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慧

摘要:2016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了新審計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號——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在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增加關鍵審計事項段,披露根據其職業判斷認為在審計工作中遇到的關鍵事項。文章通過事件研究法得出,市場對新審計準則的發布前后的反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表明我國審計準則的修訂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能有效提高審計報告中的信息含量及審計質量。
關鍵詞:審計報告;審計事項;審計質量
一、文獻綜述及理論基礎
(一)關鍵審計事項
關鍵審計事項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職業判斷,認為在審計過程中遇到的重要事項。這些事項是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重點關注過的事項,并且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審計工作。關鍵審計事項的確定主要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能力,因此會隨著不同的審計事項而有所不同。關鍵審計事項可能包括商譽的確認和減值、金融資產的分類與計價等事項。
(二)盈余公告的市場反應
已有研究表明在有效市場中,控制了各種風險因素之后,依然存在著盈余慣性。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市場在盈余公告日前會有積極的反應,而在延遲預約披露日公告前一天才開始做出消極的反應;市場對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披露不會產生顯著的市場反應,而對非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則會產生消極的反應。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在有效市場中不同的參與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因此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參與者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掌握不足的參與方則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投資者總是期望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而關鍵事項的披露是否能為投資者提供這樣一種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的股市屬于半有效市場,因此,市場對于信息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可以做事件研究。
二、研究假設
一直以來,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們都在關注和探討審計意見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而監管部門也同樣對于此類問題予以了高度關注。而審計作為有效市場中重要的獨立第三方,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是投資者及其他相關方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
審計報告可以傳遞有關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業績以及內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影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狀況的判斷。已經有研究通過運用事件研究法、多元回歸法等發現審計意見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審計報告的披露會產生顯著的市場反應。也有學者發現在審計報告公布日前后,市場會對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產生顯著不同的反應,如對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沒有顯著反應,而對非標意見的審計報告則出現了負向的反應。
通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市場對不同類型的審計報告會產生顯著不同的反應,而按照新審計準則,審計報告中將會披露更多的信息。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對晨鳴紙業出具的審計報告中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內容如下。
1. 以公允價值計價的消耗性生物資產;
2. 與可抵扣虧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3.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
其中包括了關鍵事項的事項描述以及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的應對方式,并且在關鍵審計結束段增加了“基于獲取的審計證據,得出審計結論,管理層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合理的,相關信息在財務報表附注七、“固定資產”及附注七、“資產減值準備明細”中所作出的披露是適當的描述。
三、樣本選擇及研究設計
為探討采用新準則對公司財務公告市場反應的影響,本文采用標準的事件研究法,設計如下研究步驟。
1. 定義事件,選取事件窗口和統計窗口本研究事件即指采用新準則。在估計窗口的選擇上,參照先前的研究,將估計窗口長度定為110天,即事件發生的前9天至前110天。事件窗口選取事件發生的前1天、當天及后10天,共計11天。本研究選擇了在香港和內地同時上市(AH股)的公司,從中隨機抽取20家公司進行研究,將其在2017年年報披露日事件窗內的累積非正常收益與2016年同期的累積非正常收益進行兩樣本的比較,看其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從而看應用新審計準則是否增加了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本文的數據均來自國泰安公司的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系統的各個子數據庫, 個股收益率為經過配股增發、除權分紅等調整之后的收益率。
2. 常收益模型的確定及顯著性檢驗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相關影響因素之后,常均值模型與市場收益模型等相比,其得出的結論并沒有顯著的差別,所以本文選取常均值模型作為正常收益模型。具體表述如下:
3. 計算股票的非正常收益和累積非正常收益
四、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的累積非正常收益均顯著異于0,這說明市場確實會對財報的公布做出反應。而通過對這些公司2016年和2017年年報披露日前后共10天的累積非正常收益進行兩樣本的T檢驗,檢驗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兩年的累積非正常收益存在顯著差異(p=0.00)。這表明,市場對在審計報告中增加關鍵事項這一新審計準則作出了反應。也就是說,新準則的實施增加了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相關的信息,使得投資者增加了對企業的信心。
相對于以前的審計報告而言,增加關鍵審計事項提醒了投資人財務報告可能存在的風險領域,而其中也披露了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應對方法,從而提高了審計報告和財務報告的可信賴程度。
五、創新點與存在的缺陷
由于2016年所有公司的年報披露時間的數據仍未在數據庫中收錄,因此,我們無法對2016年所有的非AH股公司做時間研究,從而與2017年AH股公司進行對比研究,只做了縱向的比較而沒有橫向的比較。因為可能2017年整體的經濟、政治、行業環境等都與2016年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從而使得研究結果顯著,但如果加入該項研究即可排除這一因素的影響。此外,隨機抽取樣本的方法可能具有偶然性,并不能代表所有的AH股公司。這些都需要在以后作出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本研究不乏創新的地方,首先,本研究選擇的外生是政策的發布,這一事件有效的降低了內生性的影響,并且這一政策是新發布的準則,選用的事件日是發布后公布的首份審計報告,減少了日后其他事件的影響。此外,本研究將同為AH股公司的兩年的數據進行了對比而不是和上一年所有的上市公司的累積非正常收益進行對比,這排除了由于上市地點不同而造成的影響。
六、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根據新審計準則編制的審計報告中增加關鍵事項之后,市場對該變化作出了明顯的反應。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溝通關鍵審計事項增加了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提高了審計報告的質量,在投資者進行經濟決策時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從而降低了資本市場中投資者因信息不對稱而面臨的投資風險,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更理性的經濟決策,促進了資本市場持續有效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國的審計報告準則的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新審計準則不僅對注冊會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注冊會計師更為審慎嚴格地進行審計,并且促使被審計單位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義務,切實保護了投資者以及其他審計報告使用者的利益,維護了資本市場穩定有序的運行。此外,新審計準則同時兼顧了我國審計行業實際情況和國際審計準則的導向,有助于審計質量的提升,促進了我國審計理論與審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郝玉貴,楊柳.中國證券市場首份關鍵審計事項段審計報告分析——以瑞華所對晨鳴紙業的審計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7(07).
[2]左銳,文靜,劉少鋒.我國新審計報告準則實施情況研究——基于2016年年度審計報告的數據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10).
[3]許磊.審計報告系列準則最新修訂分析與解讀[J].新會計,2017(03).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