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雄文
美國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一種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不少在老師、家長、同學們眼里的壞孩子,并不是真的“壞”,而是他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卻不懂得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需求,于是,做出了不當的行為來謀求關注,久而久之,性格出現偏差。
“老師,劉崧無緣無故地打我!”
“老師,劉崧莫名其妙地朝我吐口水!
“老師,劉崧搶我的橡皮”
“老師,劉崧故意往地上灑水” ……
“老師,我家那壞孩子又犯事了,你就讓他單人單桌坐在角落里,省得他騷擾別人……”
從同學們的投訴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法無天的搗蛋鬼,從家長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深深的無奈。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從專業的角度去探究這個問題,而不能簡單地給這個同學“壞孩子”的定義。我們首先得了解“不良行為”的成因,因材施教。
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他只有6歲啊,剛上小學一年級。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行為會偏差得如此厲害,為什么會讓家長如此無奈?
我走進了他的家。
父親:警察
母親:教師
這么好的家庭背景,照理來說,孩子的教養應該很好。原來,他家發生了無法預料的事情。當他在媽媽肚子里七個月的時候,爸爸癲癇病發作了。為了照顧爸爸,媽媽勞累過度,讓劉崧同學不得不提前來到了這個世界。爸爸生病,他的提前到來,媽媽沒做好準備,得了嚴重的月子風,連行動都不方便。爸爸、媽媽開始了治病的旅程,一治就是六年。年幼的他孤單地跟著奶奶,一直到幼兒園畢業。
這時候,我心里開始有數了。這是典型的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類型。劉崧,他渴望著媽媽的愛。雖說沒有不愛孩子的媽媽,但一般的家長在心里愛著孩子,卻沒有用語言說出來的習慣。年幼的孩子沒有這種感受的能力。他對母愛出現懷疑。偶爾一次,在幼兒園里,他犯了錯誤,打了同學,媽媽應老師的要求出現在他的面前,陪他說了好多好多的話。不經意間,給了他一種心理暗示:只要他激怒了同學和老師,媽媽就會陪著他。于是他故意用這些無禮的行為來乞求媽媽的關注,他不是壞孩子,他要的是媽媽的擁抱,媽媽的贊揚。
我和媽媽溝通后,制訂了教育策略
一、在家里,愛就要大聲說出來
媽媽每天都要想方設法發現兒子的優點,及時地表揚兒子,而且要把“兒子,我是愛你的。”“你是我的寶貝”“在我心中,你是最棒”這些甜言蜜語掛在嘴邊。對兒子的無禮行為,暫時屏蔽,淡化處理。
二、在學校,耐心說教,引導孩子認識自我。
在學校里,我對他的管教確一點兒也不放松,對他的無禮行為寸步不讓。我找他談話,讓他換位思考,讓他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會讓周圍的人受到傷害,會讓他失去朋友,讓他從內心一點一點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三、在小區,幫助建立朋友圈
心理學告訴我們:友情對個體的人格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友情的人生是蒼白的。
由于奶奶年紀大,平時總是讓他呆在家里。在幼兒園里,他挑釁別人換來了媽媽的關注,卻招來了大家的敵意。
找朋友從分享開始,媽媽陪著他,分享自家的美食,分享自家的書籍,分享自家的玩具。慢慢地,他開始有朋友了。在小區里,和小伙伴一起騎自行車,捉迷藏,笑容掛在他的臉上。他也從分享中懂得,接受愛與付出愛同樣重要。
劉崧慢慢地從一個人人討厭的“壞孩子”,變成了一個正常的小學生。
愛的作用無可比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培養,不僅要滿足生存需要,更要關注到孩子愛的需求。給孩子溫馨的關懷,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而我們中國人內斂的性格,只喜歡用行動,不喜歡語言表達的方式,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太恰當的。我們要適當地改變一下愛的表達方式,一句“孩子,我愛你”比一件買新衣服對孩子更有意義。對行為有偏差的孩子,不能只是批評,更不能靠打罵。而是要深入孩子的內心,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家庭、學校積極配合,多方合力,循序漸進,讓每一個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