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傳堂 泮浩杰 李文迅 王成新



摘要:文章采用區位熵法分析山東省基本活動部門,通過城市基本活動強度以及B/N整體分析了山東省城市職能的區域差異。利用城市職能強度與人口規模指標劃分山東省城市職能等級:綜合型職能城市、專業化職能城市、次級職能城市和弱職能城市。在山東省區域發展差異下,制定了城市職能發展的四條原則:比較優勢原則、區域互補原則、增長潛力原則和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依據山東省現實情況給出參考性發展建議。
關鍵詞:城市職能;區域差異;區位熵;山東省
一、引言
城市職能是指一個城市在國家或地區內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擔的分工,城市職能一直是城市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它是研究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城市職能一般分為基本活動部分和非基本活動部分,其中基本活動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職能研究成果豐碩。1988年,周一星等學者第一次進行全國性工業職能分類時提出了“城市職能三要素”,即專業化部門、職能強度和職能規模。1997年,周一星和孫則昕等再次應用“三要素”概念對中國465個城市進行了綜合性職能分類,較好地反映了1990年中國城市的職能類型情況。于濤方等學者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和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為基礎,分析了中國362個主要地級以上城市的職能結構,同時還對95個樣本城市進行了職能結構轉型研究。相關學者以省份、城市群等特定區域為例進行了城市職能和城市職能分類等方面的研究。山東省作為中國東部的經濟大省,正處于工業化轉型、城鎮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的新階段,對其城市職能研究十分具有必要性。本文梳理山東省各地區基本活動部門概況探討其區域差異,給出區域發展啟示,對于優化山東省城市職能結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運用區位熵法計算基本活動強度和城市得分。計算出各地市的整體基本活動強度如式(1),再計算城市得分如式(2)。其ei為某市i部門職工人數, et為山東省各市總職工數,Ei為山東省i部門職工數,Et為全省總職工數。B代表綜合基本活動強度,Li表區位熵集成得分結果,其中Li大于1的部門表示的是該部門具有基本活動。
(二)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城市就業人數和城市總人口作為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對數據進行整理,剔除農林牧漁業;合并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工業職能;合并金融業、房地產業為金融房地產職能;合并租賃與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研與技術服務業為信息科技與商務服務業職能;合并衛生和社會公共、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為公共服務職能;直接保留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文體娛樂業、教育和其他服務業等行業職能。
三、結果分析
(一)山東省基本活動整體區域差異
以區位熵法計算出全省各地市基本活動的整體強度B,差異較明顯(圖 1)。以全省平均水平來說,濟南從事基本活動的總人數最多青島次之,與山東省城市“濟南—青島”的雙核心空間格局相吻合。基本活動從事人數較多的城市呈現出抱團發展態勢,沿海地區有青島市、煙臺市和威海市等,還有一部分在濟南都市圈內。濟南都市圈人口基數大就業人數較多,基本活動的職工數相對較多。其中淄博市位于“濟南—青島”雙核心連線上,其與省會濟南地理距離較近,受濟南同城化優勢影響,加上自身二、三產業較為發達,其整體基本活動強度較高。
鑒于基本活動部分不能充分體現出基本活動與非基本活動的關系,進一步求出各地市的B/N比(圖 2)。結果得出濟南市的B/N比最大,說明濟南市基本活動部分比重大,城市中為自身生產和服務部分的比重較小,城市對外服務的部分顯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濟南的B/N比較大,與其城市規模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說明濟南的對外服務能力較強。除青島外,東部沿海地區B/N比都處于中等水平,說明東部沿海城市基本活動與非基本活動結構比重無較大差別。其中青島市是山東省經濟中心對外貿易發達,因此B/N比較大,但沿海其他省份B/N較小,說明沿海各城市對外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魯南地區如濟寧、臨沂和棗莊等地市B/N比較小,說明這些地區的基本活動部分比例較低,經濟發展緩慢。
(二)區域分行業職能劃分
依據區位熵法計算結果,以Li平均值的1、1.5和2倍為城市的一般、突出和特殊職能劃分,得出各地市計算結果(表 1)。
根據表中計算結果劃分各地市職能。劃分為7個特殊職能城市,分別是菏澤市、青島市、濟南市、泰安市、淄博市、日照市以及東營市;其中突出職能較多的是青島和濟南,這也符合山東省雙核心結構空間布局現狀。總體來說,山東省主要職能分布與人口規模密切相關,主要的基本活動部門大多分布在大城市。由以上規律我們根據人口規模和各地市各行業職能類型兩個指標來劃分山東省地市職能類型(表 2),通過規模職能強度來為城市劃分職能類型。
研究在人口規模和職能強度指標基礎上簡單劃分城市職能等級。將規模職能強度最大,指標值在15-18,即擁有突出職能、特殊職能且人口規模較大的地市劃分為最高等級;將指標值在11-14,即擁有特殊職能的城市劃分為第二等級;指標值在7-10,即擁有一般職能,人口規模較小的地市為第三等級;最后,劃分職能不明顯且人口規模較小的地市為最低等級。劃分結果如下:
對于綜合型職能城市來說,濟南和青島作為山東省的雙核心城市,分別是政治文化和經濟職能中心,城市職能綜合能力最強但職能偏向存在差異;各專業化職能城市應繼續發展優勢產業,但也要注意協調發展,如臨沂市要繼續發展其優勢產業批發零售業,同時兼顧其他產業的發展與優化;對于次級職能城市來說,應利用充足的勞動力,加強制造業和加工業的發展,促進區域創新和區域協作,努力打造特色城市,如泰安市在發展文化旅游服務業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對于職能較弱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地區優勢資源,進行專業化生產,同時因為地區人口較少,城市規模不大,應該大力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和加強對外交流,如日照市在發展對外運輸業和建筑業的同時,也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而威海市應依靠沿海環境優勢,努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濱州市應加強對外交流,積極發展服務業和工業。
四、基于區域差異的城市職能發展
(一)城市職能發展原則
山東省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正處于工業化轉型、城鎮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的新階段,推動其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需要各地市城市職能的合理協調匹配發展。本文基于區位熵分析并針對山東省各地市的現實情況,制定相關的城市職能發展原則:
