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勇
摘要:對于人文性猶強的語文課程的任課老師而言,在教學中,教師的人格魅力顯得極其重要,其教學內容、人格修養往往全面且直接地影響著學生,奠定了學生一生的基礎,因此,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具有使學生折服的崇高人格魅力。
關鍵詞:人格魅力;影響;教學活動;人文情懷;文學素養
“俄國教師”烏中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誠然,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個人修養及綜合教育素質的外在表現,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而對于人文性猶強的語文課程的任課老師而言,在教學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尤顯重要,其教學內容、人格修養往往全面且直接地影響著學生,奠定了學生一生的基礎,因此,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具有使學生折服的崇高人格魅力。
辯證地說來,教學活動與教師人格魅力二者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個語文教師只有首先在人格上使學生折服,才能真正使他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信自己老師的“道”了,才能從被動的無意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有意學習。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語文教師的品行道德素養會對學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質起示范作用。誠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言:“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上語文教學之任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更在于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規范。青少年學生處于成長時期,人生觀、價值觀都尚在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大、模仿力強,這時期,他們需要確立自己的生活坐標。在那小小三尺講臺上,老師無時不刻不是學生注意的焦點,一言一行都必將為學生所注目,在他們的心靈當中留下深刻烙印,這種印象不僅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心靈健康成長有耳濡目染的直接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旅途。故此,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自我的道德形象,努力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正面的道德規范導向和楷模。我不敢想象一個基本公民道德都不具備的老師一旦對學生產生影響,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個悲劇。
其次,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會對學生起陶冶作用。誠如上文所言,語文教學是人文教學,語文教材在編選中尤其注重人文教化,所選文章必要文、質兼美,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富有文化內涵,以真的情感、善的內容寄寓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崇高理想和偉大人格。語文教師授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對這些進行感知并加以內化。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只是片面的注重知識體系的傳授,還要善于從這些作品中挖掘它的人文魅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要成功引導學生對這些文章內涵有所領悟并加以生發,語文老師自身首先要能體會這些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個人的文化素養也就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有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為文者因現實體驗而激發情感從而創作,讀文者則要體味文章所表現情感然后返歸于人生體悟。優秀的語文教師能不斷地完善自己在文化素養方面的人格魅力,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文化體驗,具有充實的人生內容;具有淵博的學識,可以信手拈來,恣情生發,帶領學生于文化長河馳騁遨游。
再者,語文教師的人文關懷情操會對學生起激勵作用。新課標要求教育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個性健全、人格獨立、對社會有益的人。可見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培養的目標也是人,以學生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而一個真正在人格魅力上富有人文關懷的語文教師,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更懂得教育其實可以是萬能的、教育可以改變一切,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有信心,不可輕易否定任何學生,更不能放棄任何學生,所以他們能以一顆寬容平等的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同時擺正平等師生關系,擅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激勵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他們在教學中注意到課堂上人文環境的營造,把微笑帶進課堂,盡可能以朋友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克服因怕教師或同學的批評與嘲笑而不敢發言的現象,形成師生之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互動,讓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具有人格魅力的語文教師更能獲得學生尊重,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教師這一稱謂,是相對學生而存在的,沒有了學生也就無所謂老師。具有人格魅力的的語文教師首先能夠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謹記教育為學生,懂得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他們是學生喜歡的、敬重的教師,是可以讓學生“信其道”的人生導師。事實證明,學生喜歡語文老師、敬重語文老師或佩服語文老師時,就會喜歡語文的學習。這給語文的學習帶來巨大的內驅力,對教師而言則能更好地展開教學工作。
近年來,山東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教育工作者前往參觀學習。在該校的改革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實施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杜郎口中學這一教育模式中,教師憑什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的呢?在我初一時,就有位語文老師嘗試了類似的教學方式:實行課堂分組討論互助學習,整體教學效果極佳,事實上也都對我們有較大的影響,只可惜這終究也止于一次嘗試而已,在這位老師之后幾年校長工作中也并沒能最終將它在全校推廣開去,正如杜郎口模式的成功也止于杜郎口一般。而如今結合杜郎口中學改革的成功概括想來,他之所以能在我們班成功實施自主討論學習,從教學本身來說,實在是和這位老師個人的魅力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首先,這位老師并不是一接手我們班就著手實施,而是按舊有模式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在這段時間里,其精彩的授課吸引了每一個同學;其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都為其魅力所折服,這位老師是學校的副校長,極有威嚴,而平時為人處事更是公正嚴明,個人涵養極高,又能與學生交流得來,深得大家的敬重。因此,當他宣布在我們班實行教學改革時理所當然的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所有人都積極配合。這位老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人格魅力的推動。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已屬不易,樹人則更是難上加難,但在語文教學中,這一任務卻是不可推卻的。欲正人者必先正己,語文教師欲要完成樹人之崇高使命,則必先從自身的人格魅力做起了。
參考文獻:
[1]于猗,教育魅力[M],湖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奧林奇,塑造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