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雁



摘要:文章通過對家庭自助養老、社會購買養老、村民互助養老三種現有養老模式的困境進行分析,認為中國農村獨居老人養老應該是一種良性循環的自然發展模式,是一種逐漸減少政府資金依賴而提高社會自我依賴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并提出構建從低級的村民互助發展到建立初級的更具地域適應性的幸福院,再到建立新型的農村地域性養老中心,最后根據未來中國養老現實需求構想出更高層次的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可持續性模式。
關鍵詞:農村獨居老人;養老模式
一、研究的緣起
國務院近日公布《“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與養老體系建設規劃》,規劃提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到2.25億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人將增加到2900萬,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社會性安全制度,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但現實的老年化危機需要我們必須重視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養老問題。尤其在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又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起覆蓋全體國民的普遍性社會養老體系時,更是需要我們去思考與探討中國社會養老體系的務實模式。中國農村地區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一直處于發展滯后的困境,在具體實行的政策中只有之前各省各自開展的個人繳費性養老制度和2009年開始試點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輔助一些針對農村貧困群體的各類補助津貼等,這些政策更多是從經濟方面向農村獨居老人提供保障,并且政策的實際執行缺失、經濟補助較低,無法有效的解決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社會養老體系建設應該是建立一種家庭自助與國家資助,體現更多社會公平與良性代際循環的模式。
之前關于農村獨居老人養老模式的理論研究基于以下一些視角,封婷,鄭真真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的老年人養老負擔和家庭承載力指數研究,戴衛東關于家庭養老的可持續性分析,余飛躍從孝與不孝的理性角度來分析家庭養老的困境與出路等為我們分析農村獨居老人家庭自助養老問題提供不同視角;關于社會購買養老服務的理論研究有:地方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滿足城市居民不同養老需求等。以上關于養老模式的研究為我們接下來關于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二、現有農村獨居老人養老模式的困境分析
(一)農村獨居老人家庭自助養老模式的困境
本文中家庭自助養老在當前中國養老體系中任然是占較大比例的養老方式,相比較于城鎮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可以應用相關優惠政策、好的經濟基礎而入住各類養老機構、福利中心等,農村獨居老人更多的是依賴土地而生活。當年齡不斷增大,身體的勞動能力不斷下降時,農村獨居老人更多只能選擇家庭養老。家庭養老固然能夠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修復家庭關系,形成溫馨、甜蜜的親情氛圍,但它卻與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利益相悖。
當前農村獨居老人養老面臨以下困境:其一、工業文明的直接沖擊讓傳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落后,地域差異較大,這種轉變的進程緩慢,家庭養老仍然是主流,現實的狀況又不能滿足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需求,尤其是照料服務、精神慰藉方面遠遠不足。其二、由于農業經濟與家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式,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低,沒有儲備養老的剩余。獨居老人更多的是依靠子女接濟、國家補助而生活,并且日常起居只能依靠自己。其三、由于計劃生育、城市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子女數量減少,家庭規模、結構和功能變化,流動人口增加,人們思想價值觀念變化等影響,當前中國農村家庭養老面臨困境,農村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
(二)農村獨居老人社會購買養老模式的困境
社會購買養老模式包含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和老人家庭出資入住福利院、福利中心和養老院這種經濟支出較大的養老方式。
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在中國很多地方有實踐的例子,不同區域特點各不相同,例如上海自2003年開始為居家養老提供經濟補貼;廣州市開展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導向的居家養老服務等。但無一例外這一種模式主要是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作為試點推行,服務對象是城市貧困老人,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數額較大的經濟補助,并且能夠享受服務的人數也是有限制。農村獨居老人在中國社會是一個龐大群體,現實農村中衛生醫療、照料服務資源缺乏,地域經濟條件落后,同時在具體實施上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較大數額的財政補貼,實際可行度差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養老模式。
