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心
摘要:“街角青少年”是社會變遷中產生的一個城市邊緣群體,脫離主流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亞文化社會,對抗主流文化與主流社會。他們的生活方式,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越軌”,即相對主流社會正常生活方式而言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敖纸乔嗌倌辍钡倪@種偏差越軌行為在生態系統理論中都存在著邏輯歸因,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群體自我認同存在矛盾和焦慮,家庭、同輩、學校及由階層固化引發的社會亞文化等因素都對其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街角青少年”的偏差越軌行為,社會工作者可從其自我再社會化、支持網絡再建和社會環境再造等不同方面進行介入和改善。
關鍵詞:街角青少年;偏差越軌;生態系統視角;社會回歸
1、引言
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處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階段,但是已然缺乏對生活的激情與熱情,游走在社會的邊緣,偏安一隅。
以深圳的三和地區為例,這些“街角青少年”處于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他們大多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出身普通,沒有更多的背景,獨自在外與家庭缺少聯系,甚至沒有聯系。在這樣一個本該靠自己的雙手去奮斗的年齡,他們卻做著社會中較底層的工作,拿著微薄的報酬,在繁華的街角勉強分得一杯羹,更有甚者,變賣自己的身份證,背負著大量債務,依舊整日依靠網絡續命。
2、“街角青少年”群體的界定
“街角青少年”是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于1936年至1940年間深入到波士頓市的一個意大利貧民區科納維爾中,以“諾頓幫”成員為觀察對象對閑蕩在街頭無穩定生活來源的意裔青少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和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的關系進行了實地研究,最后得出關于該社區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論[1]。
黃海認為,所謂“街角青少年”,可以進行以下的描述:一是年齡大多在15—20歲左右,長期游蕩在社會的街頭;二是對生活態度保持一種游戲的狀態,以經常的小違法(未犯罪)為主要的生活狀態,但部分人最后發展成為犯罪,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主體;三是不接受法定監護人的管理,和家庭有一定聯系但感情淡漠;四是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生活來源,常多人聚集在街頭,多以社區地域關系為聚集點,形成小團體和小幫派,并從小幫派和小團體中尋求人生價值和歸屬感[2]。因此,他們是社會變遷中產生的一個城市邊緣青少年群體,脫離主流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亞文化社會,對抗主流文化與主流社會。
3、“街角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就“三和大神”來說,他們年紀輕輕,沒有穩定的正經工作,但也基本不偷不搶不乞討,終日在網吧里流連忘返,是城鎮中隱蔽的部落,行走在社會的邊緣。這些“街角青少年”很少與家人聯系,缺乏行動力,想做而不敢做,每天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是他們唯一的快樂,早上醒來直接上網,餓了便吃盒飯或者很便宜的清湯面,晚上在網吧包夜或是二十來人擠在一間屋子內,交不起錢便直接在街頭睡上一宿。他們沒有壓力,沒有焦慮,沒有長遠,也沒有未來,身經百戰,能合情合理合法地浪費自己的人生又依然可以重復自己的生活。當他們沒錢去網吧時,才會選擇去打工,而且都是一些當天結算工資的輕松工作,“打一天工,玩三天”,這便是他們循環往復樂此不疲的生活方式。
“街角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越軌”,是指相對主流社會正常生活方式而言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具體來說,即某一社會群體成員的判定標準是違反另外一個社會的準則或價值觀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動。 “街角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對于我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非主流生活方式,而對于他們而言則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主流生活方式”;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頹廢和無所作為的非主流生活概念,而對于他們而言則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主流生活概念”;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不可容忍的非主流生活價值,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必須信賴的“主流生活價值”。即我們的生活價值理念與“街角青年”的生活方式概念互為越軌[3]。因此,在主流視角下,“街角青少年”的越軌原因以及從社會工作角度的介入措施仍需我們思考。
