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清 林家欣 隋春花
摘要:廣東石塘古村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擁有豐富多彩的古村落文化旅游資源,旅游發展存在古村落保護和營銷宣傳不力、文化傳承壓力大、管理與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體驗等問題,從全域旅游視角提出石塘古村優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旅游體驗經濟、完善古村落保護與管理體系等旅游發展建議。
關鍵詞:全域旅游;古村落;石塘古村
自2015年“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以來,引起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的關注,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全域旅游”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在空間上打破獨立景點“全域”;二是參與上打破景區工作人員上的“全域”;三是產業上打破旅游單一發展的“全域”我國對全域旅游等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迅速。截至2018年1月,在CIKN輸入主題詞“全域旅游研究”,可檢索到的文獻共有1937篇;輸入主題詞“全域旅游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可檢索到的文獻有35篇;輸入主題詞“全域旅游與古村落旅游”,可檢索到的文獻有22篇;而輸入主題詞“全域旅游視角下的古村落旅游發展”則只有2篇。全域旅游研究還處于成長階段,多以宏觀角度進行分析,深入研究的不多。
一、石塘古村旅游資源概況
(一)村落基本概況
石塘古村地處廣東粵北山區北部,位于仁化縣城西南方向20公里的山間小盆地,歸屬石塘村委管轄,其四周山峰跌宕起伏,中間一馬平川,沃土千里,溪流蜿蜒。古村內房屋蓋如云,村巷縱橫曲折,占地面積15公頃,居住4000多人,擁有塘下、樓下、火沖、禮園、大園、竹園背、高門檻、門前巷、三角街等12個村閣。古村建筑規模宏大,村落傳統空間結構和歷史風貌、街巷肌理保存完好,村巷一派古色古香。目前,還保留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33座,是仁化縣乃至韶關市范圍內古建筑群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其較為著名的文化符號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堆花米酒、月姐歌和雙峰寨。石塘古村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認定的古村落,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級“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榮獲“最具紅色景觀村落”稱號,2015年被評為“廣東旅游名村”,2016年被評定為AAA級旅游景區。
(二)旅游資源豐富
1. 古建筑文化資源
石塘古村現存的建筑大多是屬于明清時期的,與閩西、粵東的客家土樓建筑不同,石塘古村院落屬于典型的徽派建筑,由青磚青瓦砌成,高墻飛檐,堂皇美觀。古屋的青磚多是經過磨制而成,屬磚木結構,大多數房頂都有鰲頭,兩邊馬頭墻,椽牙翹角,高出瓦面。石塘古村的巷道大都用鵝卵石鋪成,縱橫交錯,錯綜復雜,條條街巷均有閘門,陌生人進入村中,如同進入迷宮,極易迷路。石塘古村最雄偉壯觀的就是雙峰寨,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占地總面積為11300平方米,原名石塘寨,后取寨門楣橫匾“雙峰保障”之意,改稱為“雙峰寨”。正南中間為五層主樓,四角均有炮樓,樓與樓之間用圍墻相連,墻內上下建有瓦面蓋頂的走廊。上層稱走馬廊,下層稱半邊屋,均與五個炮樓相通,走馬廊設有炮眼。
2. 特色飲食文化資源
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形成了石塘古村特色的飲食文化。石塘美食享有盛名,石塘扣肉、蠔豉、炸魚、墨魚肉、糍粑等,具有典型的客家地方風味。石塘古村歷來就有釀酒傳統,迄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光緒年間,石塘村便有酒莊80多家。石塘堆花米酒是采用當地優質的地下水源、自制酒餅以及傳統純手工工藝釀制而成,集色清、氣香、味醇、質好于一身。堆花酒原來的稱呼是燒酒,直到南宋年間江西吉安籍名相文天祥在一次回鄉和友人小酌時,發現酒在杯中泛起一個個酒泡層層疊疊,有如花一般,且經久不散。文天祥隨口贊道:“店家釀得如此好燒酒,真是香氣撲鼻,層層堆花”,從此堆花酒漸漸有名,珠三角地區甚至全國各地來石塘趕墟兌購米酒的不計其數。
3. 民間藝術文化資源
