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正



摘要: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質量與效益的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文章通過構建資源利用指標、科技進步指標、結構優化指標、民生質量指標以及環境效益指標,運用回歸模型對濱海新區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科技、結構、民生及環境的協調度進行測定,并計算出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綜合評價指數,并對各指標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貢獻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綜合評價;對策
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質量與效益的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各地都在持續加大經濟轉型升級力度,經濟發展從單純高速增長逐步轉向速度和質量并重。為了科學評價濱海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本文通過構建一套評價體系,對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為政府部門如何協調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及效益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
一、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選取的原則
根據經濟發展的定義,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實際上包含五層含義,即資源利用、科技進步、結構優化、民生質量和生態效益。五個方面必須同時得到改進,才能稱得上發展。而在選取表征上述五個方面發展的經濟指標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 內涵的無偏性
即能夠準確的體現資源有效利用、科技進步、結構優化、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本質特征。即:(1)資源應體現出單位勞動力、物質資本和能源等要素資源的投入與產出關系;(2)科技進步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3)結構應體現出協調化和高度化的動態演進過程,表現為產業結構協調化和高度化的統一;(4)民生質量應表現為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較高實惠和利益, 是“以人為本”的經濟效益;(5)經濟增長應是一種高質量的增長,既是生產過程中廢品率低、成品率高,又是燃料、動力、原材料、勞動力和資金消耗少、成本低、污染小。
2. 指標的可量化性
即所選取的指標必須可以通過數據進行量化,并且其量化的結果具有明確的經濟含義。
3. 運用的簡易性
即指標的數據易于收集,易于計算,易于運用,容易被人們接受。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與處理
根據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內涵,本文建立了一套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濱海新區往年各指標的統計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其指標權重,進而加權得到約束層中5個指標的歷年數據,最后,再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即可得到約束層中的指標權重。體系中各評價指標及權重詳見表1。
二、經濟增速與資源、科技、結構及環境等協調度的測定與分析
(一)協調度的計算
系統間協調程度即是評價兩者的良性發展關系,鑒于“協調”是一個內涵明確而外延不明確的模糊概念,故本文采用模糊集合理論進行測度。用模糊數學中隸屬度的概念來表示協調系數,即可采用[0,1]之間的實數來表示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度。其計算公式為:
C(i,j)表示指標i與指標j的協調發展系數。
由公式可知,C(i,j)介于0~1間,且C(i,j)越大,表示指標i和指標j的協調性越高。
(二)結算結果及等級劃分
運用上述公司分別計算出增速與資源利用、科技進步、結構優化、民生質量、環境效益的協調度系數,根據其權重系數加權,即可得到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指標的協調性系數,見表2。
另,本文將協調度劃分為6個等級,見表3。
(三)結果分析
2016年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標0.839,較2012年提升了0.207,由為初等協調等級提升為良好協調等級,提升了兩個等級,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標顯著提升。資源有效利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強勁,近三年增速與資源的協調度處于高位,2016年比綜合指標高18%,為優質協調等級;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增速與科技協調度呈下滑趨勢,2016年比綜合指數低13.6%,為中等協調等級;結構優化成效明顯,增速與結構的協調度快速上升,2016年比綜合指數高16.8%,為優質協調等級;受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增速與民生的協調度波動較大,2014年低至0.332,為不協調等級,2016年回升至0.798,為中等協調等級;增速與環境協調度變化不穩,總體低于其他指標,2016年比綜合指標低14.8%,為中等協調等級。
三、對策建議
(一)堅持速度服從效益,效益與速度并重
在進入經濟“新常態”的新時代下,區域經濟增速、結構、增長動力、制度環境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徹底轉變執政理念,不搞GDP崇拜,扎實進行供給側改革,積極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四大關系,既要看重經濟的綜合指標GDP,也要看重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民計民生的提高、環境質量的改善等更具發展內涵的指標。
(二)產業結構升級應加強產業間融合和產業內融合
第一產業應在二、三產業的支持下建設產學研的現代都市農業,二、三產業的融合則更為關鍵!特別是制造業的轉型方向應轉向服務型制造業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產業間的深度融合尤為重要。應基于濱海新區資源稟賦的優勢如工業基礎、海洋資源、港口物流優勢等,大力推進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向智能化和綠色化升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大醫療、大健康、文化創意及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
(三)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促進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型轉變,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大學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完善創新和人才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在融資租賃、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實現新突破,鼓勵科技成果的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等,暢通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道,形成新的生產力。
(四)全方位提升民生福祉
著力把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打造為領創新創業的 " 人才特區 ",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多渠道多形式擴大居民創業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同時,政府擴大公健康、文化、旅游、體育、養老等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羅建玲,王青.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度的測定——以陜西省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1(09).
[2]易培強.論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6).
[3]葉茂升.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及對策——基于武漢市的實證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 (12).
[4]李超.安徽省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評價[J].計教育,2006(01).
[5]許家軍.廣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報,2009(25).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退出企業職工托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