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
戴菲作品多次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個展和大理國際攝影節個展。2011年獲首屆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提名獎,2013年獲第二屆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最佳作品獎。指導攝影專業的學生連續八年獲得平遙國際大展的新銳獎。
戴菲的《游客》曾在第二屆上海青年攝影大展中嶄露頭角,絕非偶然。在這樣一組看似漫不經心、脫離了傳統審美意味的畫面中,讓我們體會到了當代攝影的多元化表達空間的可能。
《游客》的話題就是當代人的旅游生活——正如戴菲所說,“人們在聽說千遍一律的解說詞、四處走馬觀花之后,早已失去了與景、與史、與情對話的沖動,多的卻只有無奈和喘氣”,同時也在提醒人們“我們快速地消費風景,也被風景快速地消遣了我們自己”。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影像的介入也就有了不同凡響的意義。同時,在表現手法上,拍攝者拋棄了傳統的、唯美的、畫意的“抒寫”方式,改用看似木訥的結構形態,從更為深入的層面上揭示旅游者的復雜心態,將一種司空見慣的“常識”放大成為讓人驚詫的“現實”,從而提醒人們對生活形態的重新關注——其價值正在于此。
這組游客讓我想到了英國攝影家馬丁·帕爾的早期實踐:帕爾1994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他拍攝的主題主要為英國的中層階級,以及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眾生相。馬丁·帕爾的作品被公眾和輿論評論為狂野和充滿肉欲,評論家則把馬丁·帕爾推崇為光芒耀眼的新星。當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是對人類的譏諷時,他的回答也毫不示弱:“人類本是可笑的?!逼鋵嵲谒臄z的旅途照片中,尤其是對自己的故鄉英格蘭的都市,常常出現令人驚詫的構成空間。他在強調某一個瞬間的同時注入反諷的意味,并且以警惕的注視發現那些旅游者的不協調和虛弱的心理特征。
對于帕爾來說,在他通過鏡頭精心“研磨”過程后所呈現出來的仁慈與關懷,以逼近的姿態構成了一種自我鑒定的機制,使我們都成為參與者和“幫兇”——也許最終的嘲諷對象,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他的照片的確會使我們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他會將人們所吃的食品、穿的衣服以及所去的地方變成一出喜??;對英格蘭的日常生活刨根問底。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通過所拍攝的所有照片,對人們的審美品位和價值觀進行了顛覆;尤其是表現英格蘭的色彩艷麗的畫面,將人類那些最微小的空虛都曝光給這個世界。
在本質上,戴菲的《游客》的確有著異曲同工的味道。只不過相對帕爾的冷酷無情,戴菲顯得相對“仁慈”——盡管下手不算狠,但是在內心深處的體驗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仔細瀏覽這些“游客”,你會發現就像是一出出的舞臺劇,每一個人都是舞臺上的表演者,在看似漠然的角色轉移過程中,袒露出內心的虛弱和無奈。
這也正如帕爾所說:“批評和詆毀我的人,也許認為我是故意去描述一個殘忍無情的世界,去描繪這種腐朽、這種放蕩。實際情況是,在我的頭腦里,世界上的不少事情就是這樣明白無誤地顯示出來,所以我只是用攝影的方式講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想法?!毕矚g更為“殘忍”的帕爾,還是相對“溫和”的戴菲,我想,這就是各取所需的事情了?!队慰汀返某尚驼绱鞣谱约核f:“起初,我在鏡頭里零星地關注他們,漸漸地他們成為了我每次旅行鏡頭里的主角。我用鏡頭觀察他們,不僅是記錄下這個時代的印記,更是一種對自己旅行的反思?!?/p>
的確,當代攝影最為本質的價值意義,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藝術神殿。除了美學價值之外,攝影更強調其內容意義和對社會話題的介入。面對社會、政治力量帶給人們的恐懼和偏見,面對社會矛盾所交織成密密麻麻的網,攝影以其迅捷而獨特的媒介手段,將這些話題所編織的無形的網化為影像,成為人類視覺的具象化。這樣的背景,也許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所認知的攝影與圖像關系。攝影已不再僅僅停留于記錄對象,而儼然成為探索世界、討論問題的媒介。
于是在更寬泛的空間,我們看到,藝術家通過作為當代藝術的攝影在視覺與精神中探索時代、人性、媒介本身的密語,《游客》正是在這樣一個節拍點上,融入了當代藝術的軌跡。同時從另一個層面,深入揭示了人與自然復雜多變的生態關系。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