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培養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五方面特點,即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差異性。教育工作者應該開展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順序進行的教育活動,所以在初中這個關鍵時期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絕佳時機。初中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對身邊事物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有質的飛躍,而且對日后高中、大學甚至終身學習各方面知識的領悟都有極大的輔助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生,洞察世界。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準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研究
一、 初中閱讀在語文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在分科教學的現代教育中,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語文這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從出生開始我們學習講話,學習漢字,在人類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都離不開語文實踐的影子,從小到大對語文知識的運用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可以想象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不僅對該學科的學習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對其他學科內容的理解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我們在理解事物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閱讀之后的反思,更是內在提升的必要手段。
二、 以教材為依托,進行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通過以前的學習,回想以前,小學時期語文課文的學習經常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體驗,以及通過作者生動形象的描寫學習其寫作方法。到了初中會把這些內容的難度提高一個層次,用以鍛煉學生的理解問題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而不僅僅是情感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課文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現代新課改教學觀念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起到啟發引導和激勵的作用,學生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獨立個體,所以學生應通過自己的理解大致知道文章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內容、結構,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和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學老師溝通交流,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這也是新教育大綱下整體感知對初中生的要求和期望。
接下來教師范讀,掃除生字生詞障礙,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查詢字典解決生字生詞問題,加上老師的解釋,加深記憶。
最后進行精讀,也就是深度閱讀,在此次閱讀過程之中,讓學生深度理解課文內容,找出每段的中心思想,鍛煉學生對有用信息提取的能力。對生字生詞深度學習,在知道其表面含義基礎上,參透其在文章中的意思,做到可以正確運用字詞,基本考查方式是組詞和造句。學習作者的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提高自身寫作能力和文化素養。最后需要做到對文章整體回顧反思、拓展延伸。這一過程教師在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合作教學環境下,也要提高自身素質,做到正確引導。
三、 培養閱讀能力的其他方法
新課改下的現代教育表示,學生獲取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的途徑不能是單一的學校教育,要想教育創新,尋求發展應該做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
對于閱讀來說,在學校教育范疇內,課堂中和課堂外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多元化閱讀方式,比如合作閱讀,開辦朗讀主題班會,設立班級閱讀角,定時進行閱讀分享等等;課堂外,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圖書館,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然后學生自主溝通分享,學校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閱讀比賽以及觀看閱讀視頻等活動。
在家庭范疇內,家長需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經常為孩子買一些各種各樣不同的書籍,讓學生博覽群書,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曾經說過,“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這也是一種讓學生愛上閱讀的方法。家長自身閱讀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眾所周知,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影響學生的方式,除了以上所說,還要確保為學生提供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
在社會范疇內,應多給學校提供和閱讀有關的社會實踐,社會是更大的學校,同學校家庭一起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責任。在學生閱讀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社會,感受時代的變遷。
四、 提高閱讀能力的意義
盲目閱讀不加以思考是對文章的褻瀆,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作為基礎教育的引導者,應當引導中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一切有法可循,并且加上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最終有自己的感悟,不斷積累,不斷反思,最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良好閱讀的習慣在此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讓學生的心可以在書海里盡情遨游,還可以使學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進而豐富學生情感。
五、 總語
初中生語文閱讀的能力的培養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并且放在教學重要環節并加以重視,把閱讀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和我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相似,我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具有適應實際生活所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努力做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以上能力的組建和發展都和閱讀書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教師也要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理念,建構者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生存于社會之中,他們是帶著經驗走進教室的,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上應該注重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寫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將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斷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實現新課改對初中語文閱讀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岳二平.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
[2]童肖留.談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的有效性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
作者簡介:
劉銳,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云峰鎮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