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西藏自治區隆子縣玉麥鄉,是中印邊界一個神奇的存在。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一條山間豁口,讓玉麥鄉可通印度平原。這里猶如世外桃源,平均海拔3650米,全鄉面積3644平方公里,人口僅9戶31人。
《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在廣西憑祥參加2018邊疆重鎮高峰論壇時,邂逅玉麥鄉黨支部書記達娃。他告訴記者,特殊的地貎讓玉麥成為降雨集中區,但多雨少光照的特殊氣候,使得玉麥鄉的土地看著肥沃,但種莊稼卻不切實際,所以這里沒有小麥,也無人種植青稞。“這里祖祖輩輩以畜牧業為主,果樹都不能種。種一棵梨樹,結出來的果子最大也只有核桃般大。”
盡管如此,這里的人讓記者不由自主心生敬意。邊民桑杰曲巴老人和他的兩個女兒,一家三口長達半個世紀堅守捍衛著祖國的神圣利益。“解放前后,玉麥鄉人口高峰時有20戶300人左右,但這些人絕大多數耐不住寂寞都搬離了”,達娃說,西藏剛解放時,一部分人聽信謠言,逃往印度,“最后只剩下他們一家三口”。
1964至1996年的32年間,桑杰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一戶長期堅守的人家。一棟房子,既是鄉政府,也是他們的家。桑杰曲巴是個老民兵,放牧守邊幾十年,從未離開過腳下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帶領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父女三人以放牧為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達娃感慨道,有他們一家三口在,就保住了這個鄉。他們用行動告訴后來者,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桑杰曲巴擔任了玉麥鄉第一任鄉長,1988年卓嘎接替年邁的父親成了第二任鄉長,23年后,從山外調來的達娃成為第三任鄉長。這時候的玉麥鄉已經發展到8戶28人。玉麥鄉已不再是那個人跡罕至、閉塞落后的玉麥了。
2017年10月28日,十九大剛閉幕幾天,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兩姐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達娃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接到總書記信的那天他激動又緊張。“村民們聽不懂漢語,我拿到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信件翻譯成藏語,保證在場每一個人能準確理解總書記回信內容和信中所包含的精神。”達娃口述、鄉人大主席索朗杰布記錄,用了20分鐘完成翻譯。
“這封信讓我們既感受到中央對玉麥的關懷,更讓我感覺到作為玉麥鄉黨支部書記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達娃說:“我要看好祖國的一草一木,做神圣的守護者,做幸福家園的建設者。既要守也要建。”
達娃是內地西藏班畢業生,擁有在藏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現在鄉民們跟8年前我剛來時完全不一樣,他們接受現代文明的意識跟內地基本上沒有不同。他們有開家庭旅館的,有跑運輸的,也有開超市的。在政策支持下,玉麥鄉2017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5萬元人民幣。人民的日子已經富起來了。”
玉麥鄉越來越有魅力,有很多外地人想遷居玉麥,最遠的是來自新疆的落戶申請。達娃說,考慮玉麥的容納能力,目前規劃2018年達到56戶197人的規模,而且是以隆子縣內居民為主。
達娃說,玉麥鄉已通公路、通水通電,全鄉覆蓋wifi,村里的商店已經流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根據規劃,玉麥——幸福美麗邊境小康示范鄉建設已全面鋪開,玉麥鄉未來將成為一個具有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的地方。▲
環球時報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