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慈悅
摘要: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殊教育在政策、體系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發展,特殊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在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視特殊教育實踐,審視特殊教育價值,才能促進中國特殊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殊教育馬克思主義
特殊教育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國家教育水平和社會公平的天然指標,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重視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殊教育實踐中,中國特殊教育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偉大歷史轉折后的中國特殊教育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就指出,中國需要改進對殘疾人的服務。1991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殘疾人問題也是一個人權問題,他在考察江蘇常州聾校后專門題詞:“特殊教育造福后代”。人道主義,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人權保障,是國家的責任。對殘疾人這個困難群體給以幫助,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闡述“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時提出要“關心特殊教育”。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特殊教育”。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的第四部分“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中專門提出:“發展殘疾人教育。鼓勵從事特殊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完善殘疾學生的助學政策,保障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家庭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發展殘疾兒童學前康復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特殊教育,鼓勵和支持普通高等學校開辦特殊教育專業。
北京2008年殘奧會倡導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具有中國優勢,也是40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快速發展變化的重要原因和指導思想,集中地體現了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的殘疾人觀、特殊教育觀。這些思想上的變化使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逐步發展并逐步融合[1]。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報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特殊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成為中國實現人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民教育和教育公平、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體現。有了政策的支持,人民對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了更高的期望。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特殊教育
(一)人本特教與馬克思主義人學
人本特教是指以人為本的特殊教育[2]。在馬克思看來,“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而且,馬克思與恩格斯所推崇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得以全面發展的自由人的聯合體。[3]可見,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人本特教深刻的思想源泉,作為一種新的哲學理論范式,馬克思主義人學從實踐的觀點出發觀照人的生存發展,把特殊教育作為一種面向殘疾人的特殊的對象化實踐活動,打開了審視特殊教育價值的新視野。從人的存在論看,特殊教育實踐是特殊教育價值生成和發展的立足點;從人的需要論看,滿足殘疾人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價值出發點;從人的主體論看,塑造殘疾人的主體性是特殊教育價值的著力點;從人的發展論看,促進殘疾人的和諧發展是特殊教育的價值落腳點。
(二)特教價值產生于實踐
特殊教育價值分為兩個認識層面:一是人道價值層面,二是創造價值層面。特殊教育的創造價值表現為特殊教育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的價值和特殊兒童自身實踐創造的價值。[4]
馬克思主義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隨實踐而不斷發展的學說。習近平進一步提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殊教育的實踐始終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始終堅持與社會主義實際運動緊密結合。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成為我國安置殘疾兒童的三種主要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滲透和資源整合,促進了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和諧發展,從而逐步形成了一條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大、適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教育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又受實踐的檢驗。
(三)特教與生產力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特殊教育應當適應生產力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物質和精神基礎,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的。按照教育和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響和最后的決定作用。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生產力和教育的這種關系同樣適用于特殊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生產力發展不僅為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前提,而且也對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社會要求特殊教育事業能夠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有相應的發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口質量。因為每一個特殊教育對象都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他們所掌握的生產經驗、知識和勞動技能,同樣影響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影響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三、中國特殊教育的未來展望
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特殊教育體系逐步完善,質量不斷提高,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起點低、底子薄,與我國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相比,特殊教育的發展還明顯滯后。對于中國特殊教育的未來發展我們有以下期望:加強對特殊兒童總數和實際入學率、輟學率、學習和生活的跟蹤統計和動態監控,建立國家數據庫,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盡快制定特殊教育法,為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完善義務教育體系,義務教育向兩端延伸,大力發展學前和職業教育,建立特殊教育新的增長點;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經費投入和監管的科學體系,從總量增長向人頭經費增長轉變,提高經費效益,為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費保障;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特殊教育質量督導和保障體系,確保特殊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特殊教育要進一步體現人權、社會主義人道、教育公平與促進社會和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更是要帶著改革必勝的決心去努力。有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道路,中國的特殊教育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樸永馨.特殊教育60年[J].中國殘疾人,2009.
[2]孟萬金.人本特教宣言——改革開放30周年暨《中國特殊教育》100期紀念[J].中國特殊教育,200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