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飛
摘要:為了更好的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財政部發布了一系列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本文從《企業會計準則》及財政部2012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5號》角度來闡述債務豁免相關的會計處理和涉稅考量,進而分析該準則相關規定對企業的經營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債務豁免;會計處理;納稅調整
隨著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相關新經濟業務的出現,對會計核算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企業之間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出現了諸如捐贈及債務豁免一些特殊的經濟行為。筆者就這些特殊的經濟行為形成了一些認識。
一、會計處理
案例1:甲公司為乙公司的控股股東,2016年1月甲公司銷售一批材料給乙公司,應收賬款2000萬元,截至2017年7月該筆款項尚未支付。同年8月,為更好的支撐乙公司戰略轉型,雙方簽署協議。該協議規定:乙公司以銀行存款償還甲公司1600萬元,甲公司免除乙公司余下400萬元債務。
根據《財政部關于做好執行會計準則企業2008年年報工作的通知》(財會函[2008]60號)的要求:“企業接受的捐贈和債務豁免,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符合確認條件的,通常應當確認為當期收益。如果接受控股股東或控股股東的子公司直接或間接的捐贈,從經濟實質上判斷屬于控股股東對企業的資本性投入,應作為權益性交易,相關利得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甲公司作為乙公司的控股股東,由于甲公司對乙公司的債務豁免本身不是“同其他債權人一起共同對公司做出相同比例的債務豁免,即此種債務豁免并不是通過債權人會議達成”,而且該項交易是基于雙方具有的特殊性關系才得以發生。因此,該項交易作為控股股東甲公司的資本性投入,應該按照權益性交易處理,會計處理如下:
甲公司(債權人)
借:長期股權投資400
銀行存款 1600
貸:應收賬款 2000
乙公司(債務人)
借:應付賬款 2000
貸:銀行存款 1600
資本公積 400
案例2:若甲公司為乙公司的非控股股東,其他條件同案例1。
根據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5號》規定:企業接受非控股股東(或非控股股東的子公司)直接或間接代為償債、債務豁免或捐贈,經濟實質表明屬于非控股股東對企業的資本性投入,應當將相關利得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本案例中,從整個交易來看,乙公司并不是出現財務困難等情況,只是為了實現戰略轉型,該交易屬于非市場化的正常交易且有失公允,屬于非控股股東的資本性投入,作為權益性交易處理,會計處理同案例一。
案例3:甲公司為乙公司的供貨商,2016年1月甲公司銷售一批材料給乙公司,應收賬款2000萬元,截至2017年7月該筆款項尚未支付。同年8月,乙公司發生財務困難無法全額支付甲公司的貨款,并且為了更好的維護與銷售商的伙伴關系,甲公司與乙公司簽署債務重組協議。該協議規定:乙公司以銀行存款償還甲公司1600萬元,甲公司做出讓步,免除乙公司余下400萬元債務。
本案例中,甲公司基于乙公司發生財務困難,從而做出讓步,無論甲公司與乙公司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此項活動是基于正常的商業目的而進行的市場化交易,應該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的相關規定進行賬務處理:
甲公司(債權人)
借: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400
銀行存款 1600
貸:應收賬款 2000
乙公司(債務人)
借:應付賬款 2000
貸:銀行存款 1600
營業外收入-與債務重組有關的收益 400
因此,關聯方企業之間發生的交易,只要是基于正常的商業目的而進行的市場化交易(如:債務人確實發生的財務困難),均按照債務重組準則的相關規定計入當期損益。反之則作為資本性投入,按權益性交易處理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二、涉稅分析
企業無論是與關聯方還是非關聯方之間發生的交易,在稅務上的處理也是有區別。
(一)債權人的涉稅分析
1.關聯方之間屬于資本性投入而作為權益性交易處理的
作為債權人,上述債務豁免在稅法方面被認定為捐贈行為,只有公益性捐贈才能稅前扣除,即使是公益性捐贈也不能全額扣除。案例1、2中,甲公司對乙公司的債務豁免400萬元,會計處理中作為長期股權投資列示,因此將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 1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2.關聯方之間不屬于資本性投入的、非關聯方之間債務重組而計入當期損益的
作為債權人的一方,同樣依據稅法的相關規定,非公益性捐贈應調整繳納所得稅,而根據新修改的《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超出規定比例的部分可在后三年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因此案例3中,甲公司應作為當期納稅調整事項處理,調整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二)債務人的涉稅分析
根據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債務的豁免屬于取得捐贈收入。因此,無論是關聯方之間還是非關聯方之間的債務豁免,債務人一方在稅法上被認定為取得的應稅收入,應一次性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1.關聯方之間屬于資本性投入而作為權益性交易處理的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與損益有關的企業所得稅計入損益科目,而與所有者權益相關的則計入所有者權益。所以上述案例1和案例2中,假設乙公司當年無可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乙公司涉稅處理如下
借:資本公積100(400*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00
2.關聯方之間不屬于資本性投入、非關聯方之間債務重組而計入當期損益的
案例3中,乙公司應一次性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確認所得稅費用。
借:所得稅費用100(400*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00
三、債務豁免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5號》的相關規定更能契合我國的經濟環境,符合“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通過案例1和案例2的分析,被認定為資本性投入作為權益性交易來處理的關聯方之間債務豁免,此舉能遏制上市公司通過債務豁免來調節當期賬面盈利金額,從根本上杜絕通過非公允的關聯方交易隨意調節利潤的行為,從而更能有效的保護廣大股東的利益。
同時,我們更應認識到,雖然關聯方的債務豁免被認定為資本性投入,債務人一方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入資本公積,但是仍應按照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如果處理不當,稅務機關會進行相應的特別納稅調整處理,從而增大稅務風險。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5號》.
[3]焦建平.關聯方債務豁免的會計處理和納稅調整[J].財務與會計,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