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2014年全國各類養老機構94110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33043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8927個。各類養老床位577.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27.2張,其中社區留宿和日間照料床位187.5萬張。從數據中看出第二種模式的現實困境:第一、中國老齡人口的體量巨大,并且今后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第二、地域條件限制。這一類養老機構大多設立在經濟發達和地方城鎮地區,對于農村地區獨居老人而言,能夠享受的資源有限,并且區域經濟的差異性也使得這種模式的推廣困難。第三、老人的經濟壓力和生活適應差。這種模式雖然可以為進入服務機構的老人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但是費用較高、入住老人不習慣等問題突出,在現實中也只能解決少量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因此,社會購買養老服務這種模式需要考慮地域經濟條件、依靠政府財政補貼、老人的自身意愿等因素,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式的養老體系補充,不能在整體上解決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三)農村獨居老人村民互助養老模式的困境
村民互助養老模式是在農村社區以集中居住和老人互助為基本方式,由家庭提供經濟供養資源與入住老人互助提供照護與精神慰藉資源的養老方式與養老制度。這一定義指明了村民互助養老模式的社會功能,并明確作為一種養老模式而存在,農村獨居老人可以通過借助這種養老模式,來彌補單獨居住的家庭養老、社會購買養老中經濟能力與精神慰藉缺乏的不足。
低層次的鄰里互助最開始并不能作為一種養老模式,更多是出于老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幫助的傳統,這一層次的互助從古至今就一直延續著。而建立獨立性的農村互助幸福院作為一種較高層次養老方式,從河北邯鄲市肥鄉縣前屯村開始實踐。2008年,邯鄲市肥鄉縣前屯村創造性的建立了農村互助幸福院,主要特征是“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2010年,河北省決定在全省推廣農村養老“幸福工程”活動,明確用5年時間,即到2015年實現全省農村互助幸福院的全覆蓋。同時在湖北枝江市、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隆幫等地也開展了農村互助養老的試點模式。盡管在全國很多地方開始試點這種比較高層次的養老模式,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不斷完善成熟,并最終可能會成為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一種制度性安排。
但是這一模式也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其一、依賴資金投入,超越現實經濟條件。建設一家農村幸福院需要最低數萬元,以河北省為例,一家幸福院投資3萬元,每年還需要不菲的運營成本。對于那些經濟落后、地域偏遠的貧困山區,這種模式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補貼,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實踐推廣性差。其二、建設供給主體責任缺失和鄉村信任危機。由于農村養老的情況千差萬別,農村養老互助模式與鄉村干部的觀念以及農村實際養老需求存在著落差,導致相當的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徒有數字和建筑物,沒有實際形成養老供給。這種情況在河北全省推廣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時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三、村民互助養老需要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對于農村獨居老人而言,他們需要的養老方式是每天的衣食住行有保障,可以及時就醫,可以與年齡相仿的老人一起溝通尋求精神慰藉。村民互助養老,并不一定需要建設全新的養老院,只要創造老人需要的生活條件,利用現有的資源,如農村閑置的學校、村民活動室等,就可以構建一種簡單節約的養老模式。
互助養老模式在現實各地還只是作為試點嘗試,不同地域的經濟、地理、傳統習慣等差異使得這一模式在全國大范圍的推廣還不現實,同時在具體建設、村民管理、獨居老人的認同感上還需要不斷改進。單純的依靠建筑的數量而缺乏實際的養老成效,實際是一種激進的行為,單個地方村民自助養老模式可以取得成功,并不意味著適合全國推廣,還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發展。
三、構建農村獨居老人可持續性養老模式的對策
農村獨居老人養老問題,不僅是一個現在進行時的問題,更是一個未來持續性的問題,單純依靠國家財政來承擔社會養老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特殊的人口體量決定了需要我們探討適合中國國情、因地制宜的良性循環模式。之前國家巨大的人口紅利、經濟高速增長的優勢在不斷下降,未來大量人口的養老問題是政府需要面臨的困境之一。雖然現實社會的養老服務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各類養老機構數量不斷增多,但是這種模式的養老是一種被動提供的模式,缺乏整個社會的統一規劃,區域之間各自為戰,養老問題在地方政府之間不受關注,它們更多考慮的是經濟發展問題,而忽視中國經濟轉型中巨量老齡人養老問題的急迫性。
農村獨居老人作為中國老齡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依靠農村地區已經形成的傳統習慣、人口城鎮化轉移的資源閑置等現實因素發展一種可持續性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其一、主動滿足農村獨居老人養老需求。現有的幾種養老模式突出的問題是一種社會的被動提供,面對人口老齡化危機,被動提供老人的養老需求,缺乏前瞻性的社會規劃。其二、新的養老模式的建立要有良好的代際循環性。農村獨居老人養老不是一代或者幾代人的養老,更多的是一種合理的體系構建,考慮的是中國未來社會的養老問題。第三、這一模式可以成為以后城市養老的潛在選擇。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建設,城市的養老功能將不斷弱化,未來城市養老向鄉村養老轉移成為潛在可能。
