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摘要: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環節的開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確定教學范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二是確定教師將采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節以及每個步驟或環節將采取的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有條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三是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或水平,為教師本人及教育監督者提供檢測的標準和依據。
關鍵詞:教學目標;有效;制定
教師的目標設計往往存在許多問題,如目標描述籠統,缺少標準和層次,只關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而忽略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際意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要求,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規劃和培養。具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知識、技能目標仍是課程基本的、基礎性的目標
在新課程的課程目標中,三維目標統一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和素質形成、提升。新課程并不忽視知識的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基礎,這是因為知識與能力、素質不是簡單的對立或包含關系,知識是能力發展和素質提升的基礎,智力、能力與素質是在知識掌握、建構、內化、運用的過程中獲得的。能力、素質均不是某種可以獨立出來加以單獨訓練的實體,素質隨著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增強潛移默化地提高。知識目標為課程基本的、基礎性的目標。但“基本”、“基礎”并不等于“核心”,更不是“唯一”,知識要轉化為智慧素質、道德素質、情感素養更多地還要在實踐中去形成,在活動中造就。三維目標均圍繞學生的發展與素質的生成而展開,服務于和服從于人的全面、充分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離開了具體而生動、鮮活的教學活動與過程,無論是知識目標,還是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都無法實現,活動與過程是三維課程目標得以實現的中介與機制。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有著水平和層次的差異,他們的知識儲備、心理和技能特點以及各自的學習需求,都會對學習結果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指導教學實施的航標,教學目標的設計更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并以此來制訂符合學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目標。
二、精心設計,制定有效教學目標
第一,考慮學科課程目標,如小學科學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制定科學教學目標時,就要考慮科學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第二,考慮當前的教學任務適合為本學科三類目標中哪些類型的目標服務;第三,因為除了符號和事實性知識可以在短時內掌握之外,系統知識、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學習都需要經過若干階段,因此,不僅考慮目標類型,還應考慮每一目標實現所處的學習階段。第四,還應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考慮目標的可行性。目標要全面、具體、適宜、具可測性。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兼顧三維目標;具體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具體目標,確定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會做什么;適宜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考慮學生的發展性等。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同時又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制定好全面、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在有效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塊、三種類型。不是要在原來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再加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為主體——指誰來完成教師所預期的“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發生變化的期望”的行為。通常情況下是指學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時也可以借助教學活動的其他參與者(如教師、其他同學)的輔助來完成。行為方式和情境——指為達成“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發生變化的”的教學預期,師生雙方需要作出的行為或必須具備的教學情景或教學條件。通常以行為動詞敘寫,如“感受、體驗、探索、預測、猜想、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等。如上述目標中的“折、剪、拼等實踐操作活動,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學習活動”即是。行為結果——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所要獲取的效果。即“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發生變化”。如上述目標中的“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能夠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圖形的變換;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交往、合作的意識。”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可以指導控制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教與學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相應的自主、合作學習,達到目標。可以說,目標達成度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好。也就是說,準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以教學反饋為手段一個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通過教學效果來衡量。如果學生學習經過學習后反饋良好,基本達到了目標的要求,說明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是有效的。如果實施的結果與預先的設計相去甚遠,那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的目標,反思什么地方設計得還不合理,下一步應該如何去改進。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操練,教師的目標設計的能力一定會日趨成熟。
三、注重內隱和生成性目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傳統課程認為,課程是知識的載體,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學科知識,課程就是教材;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是中心,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傳統的教學過于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教學變得機械、單調、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說的:“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的執行預設方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新課程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接收外在信息,而是依據先前的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的直覺外在信息,建構其意義。課本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較為可靠的假設,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在理解基礎上對這些假設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調整的過程。因此知識可以看作個人經驗的合理化,而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教師也應當把自己獨特的理解、獨特的感悟、個人的人生閱歷和體驗融匯到我們的課程中去。由此,新課程認為課程也是師生主體建構的產物。它應當依據師生所在地區的社會生活實際、自然資源實際、學生生活經驗實際而決定,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
行為目標是馬杰于1962年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的。行為目標有時也稱作業目標,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的目標。馬杰提出,設計好的行為目標具有三個要素:一是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二是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三是規定符合要求的作業標準。例如“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就太模糊,應改為“提供報上的一篇文章,學生能將文章中陳述事實與發表議論的句子分類,至少百分之八十五的句子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