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性戀由來已久,存在范圍廣泛。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出于對人權的保障,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有公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先例,也有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肯定同性婚姻的合法存在。2015年6月,美國成為第16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同性婚姻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2016年中國同性婚姻維權第一案立案受理,中國在國際趨勢下不可避免地要對同性婚姻合法與否做出抉擇。
關鍵詞:同性婚姻;同性戀;合法化
一、同性婚姻概述
同性婚姻是,兩個相同性別的男性或女性結成的、具有固定伴侶關系的一種婚姻形式。同性婚姻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性別相同的兩人需要經過特定程序的登記、注冊,享受部分或全部配偶權利和待遇的結合,伴侶關系得到了某種法律認可;狹義的是指由婚姻法規定的,同性伴侶經過與異性伴侶相同的程序,享受與異性伴侶一樣的婚姻權益。
二、我國同性婚姻的歷史及現狀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文化里,一直有關于同性戀情的記載,據說同性戀現象在我國歷史中最早出現在黃帝時期,但這只是一種猜測。除此之外,在史書中也有記載一些同性戀現象,如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漢哀帝為董賢斷袖而起,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等。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著名小說里也有關于同性戀現象的情節,最有名的如《紅樓夢》、《金瓶梅》、《官場現形記》、《秋海棠》、《品花寶鑒》等。但是從婚姻的角度來看,我國古代從未承認過同性婚姻。自古以來,婚姻都是一男一女,并被統治階級所認可的兩性的結合。無論是早期的群婚,對偶婚,還是個體婚,都要求是男女兩性的結合,而從未認可過同性婚姻。
即使是在文明及科技程度較為發達的今天,我國法律對于同性戀人群的態度仍不寬容。我國上世紀80 年代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當前辦理流氓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把同性戀概括于“流氓罪”的范疇中。盡管后來1997 年《刑法》取消了“流氓罪”,從法律上也沒有明確禁止同性戀行為的規定,但是從我國立法者的態度可以看出,法律上對同性戀行為的定性存在著一定的歧視態度,同性戀人群在法律上地位其實是不平等的,難以受到法律保護。目前我國并沒有表明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相關法律,在立法上暫時處于空白狀態,若此時要推行同性婚姻合法化將受到較大的阻力。
三、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弊端
現代人權的不斷發展,是同性婚姻支持者強有力的武器。他們認為,要保障人權,就要保障每個人都享受完整的人權,擁有充分的自由,也即擁有自己可以選擇自己的性取向,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而在我看來,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它需要合理的約束和限制。霍布斯認為,最少應該存在有底線的、神圣的、不容侵犯的私人的自由領域,侵犯和踐踏這個領域的任何事物都不應存在。同時,他承認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必須而且應該受到合理的限制。他認為自由是相對的,國家律法是自由的邊界,是人為的制造的鎖鏈,自由是法律鎖鏈限制下的自由。而且從倫理道德角度看,同性戀者以婚姻自由為由進入婚姻時,亂倫、多偶婚又將卷土重來,這無疑會導致家庭倫理的崩壞,社會秩序的混亂。同時,法律是一國制度的重要保障,必須符合本國的歷史傳統,適應該國的國情。針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現狀,我認為,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還存在一定的困境,具體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性婚姻是對傳統價值文化的挑戰
我國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婚姻形式已由對偶婚發展為個體婚,即一夫一妻制,它的存在有利于建立穩定的家庭關系,有利于婚姻雙方主體職責的分工,包括對子女的撫養等,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之一。如果認同同性婚姻,一方面,違背了歷史發展進程,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另一方面,婚姻中雙方主體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可能會變得模糊,夫妻身份和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確,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
(二)同性婚姻在中國缺乏基礎
同性戀者在少數社會經濟地位、文化水平以及學歷層次等方面較高的群體中多發,像一些娛樂圈群體、知識分子、學歷較高的大中專學生和一些白領。普通居民終日為生存、溫飽奔波勞苦,常常沒時間也沒精力去考慮這種所謂的個性化的“終極意義”的問題,許多人對同性婚姻是聽所未聽,聞所未聞,即使偶爾聽了、見了或者被經歷了,多數人也會覺得驚世駭俗,認為不走正道,不能理解。總體來說,我國民眾對同性戀這一系列問題的認知還不普遍。世界上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多為歐美發達國家,自由思想為根基,人們接受度高。而在中國,有8億農民,在孔孟思想熏陶下,禮教道德的約束,使人們對婚姻的理解是男女兩性結合,人們對同性婚姻的接受度低。即使同性結婚已成全球趨勢,也不可跟風。法律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主流與倫理道德不符的法律違背了歷史進程和事物發展規律。
(三)婚姻再生產功能弱化,導致社會生產力下降
婚姻的功能主要有經濟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情感功能、紐帶功能、合作功能、再生產功能和約束功能等八大功能。同性戀者結婚不能產生下一代,弱化了婚姻功能,中國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里面不僅有孩子的問題,還有傳承的問題,沒有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將可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時,從2016年初我國全面實行二孩政策可以看出,我國未來社會勞動生產力不足。同性婚姻可導致孩子出生率下降,社會勞動力減少,將降低社會生產力。而同 性婚姻的合法化,將會引導一部分人跟風隨大流,嘗試同性婚姻,這將大大減少我國社會勞動力。
四、結語
同性婚姻問題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僅需要立法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和包容心的擴大。選擇何種伴侶、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都是每個人的權利,隨著人權的發展及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我相信,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明天不會太遙遠。
參考文獻:
[1]李銀河. 同性戀的處境[R].學術報告,2002.
[2]張健.中國語境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困境與現實—一個法社會學的解讀[D].山東大學,2010.
[3]王坤.中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3.
作者簡介:徐靜(1995),女,漢族,寧夏吳忠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方向: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