基于以上特征,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模式在結合現有的家庭養老、社會購買養老、村民互助養老三種模式下,有一個不斷進步改進發展的過程,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個地域的經濟條件實現從低級的鄰里互助過渡到中級鄉村改造建立模式再到建立全新規劃的高級模式,同時根據未來社會功能變化不斷調整,逐步建立起社會依賴而降低政府財政依賴的持續性模式。
(一)構建農村獨居老人鄰里互助養老
這一模式主要是同村幾戶相鄰的老人因為地理位置相鄰而自發選擇相互幫助,在食品、照料、溝通上互相供給,一起參加一些老年活動等,單獨個體遇到危險時其他老人可以向外界尋求幫助,前提是各位老人身體狀況良好,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專人照看。這種互助以一種極低的經濟成本滿足農村獨居老人的日常基本需求,并且是一種老人們自發性行為。但是,盡管老人們可以這樣選擇,在以后年齡增大,身體物理機能下降,老年疾病增多的情景下,并不能適應老人的養老需求了,因此農村獨居老人養老就需要向更高層次的養老模式發展了。
(二)構建農村初級養老幸福院
圖2這種簡單的農村初級養老幸福院的設想主要是利用農村閑置的房間資源,例如空置學校、閑置民房等,通過村委會出資,花費較小的經濟成本,改建成適宜老人活動生活的初級農村養老互助場所。同時考慮空閑房間的不充足慢慢擴建引進本村的衛生室、商店、村民活動室等集體性需求功能區,為老人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
這種初級模式的養老場所在功能上需要不斷完善,首先、需要獨居老人不斷適應接受。農村獨居老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固定的活動區間,應當慢慢引導號召同村的獨居老人到這個場所進行日常的鍛煉活動,培養他們集體生活的習慣。其次、慢慢引進獨居老人的集體食堂,可以由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輪流做飯,各位老人各自提供生活物品,解決日間飲食問題。第三、將部分閑置房間改造成住宿區,可以為老人提供白天休息場所,同時根據老人的意愿選擇日間照料、夜宿照料方式。第四、當同村獨居老人養老的人數增多時,可以由村委會商議花費一定的金錢雇傭同村的留守婦女為老人提供服務,負責日常的飲食、照料等問題。
這種初級的養老場所通過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主體功能不斷完善來構建一種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務實模式。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問題可以通過村民自籌和國家補貼來解決;照料服務人員可以利用本村的留守婦女;生活用品可以村民自給和在同區域商店購買;村級衛生室可以解決基本的衛生醫療問題。
(三)構建村民互助養老服務中心
這一模式在圖2模式基礎上,考慮現實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參照現實養老需求,合理區域規劃,建設新型的養老服務中心,如圖3所示。
中國老齡人口不斷增多,老人生命周期更長,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老齡人口向農村轉移,農村獨居老人數量增多是必然的趨勢。圖2簡單的村民養老幸福院無論在現實條件還是在人口容量上都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求,建設新的農村幸福院成為可能,它應該具備以下特征:第一、養老范圍涵蓋附近村莊。通過上級部門實地調研,協調各村關系,建設具備現代功能的養老服務中心。第二、養老功能更加健全。新的服務中心的建設應該包含適應未來獨居老人養老的新需求,從單純的養老功能發展到老人養老、疾病醫治等一系列新的功能。
這一設想的養老模式是在充分考慮現實養老需求、農村經濟實力增強、未來養老新趨勢等因素下提出,同時這一模式與我們現實養老現狀也是相符的,它更多的是在現有的村民互助養老模式的養老功能上不斷改進強化而來,具有更多的現實適用性、未來前瞻性的一種持續性養老模式。
(四)未來更高層次養老模式的構想
未來社會養老將會發展成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產業,養老的人口界定也在劃分上更加模糊,不存在農村獨居老人這一群體,而是統一成為養老老人。城鄉經濟一體化、農村建設的城市化、主體城區養老功能的弱化、各類養老機構從城市退出、國民普遍性的國家養老成為可能。因此,未來的養老模式也將會從現有的單獨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發展成為更大行政區域的養老基地,建設養老小區,老人入住作為一種福利。
這種更高層次的養老設想模式具備以下特征:第一、老人入住成為一種普遍的福利。國家與地方政府出資規劃建設養老小區,國民養老依靠國家強大經濟實力建設的普遍性社會保障體系福利,老人養老更加趨向社會公平,成為公民的權利,老人入住的成本很小。第二、養老區域功能劃分更加科學。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劃分成不同類型的養老區,配置不同的服務設施,使得不同類型的老人可以獲取不同的養老需求。第三、社會服務將發展成另一大產業。養老人口增多、養老需求的差異化、未來養老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各種類型的養老服務人員成為一種職業,社會養老服務將成為社會就業的重要去處,與國家財政形成良好的循環。
基于中國農村獨居老人養老的現狀和作者對未來農村養老模式的設想,將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模式發展成為一種不斷向前推進的良性發展模式,從低級的簡單村民互助發展到建立初級的更具地域適應性的幸福院,再到依靠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而建立新型的農村地域性養老中心,最后根據未來中國養老現實需求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構想出更高層次的養老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域根據不同的養老現實需求而選擇合適的模式,為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提供一種可供選擇可能,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經濟節約。
參考文獻:
[1]封婷,鄭真真.老年人養老負擔和家庭承載力指數研究[J].人口研究,2015(01).
[2]戴衛東.家庭養老的可持續性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02).
[3]余飛躍.家庭養老的困境與出路——兼論孝與不孝的理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