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平
摘要: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國有企業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面對新的環境變化,如何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審計成為審計工作面臨的重要命題,因此,本文通過對相關概念的梳理,分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主要內容及當前的審計現狀,提出優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的對策,以更有效的提升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
一、相關概念簡述
國有資產是指所有能夠為國家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資源的總和,其中資源的所有權屬于國家,也可視為國家所有的財產、物資、債券以及其他效益的總和。國有資產的保值是指一個考察期結束后,單位國有資產的總量與考察期之前的總量相等;國有資產的增值是指一個考察期結束后,單位國有資產的總量與考察期之前總量相比有所增加。
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審計是指單位專設的審計部門和人員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相對獨立的對本單位及下屬單位在一個考察期內的國有資產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認定,并對保值增值情況進行鑒定評價。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屬于事后審計,主要是為了明確領導者的經濟責任,屬于經濟責任審計的范疇。
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對于國民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意義重大,從單位層面來講,通過保值增值審計實現了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有利于實現國有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最大化,而且保值增值的壓力可促使管理者良好經營,保障所有者權益的同時也能促進單位的良好發展。從社會層面來講,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審計可以保障國家資產安全,為國家財政稅收提供有效支撐,輔助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發揮資產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除此之外,借助審計活動能夠打擊經濟犯罪,凈化經濟發展環境,維護市場秩序,對于規范行政行為,維護社會安定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主要內容
(一)對國有企業資產的審計
對資產的審計是此項審計工作的重點,其中固定資產占國有資產的比重較大,所以對固定資產的使用進行審計是重中之重。在進行審計工作時要檢查單位是否有完備的內部控制制度,該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的經濟社會實際,內部控制工作是否據此執行和落實;固定資產是否賬實相符,利用情況是否科學合理,保管保養工作是否落實到位,使用、維修、報廢制度是否完善,執行過程中有無違法現象等。
(二)對國有企業負債的審計
負債意味著單位在未來要付出一定的資產或者服務來進行償還,通過對負債的情況進行審計可以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國有資產的使用情況。在審計時重點關注單位負債的真實性,是否存在隱瞞情況;然后,要確認負債率的適度性,確保企業的負債處于合理范圍,不影響未來的經營發展;最后,審查核算的正確性,檢查資金利息及貼現的計算是否正確,有無故意隱瞞的情況。
(三)對國有企業損益的審計
損益的審計關系到所有者、經營者、員工等各方面的利益,在實際的審計工作中設計的內容非常多且復雜,需要審計人員格外的細心和重視。費用的記錄是否清晰完整、科學合理;收入是否真實;損益的形成過程、分配和彌補是否合理合法都是審計工作的重點部分。
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的現狀
(一)資本的多元化
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使國有企業的資本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國有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甚至外商資本的進入使資本多元化的局面已經形成,所以,并不能局限于以前單一的審計手段,而是應該依據新的環境形式,全方位認識國有資產并系統的對其進行審查,確保國有資產能夠實現保值增值。
(二)國有資產利用不合理現象存在
國有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離的現狀使企業的管理者有時并不能從長遠的角度來審視企業的發展,管理者與企業財產相分離的情況可能使管理者自身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相背離,而且,由于管理者對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不需要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導致管理者為了短期的個人績效不顧國有資產的使用情況,甚至有些管理者和員工沒有形成任何國有資產的概念,更不用提保值增值情況。
國有企業行業多、領域廣,意識的淡薄使我國國有資產存在明顯的虛置與閑置情況,利用與保護不到位,長期來看,對于企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除此之外,由于資產的利用和退出不到位所導致的制度和行為空檔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貪污腐敗現象。
(三)國有資產流失情況嚴重
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一直是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的重點和典型問題,主要表現為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比如,有些國有企業的采購制度存在問題,采購之前并沒有對資產的使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導致部分設備買回來之后利用率不高或者是設備多余,這樣就造成了資產的閑置,若資產退出監管不嚴就很有可能形成資產的無故流失和低價轉賣給熟人的情況。另外,很多國有企業對流動資產定額消耗不重視,比如燃料的一次性用量等等,這樣無形中增加了成本開支的范圍,甚至是虛列成本,造成了資產流失。還有一些國有企業對于無形資產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商譽估計太低。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回扣問題、應收賬款逾期未收回問題、躲避審計監督問題等都造成了資產的流失。
以上各種問題的存在,歸根結底是審計監督部門的問題,國有資產的審計工作要不斷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形式,同時加大監督力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國有資產能夠保值增值。
四、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的提升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管理對策:
(一)建立獨立完善的審計機構
積極推進國資評估、審計制度建設,對于目前審計體系中存在的多頭監管等漏洞、空白及時進行完善,最后完成國有企業、國有資本的審計全面性覆蓋。對于國有資產的審計要做到定期、專項跟蹤,重點是所有權的轉讓、重要設備采購的跟蹤。整合其他相關部門,如財政專員辦等的監督作用,強化審計力量。
定期或不定期對審計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其具有高水平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對審計人員實施考核制度,確保其能夠真正具有維護國有資產的意識,并運用專業的知識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督評價。審計機構應由上級審計部門主管管理,與本單位保持獨立,確保真正發揮審計工作的作用。審計人員對于收集的所審單位的國有資產信息要據實整理匯報,主管部門了解信息后展開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審計工作,使國有資產得以層層保護,國有資產的審計工作也綜合化、高效化。
(二)增強國有資產管理意識
審計人員要有審計責任意識,認識到國有資產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的作用,站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消除危害國有資產的安全隱患;審計人員不僅要增強國有資產的配置效率,還要提升國有資產的市場競爭力和促進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的建設,并通過審計情況分析未來國有資產的變化情況和單位制度中的缺陷,綜合財政預算審計、財政收支審計等的情況為保值增值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涉及的方面較多,要真正達到效果不能僅僅依靠審計部門,各單位自身的資產管理意識是關鍵,否則審計工作作為事后的監督也無法彌補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調整管理者和員工的工作評價標準,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內容納入考核指標,依據外部激勵來增強管理者和員工的資產管理意識,促使他們積極配合審計工作,共同提升國有資產的利用率。審計機構還要順應市場環境的變化,輔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及時更新審計知識。
(三)健全監督制度
建立健全審計監督制度,實現表面監督、制度監督向深層監督和動態監督轉變,確保審計人員能夠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開展工作,真心實意的保障國家和人們的利益不受侵害。加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宣傳,通過樹立典范來營造社會氛圍,提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社會關注度,通過社會監督和群眾監督進一步杜絕國有資產流失。
五、小結
國有資產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對國有資產進行保值增值審計不僅能夠保證資產本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還能夠維護和鞏固市場經濟制度。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審計工作復雜性和系統性較強,自然涉及的因素也較多,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種合力,為審計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才能達到其應有的作用效果和范圍。
參考文獻:
[1]邢雪麗.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94-95.
[2]黃宏.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J].現代商業,2016,2:159-160.
[3]田英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研究[J].現代商業,2015,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