4、生態系統視角下“街角青少年”的存在邏輯
生態系統觀點以人與環境互動的關系特質為概念框架,個人所處的環境影響著個人及其行動的場域。“不存在不適當的人,也不存在不適當的環境,不如說在人和環境之間的適應上或許有相對的和諧或不和諧”[4]。
4.1微觀邏輯:自我認同的矛盾、焦慮
從青少年個人角度來看,此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認知、情緒等方面也不斷發展和逐漸穩定,他們社會化的核心任務是自我意識、道德觀和社會交往的進一步發展?!敖纸乔嗌倌辍痹疽蚕胝乙粋€像樣的工作,努力掙錢、踏實工作,但他們中間有的人由于用工單位欺騙、身份證被偷等客觀因素而突然被擊垮,有的人因為懶散、個人素質較低等原因根本沒有能力融入自己想象中的生活而逐漸使幻想淪為泡影,產生自卑情緒。正如阿德勒所說,自卑與超越并存?!叭说谋拘匀淌懿涣碎L期的低下與屈從;人甚至摧毀了自己的神祉。被輕視和被蔑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攀登高一級目標的愿望,以獲得補償與臻于完美”[5]。在自卑的初期階段,他們往往試圖超越,然而由于自身與社會種種條件的限制,努力超越而又不得。在這樣的斗爭中,他們的斗志被逐漸消磨,再怎樣嘗試也終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他們便產生自我認同的矛盾與焦慮。
4.2中觀邏輯:家庭、同輩及學校的交錯影響
4.2.1家庭功能的缺失
從家庭角度來看,家庭作為初級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個體社會化的開端,正常的家庭關系,父母與青少年日?;宇l繁,情感交流充分,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是青少年性格養成、人格培養的第一場所。家庭也可以幫助青少年緩解外界社會生活帶來的挫折和壓力,獲得情感的慰藉,因此家庭對青少年成長更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青少年由于身心還不夠成熟,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愛與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但是“街角青少年”中大部分的家庭關系往往是非正常的,家庭存在結構失衡或者破裂,因此他們得不到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缺失正常的家庭支持。這些青少年過早地獨自融入社會,長此以往,逐漸脫離原本的家庭,游走在社會的邊緣,做著符合他們的價值觀但卻與我們格格不入的事。
4.2.2同輩群體的“支持”
同輩群體因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年齡、志趣、社會地位及行為方式等而對青少年群體產生深刻的影響,許多自卑、挫敗的“街角青少年”由于遇到障礙而聚集在一起,他們彼此理解和認同,擁有同樣的價值標準與行動體系,隨即形成一個團體,共同應付、抵抗來自外面的威脅與侵襲。這個團體給予他們安全感與歸屬感,因此青少年群體受同輩的影響而逐步感覺舒適與正常。
4.2.3學校教育的失衡
在中觀系統中,學校的教學環境同樣迫使青少年一步步走向街頭。有一些學生學習成績差,往往學習的動力和信心不足,在以學習成績為上的學校氛圍中,往往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在巨大的自卑感的蔓延下,就很容易產生綴學的念頭。這些學生過早的融入了社會,在身心發育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往往置身于“街角”之中。
教育資源的公平性也限制了青少年的個人發展。我國市場經濟使得資源再分配成為可能,但也造成了資源重新積聚。由于資源的再次積聚,使得大部分資源,集中在政治、文化、經濟三類精英所組成的強勢群體手中。而底層社會卻是資源再分配中的利益損失者。他們處于社會結構中的最底層,只能依附于其他階層去生存,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經濟收入的水平,決定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范圍。由于收入較低,他們的選擇范圍也窄,包括為子女選擇學校教育的能力上。
4.3宏觀邏輯:由階層固化引發的社會亞文化
社會成員的各個個體之間必然存在著能力的差異,導致一部分人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他們憑借自身能力素質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作出了更多貢獻,也享受了相對較多的社會產品;而另一部人無論在哪個方面都表現出劣勢地位。在這樣的邏輯下,所謂正向的社會流動便是處于劣勢的階層不斷向優勢階層靠攏。但是如果社會結構缺乏一種公平的流動機制社會弱勢群體不僅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都被邊緣化,還缺乏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和可能,便會出現階層固化。
階層一旦固化,階層流動就會遲緩甚至遲滯。短期看來,既得利益者獲得一定好處,賺得盆盈體滿,但長久下去,由于擠壓了其他階層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剝奪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機會這種模式必然會導致階層之間矛盾加大,共識破裂,最終影響到各個階層的正常生存和發展。
