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英
摘要:初中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起到基礎性工程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初中科學教師的知識素養是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環節。從教學實踐來看,科學教師的知識素養包括課程基礎知識、教學法知識、科學素養評價知識等。本文以學科教學知識理論(PCK)為基礎,探討當今新時期科學教師知識素養的構成。本文認為,科學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科知識架構內容的深化研究,不斷與同行業的從業者溝通,進一步推動初中科學教師知識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學科知識;知識素養;學科教學知識理論
一、引言
初中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起到基礎性工程作用。要整體提升學生科學知識水平,必須先從初中科學教學質量抓起。而明晰初中科學教師的知識素養構成,是進一步提升教師知識素養是重中之重。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界興起改善教學質量的探討熱潮。其中一位叫舒爾曼的美國學者借此提出學科教學知識理論(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他認為如果課程教師對本學科內容未能透徹了解掌握,那么實際教學效果必定受到影響[1]。然而國內學者將學科教學知識理論運用于初中科學教師上的研究仍較少,相關成果不多見[2]。因此本文以學科教學知識理論(PCK)為基礎,探討新時期科學教師知識素養構成,推動學科教學知識理論與初中科學教學結合發展。
二、學科教學知識理論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質量出現下滑,整體教育制度急需變革。美國學者舒爾曼通過對美國教師認證制度的研究,發現在教師專業的培養上存在缺陷[3]。1986年舒爾曼首創學科教學知識概念(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他認為,掌握學科教學知識對日常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常教師教學,就是運用特定的教學方法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轉換和整合,系統有序地教授給學生。學者科倫克進一步推動學科教學知識概念理論的發展[4]。他以建構主義理論視角為基礎認為,人的認知是運動發展的。學科教學知識包括學科知識、背景知識、教學法知識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教師認知是動態發展的。學科教學知識理論包含多種主題呈現方式,例如最大類比、舉例、解釋和證明等[5]。但凡有效呈現和敘述主題的方式都可囊括至此。學科教學知識理論是教學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結晶,目的是以使學生透徹理解問題,高效掌握知識。
三、初中科學教師知識素養的構成
學科教學知識體系內容是由多個部分組成并相互交叉。對某一學科而言,學科教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存在著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由該門學科的知識結構特性所決定的[3]。本文認為初中科學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展現出來的PCK構成應該由以下方面構成:科學教學的理念、科學課程知識、明白學生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素養評價知識。
(一)科學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對教學活動認識的集中體現。教師本人對教學活動的觀點和態度直接指導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推進。在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初中科學課程教學有密切聯系。科學的教學理念應該關注教學效益,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一個有正確科學的教學理念的教師,在科學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密切注重學生理論能力和實操能力,以系統性的科學哲學對學生開展指導。
(二)科學課程知識
一般而言,初中科學課程知識主要涵蓋三個方面,本課程具體知識(比如力學原理),如何設定本節課程目標知識,如何安排課程計劃知識。但很多初中科學教師往往按部就班地對教材照本宣科,機械式和填鴨式地對學生灌輸知識。因此,課程目標的合理設定是教師知識素養的重要方面。課程目標方面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動手實踐和扎實的理論功底為目標。課程計劃知識是指對整體課程安排計劃的熟知,也同時涵蓋對科學教學領域相關主題的了解。課程計劃知識不僅是針對當前,也是對過往計劃的總結歸納,為日后課程安排打下根基。
(三)關于學生理解科學的知識
所謂教學相長,指的是課堂不僅僅是老師的課堂,而是老師與學生共有的。學生在上課之前對課堂知識主題的了解深刻影響了其學習結果,對教師知識教學的傳導產生影響[3]。因此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的基本結構中必須包括教師對學生理解科學的知識的掌握情況。科學課程中部分內容較為抽象,比如力學原理,力的相互作用等,部分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難以消化理解。此時科學教師應該思考如何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需要對學生如何理解科學知識做透徹分析把握,掌握學生理解科學的知識能夠有助于高效開展教學。
(四)科學素養評價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之后,必須通過有效評價來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從中判斷學生學習的效率,哪些知識學生接受起來比較有難度,從而全面了解學習結果,為以后教學進度安排做出相應規劃,便于調整下一步教學內容。故而科學教師具有科學素養評價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也有顯著影響。
四、結論
學科教學知識是一種融合貫通的綜合知識,包括科學教學的理念、科學課程知識、明白學生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素養評價知識等各個方面。科學教師應該對學科知識架構內容不斷地進行深化研究,不斷與同行業從業者溝通與互動,才能進一步推動初中科學教師知識素養的發展。畢竟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是動態演變的,在不同情境下建構會有不同結果。通過同行業的從業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學習,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教學知識與技能,更好地教授知識于學生。
參考文獻:
[1]馬云鵬,解書,趙冬臣.教師專業知識發展與教師教育改革[J].教師教育學報,2014,1(01):31-45.
[2]趙姣,李東花.近十年我國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問題研究述評[J].教育科學論壇,2012(02):60-64.
[3]蔡鐵權,陳麗華.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91-96.
[4]徐章韜,劉鄭,劉觀海,陳矛.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知識之課例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3(01):94-99.
[5]田愛麗. 基于文本,自主建構——人文社科類學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 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7):56-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