1. 比較優勢原則。比較優勢分為內部比較優勢和外部比較優勢,內部比較優勢是指與區域內相比具有優勢,外部比較優勢是指與區域外相比具有優勢。本文的研究區域為山東省,對于大部分城市依據內部比較優勢原則較為合理,因為大部分城市職能和其輻射范圍有限,外部比較優勢相對較弱。而對于綜合性職能城市濟南、青島需要依據外部比較優勢,同時需要參考內部比較優勢。尤其青島作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放開眼界,參考山東省外的著名旅游城市職能的發展,即依據外部比較優勢原則。此外,青島需大力發揮好其作為山東省雙核心城市的門戶地理優勢,充分與內地聯系,在充分發展自身的同時帶動內陸城市發展。
2. 增長潛力原則。增長潛力原則是指城市職能在發展過程中選擇未來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廣闊的產業。增長潛力一般以產業最近幾年的平均增長率來衡量。可依據各城市的產業發展實際情況,選擇其新興產業或朝陽產業等作為潛力產業。
3. 區域互補原則。山東省作為一個政治經濟整體,其發展需要內部區域間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為協調各市域的發展,找出各市的基本活動差異,依據各地市的整體基本活動強度做出洛倫茲曲線(圖 3)。由曲線可知各地市的整體基本活動強度差異較大,這反映出各地市的整體職能強度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結合表1,看出各地市間城市職能差異較大,為達到整體協調發展,各地市間發展可以區域內優勢互補。
4. 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城市發展是為了獲取效益,其發展應堅持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綜合效益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區域間的差異說明各地區間需要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強強合作、以強帶弱獲取整體發展綜合效益最大化。山東省東部地市的技術資金優勢可與西部地市的勞動力相結合,東部沿海地區可適當的把工廠企業轉移到西部地區,促進雙方發展受益。
(二)城市職能發展啟示
依據比較優勢原則一個地區的發展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一個地區的基本活動部門為本地區吸引外界的資本,是一個地區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分析山東省十七地市的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房地產業、信息科技與服務業和教育,選擇出了各十七地市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其內涵是在這十一個行業中,該行業在本地市的基本活動中所占比重最大,理論上是本地市得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活動最重要的部分,從事該行業的本地市人數的生產活動除滿足自身外,還從其他地區活動獲得資本的行業,是本地市從事基本活動人數最多的行業。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地市發展經濟和提高就業率首先需要就要將地市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發展好。
山東省十七地市以工業、公共服務職能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作為基本活動的重頭。其中七個地市(青島市、東營市、煙臺市、濟寧市、威海市、萊蕪市和濱州市)以工業作為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四個地市(濰坊市、德州市、聊城市和菏澤市)以公共服務職能作為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四地市(濟南市、淄博市、棗莊市和泰安市)以建筑業作為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其余兩個地市日照和臨沂分別以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教育作為最大的基本活動部門(表4)。
通過對各地市職能類型劃分,進而得出不同城市職能未來發展的偏向不同。濟南和青島分別作為綜合型職能城市,要繼續加強核心地位,增強區域中心輻射力量,二者作為山東省的雙核心城市其發展需要放寬眼界,依據外部比較優勢原則;濰坊市、臨沂市等專業化職能城市應繼續發展優勢產業,同時注重發掘增長潛力大的產業,努力打造品牌城市;對于次級職能城市和職能較弱的城市來說,應利用充足的勞動力,加強制造業和加工業的發展,注重區域內優勢互補原則,促進區域創新和區域協作,協作發展共同進步,同時加強對外交流,借鑒其他城市經驗。各等級城市的發展都應當堅持效益最大化原則,處理好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其中經濟效益是發展的直接目的,環境效益是基礎,社會效益是本質目的,不能以犧牲環境或社會效益換取經濟效益的發展。綜合型職能城市的發展要更加注重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城市職能發展相對較弱的城市可適度偏向經濟效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龔勤林,郭帥新.區域協同視角下的城市職能識別及其優化研究——以成都城市群為例[J].區域經濟評論,2016(03).
[3]田光進,賈淑英.中國城市結構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04).
[4]周一星,R·布雷特肖.中國城市(包括轄縣)的工業職能類:理論、方法和結果[J].地理學報,1988(04).
[5]周一星,孫則昕.再論中國城市的職能分類[J].地理研究,1997(01).
[6]于濤方,顧朝林,吳泓.中國城市功能格局與轉型[J].城市規劃學刊,2006(05).
[7]閆衛陽,劉靜玉.城市職能分類與職能調整的理論與方法探討——以河南省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3).
[8]薛瑩.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職能分類——以江浙滬地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06).
[9]勞昕,張遠,沈體雁,王敏.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職能結構特征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7(11).
[10]季小妹,陳忠暖.中國中部地區城市職能結構現狀分析及其變動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02).
[11]苗毅,王成新,王格芳.基于職能結構分析的城市差異化發展對策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城市與區域發展,2016(04).
[12]王海宏,李玉明.資源型城市替代產業選擇及集群發展研究——以山東省東營市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6(03).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王成新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