階層的固化將這群原本還抱有希望的青少年們無情地打回街角,因為與主流文化不相符,因此他們形成一種與主流社會情境界定相沖突的街角情境界定。在往上的動力被阻礙和限制時,他們會選擇在街角中以一種亞文化心理特征,竭力形成一個亞文化社會結構,并在這種結構中尋求領頭人依賴和心理認同。以前的教育要求他們取得主流社會式的成功,但是現實迫使他們放棄了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采用了正好相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發泄他們受挫的憤怒感情。亞文化群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就成為對主流社會的正統與體面象征的一種夸張的抵制,換句話說,“街角少青年”的獨特亞文化心理是對主流社會的一種防范性適應和敵視態度。
5、“街角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回歸
5.1自我再社會化
身處社會底層的青少年由于自卑戰勝超越,最終陷入街角。要想改變這一狀況,最根本也是最必要的是進行自我的再社會化,使超越戰勝自卑,爬出底層的泥潭。完成這一過程的前提是“街角青少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問題與所處的環境,不再將自己的亞文化視為主流文化,主動解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問題,提高溝通交流的技巧與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塑“街角青少年”的信仰,重新確立生活的目標與希望,擺脫懶惰、回避的思維邏輯與行動方式,積極學習各項社會技能,以全新的自我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不斷充實、完善、增能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另外,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采用優勢視角,根據自身特點與實際情況,促進青少年自主、個人責任和自我實現方面的成長,打破青少年的“無權感”,提升其參與社會的能力,挖掘自己未被激發出的內在潛能。
5.2支持網絡再建
家庭作為青少年的參與社會前的最重要的生活地方,家庭的教育對社會的示范作用和親子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意義重大。很多“街角青少年”都是來自于問題家庭和殘缺家庭,因此,要使家長掌握教育青少年的方法和方式,營造和諧的家教環境,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力量舉辦家長培訓班,或者成立一些互動組織,通過親子溝通,融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使“街角”的青少年能夠重新燃起對家庭的渴望,進而通過情感來使“街角青少年”重新回歸家庭。
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轉化作用,學校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要去刻意的區分優生和差生,在幫助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應不負責任地把學生推向社會。另外,做好“街角青少年”的幫教工作,將學校當成教育轉化他們的重要基地。從“街角青少年”的周圍出發,建立起良好、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他們完成從街角向社會的轉換。
5.3社會環境再造
在以家庭、學校和社區為主導的幫教多維體系幫教下,將“街角青年”成功轉化后,如果僅此而停止了關愛活動,可能在最初回歸社會時,仍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斥和歧視,進而使其很可能再次回歸“街角”。因此,要以社會為依托,構建幫教“街角青少年”的終極關愛機制,通過宣傳,讓社會能夠公平的看待“街角青少年”,堅決排除任何形式的主觀偏見。政府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總結經驗,通過建章立制或設立組織的形式,來幫助“街角青少年”更早的回歸主流社會。
另外,社會也應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提供物質支持與政策保障,通過政府與社會組織,鏈接相應的社會資源,給他們提供一些基本的物質支持和就業崗位,改善其居住環境和社會環境。政府還應規范相關的就業模式,正是由于非正規就業的存在,使這一群體有短暫的不穩定的收入來源,而恰恰是這一部分收入維持了他們的生活。所以,通過政策引導與支持,進行職業技術培訓,規范就業,幫助其實現再社會化。通過這一系列的社會環境再造,盡全力挽回游走在街角的青少年群體,使其回歸到正常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著作:William Foote Whyte.黃育馥.《街角社會——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
[2]期刊:黃海.《解密“街角青年”——一種越軌社會學和亞文化理論的研究》.
[3]期刊:黃海. 《城市社區中的“街角青年”問題研究——以湖南長沙某區為例》.
[4]著作:Paula Allen — Meares. 李建英,范志海譯. 《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
[5]著作:Alfred Adler.《兒童的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