四師調查面積已全覆蓋;1:5萬工程地質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1%,分布在一、三、十四師(圖10)。
(3)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已覆蓋兵團全區。
(4)地質災害調查。1:10萬地質災害調查,除七師128團部分、129團、130團部分、137團,八師136團,十二師五一農場、三坪農場、頭屯河農場、104團、西山農場等其余師均已全師覆蓋。1:5萬地質災害調查面積占全區面積的69%,四師、五師、七師、八師、十三師、十四師完成率100%(圖11)。

圖11 兵團1∶5萬地質災害調查
貴金屬礦產:兵團各師共分布有貴金屬礦產37處,主要礦種為金礦和砂金礦[4]。其中中型規模的有2處,分布在十二師;小型6處,分布在六、十二、十三師;其余礦點、礦化點共有29處(圖12)。

圖12 貴金屬礦產分布數據分析表
有色金屬礦產:兵團各師分布有有色金屬礦產52處,主要礦種為銅鎳、鉛鋅、鉬、鎢、鈷。其中中型規模1處,分布在四師;小型3處,分布在二、五、六師;其余礦點、礦化點共有48處(圖13)。

圖13 有色金屬礦產地分布數據分析表
黑色金屬礦產:兵團各師分布有有色金屬礦產24處,主要礦種為鐵、錳礦。其中小型規模2處,分布在四師、十二師;其余礦點、礦化點共有22處(圖14)。

圖14 黑色金屬礦產地分布數據分析表
優勢非金屬礦產:兵團各師分布有優勢非金屬礦產3處,礦種為石棉、鉀鹽和鹽礦。其中小型規模1處,為新疆若羌縣米蘭鉀鹽礦,分布在二師;礦點2處,為米蘭南東鹽礦點和溫宿縣大鐵列18號石棉礦點。
能源礦產:能源礦產主要是煤礦。兵團各師分布有煤礦產36處。其中大型規模2處,分布在十二師;中型規模7處,分布在四、十二、十三師;小型規模17處,分布在四、六、八、十二、十三師;礦點10處,分布在六、十二、十三、十四師(圖15)。

圖15 能源礦產地分布數據分析表
(1)兵團轄區地質工作程度總體不高,尤其是中大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完成率不足50%。
(2)借助新疆新一輪“ 358”計劃[5],加快推進兵團轄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圍繞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核心建設區內兵團新建擬建城市,重點查明天山南、北坡經濟區內兵團新建、擬建城市的綜合地質調查工作,為城市建設規劃提供基礎地質依據。圍繞兵團轄區綠色農業發展需求,開展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為兵團乃至全國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奠定基礎[6]。
(3)開展轄區內礦產地質調查研究,加快推進深部及外圍找礦工作部署,為兵團發展提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