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芳
談到幼兒園常規教育時,老師們較普遍的想法是常規教育時為了“能夠維持日常的教學秩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正是由于教師把常規教育的目標僅僅鎖定在維持當下的紀律上,在教育過程中就會采用一些高控制的,能夠立竿見影的教育手段來達到讓幼兒即時順從的目的。然而,如果常規教育僅僅從教師對幼兒的要求和期望出發,無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所提出的常規就很難被幼兒遵守,所謂保證教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常規教育目標也很難得以落實。
目前我們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處于關注的中心,雖然我們不能說父母及其他長輩不注重對幼兒的教育,但過分的關注和寵愛使他們與長輩的交往中往往不會體驗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協作。
另外,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與成人一樣過多地參與社會生活,對幼兒而言,幼兒園的生活無疑是這一年齡階段兒童感受集體和社會,接受集體生活的紀律和規則約束的最主要場所,在幼兒園的集體教育情景中,如果每個幼兒都不知道哪些行為必須控制或不對某些行為進行自我控制的話,那么教學秩序的混亂和無序也就在所難免了。因此,幼兒園教學如果缺乏常規制度或者這一常規建立得不夠完善顯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們的常規教育在觀念和方法上夜就產生了一些誤區:、
一、強調有序性而忽視了自主性
在教育實踐中,經常通過檢查評比來檢測班級常規,這就迫使教師在常規教育時,還是會延續著“一步到位”或者“到什么時間必須做什么事情”等來要求幼兒,導致了教師在抓常規是忽視或者無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年齡特點。有時為了有一個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強制性地要求幼兒要遵守成人制訂的規則,即使有些教師偶爾會組織一些讓幼兒參與的討論,其實質仍然是教師控制著討論的主動權,討論最終以符合教師意愿的結論而收場 。將常規視為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為指導的作用。幼兒園新綱要頒布后,指導教師在常規教育觀念上進行了轉變,更強調教師在教育中尊重幼兒自主性的特點。由于每個幼兒的個性和原有的學習經驗不同,同樣的教育在每個孩子身上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齊劃一'的有序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
二、強調共性而忽視了差異性,將"維持即時紀律"作為常規教育的唯一目標
例:托班美術活動。今天是某老師面向全園教師上PPT課。事先,她精心設計了一個游戲化得美術教學活動——“青蛙跳水”,讓托班幼兒學習用手指點畫的繪畫技能。為了保證公開課時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某老師在上課前專門對小朋友強調“今天,許多客人老師要到我們班來聽課,小朋友們上課的時候要很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動,也不可以跑來跑去,如果大家表現好,老師下課后給每個小朋友臉上貼上一個大蘋果”然而,讓某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當她剛在黑板上出示畫有荷花和青蛙的圖片,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時,小朋友們都興奮地離開座位跑到黑板面前,學著青蛙跳起來。這個突然出現場面混亂場面讓某老師難以收拾。盡管某老師想了許多辦法讓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開課也就只能草草收場。我們暫且不討論教師用利誘讓幼兒暫時守紀的做法是否合適,但僅結果而言,為什么某老師同樣做法卻收不到同樣的效果呢?這,除了某老師作為新教師缺乏組織課堂紀律的經驗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規當作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于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 于托班的幼兒來說,其控制能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他們在面臨新奇刺激時容易興奮而難以抑制,因此當幼兒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圖片時難免會興奮,這時老師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拋到腦后。如果對大班的幼兒來說,其生活經驗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能夠為了事后得到老師的獎勵或肯定而放棄直接的沖動,自覺地用紀律 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某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不動的教學常規,強調共性而忽視了差異性,幼兒的表現也就很難符合她的預期。基于常規教育中的相關誤區,我們有必要對這項常規性的工作進行新的思考和調整,從而使我們的常規教育更趨合理,有效。常規的建立由教師規定轉變為教師引領下的幼兒自我管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下,我嘗試將常規內容由老師安排規定,幼兒被動接受轉變為重視幼兒體驗習得,主動構建自我管理。體現在三個方面:
1理解幼兒的心里特點與發展要求,變空泛的教育為適時適度的引導。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這樣的闡述:“兒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綱來學習的,他們所經歷的階段的順序性,是由兒童從周圍環境中攝取什么來決定的."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學習或游戲什么事由興趣和需要決定,他們對什么感到有興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成人來選擇的。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要依照幼兒自身的大綱來進行。需要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長時間的積極引導與耐心指導。
2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變被動接受常規為規則的主動建構。蒙臺梭利早就在十九世紀就提出'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形象的解釋為,聽到了,隨后忘記。看到了。就記住了,親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說明孩子在體驗中學習的。因此,必須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修改,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教師要給幼兒提供真正能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機會,這樣既能給幼兒從錯誤和成功的結果中飯學習的機會,同時也使他們學會自覺規范行為和承擔起行為后果的責任,教師的任務不是代替兒童做出“明智'選擇,而是幫助幼兒作出自己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到規則是他的內在需要而不是強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擺放的常規,我們完全可以把它交給幼兒自己討論建立。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過常規教育,引導幼兒運用合理的社會規則來解決日常游戲活動中遇到的沖突。在規則的調節下,幼兒逐漸學會放棄原先的沖動,不再通過爭搶老達到目的。而是自覺地輪流,等待,從而使游戲活動的秩序有最初的混亂逐漸變得有序。
3抓住沖突情景加以引導,變外在的常規要求為內在需要,在常規教育中,教師如果能敏感地抓住沖突情景并加以引導,就能為幼兒提供大量運用規則解決交往沖突的機會,從而使幼兒學會用規則來調節,約束自己的行為。
三、常規的內容由一刀切轉變為隨年齡逐步深化很多老師認為小班和托班是常規教育的關鍵期
如果錯過了剛入園時抓常規的最佳時機,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兒自主性萌發后就難管教了。于是,對這些剛入園得幼兒,教師通常會花很多的精力刻意地進行常規訓練,當然,這樣的想法也并非毫無道理,小年齡的幼兒確實抑制性能力相對弱,對規則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較差,大年齡的幼兒抑制力強,對規則的理解的內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對嚴格的常規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間存在的這些客觀因素,我認為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我們更需要改變以往過多的統一管理模式,不斷調整不同年齡幼兒的常規教育重點,如對于低齡的小班和托班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幼兒完成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過度。對于中班的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也應該從適應幼兒園生活轉變為讓幼兒學會與其他幼兒和諧共處。對于大班的幼兒,面臨著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的過渡,常規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養幼兒認知活動的自控能力上,幫助幼兒理解和內化規則。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監督和控制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處理好牽手和放手的關系。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應站在尊重幼兒,有利于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