石塘古村自古流傳一項獨特的民間藝術——《月姐歌》。月姐歌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漢族民歌,歌詞獨特,音韻古樸悠然,對答和熱情清麗,在地方民間藝術中一支獨秀,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八月初一開始,石塘村的婦女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選擇一個大廳堂搭設“月姐歌壇”。她們匯集在大廳堂內,中間擺上一張八仙桌,桌子兩側各綁一枝香簕,香簕上扎滿彩花,中間掛一個八卦圖。桌上擺上香爐和水果,糍粑等貢品,桌下擺一個竹籮,蘿上簸箕內裝兩斤大米,再用紅絲線、紅花布、雞冠花等做些裝飾。整個“月姐歌壇”設置神秘,非佛非仙,非儒非道。主要內容就是唱《月姐歌》,用歌聲迎接“月姐”。直到八五日晚上,她們用一種依戀的古歌謠送“月姐”上天登月來表達自己的尊敬,儀式直至午夜才結束。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以獨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獨有的唐朝宮廷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是浩如煙海的客家民歌中的藝術奇葩。
二、石塘古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和營銷宣傳不力
近幾年隨著人口劇增,石塘古村擴建、拆除房屋時有發生,新舊兩區相互交錯對舊村落的布局風貌有一定影響。同時,石塘古村雖然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稱,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景區內古建筑保護與環境衛生問題較為嚴重,多數當地居民保護意識不強,管理者重視程度不夠,以及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都不利于石塘村的旅游提升。石塘古村從事旅游行業的個體戶,多數仍采取傳統自行的線下市場宣傳,導致營銷模式較為落后,景點宣傳和商品推廣都未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優勢。
(二)古村落文化傳承壓力大
古村落是地方歷史文化與自然演化的重要見證載體,保護和弘揚古村落文化對于研究人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城鎮化、現代化、市場化等進程步伐的加快,當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越來越淡出古村落人們視野的時候,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光榮革命傳統的石塘古村,越來越可能淪落為“文化的空巢”。石塘古村典型代表便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堆花米酒和月姐歌,年輕一代村民對“月姐歌”學習參與的淡薄,對堆花酒文化傳承的冷淡,對雙峰寨的敬而遠之,對古建筑保護活化的淺薄,都標志著石塘古村落文化正在被“碎片化”和“邊緣化”,傳承壓力大,缺乏新力量。
(三)管理與配套設施不完善
石塘古村旅游管理方面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通過實地調研所得,石塘古村的旅游管理方面呈現當地居民自發性管理的局面,缺乏正確科學的指導。一般而言,當地居民由于知識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存在系統管理思維比較缺乏的情況,由于專業性不強導致景區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未能促成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互動。在配套設施方面,石塘古村交通、住宿、餐飲三個方面都比較欠缺,石塘古村現有三家民宿,規模不大,不能滿足旺季游客需要。交通不方便,住宿、餐飲無法滿足常規的客戶需求,致使游客的流量都大大減少。
(四)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體驗
石塘古村旅游目前主要以自發性的旅游觀光和鄉村旅游體驗為主,觀看月姐歌表演與參觀堆花米酒酒坊,都屬于較為淺層次的旅游方式,大多數酒坊以個體經營和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同質化較為嚴重。石塘古村缺乏文化休閑類特色項目,旅游產品單一,趣味性和體驗性不強,游客逗留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小時。雖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是一個擁有兩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但獨特的“月姐歌”、“堆花米酒”、紅色文化濃厚的雙峰寨等旅游文化資源都沒有很好的呈現出來。游客無法感受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旅游體驗不深。
三、全域旅游視角下石塘古村旅游開發建議
(一)優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石塘古村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要切實優化投資環境,相關部門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優化交通、住宿、餐飲等服務設施建設,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當地居民要提高保護意識,切實為旅游開發提供必要支撐。二是要推進文明旅游和旅游志愿者制度的供給。制定相關的文明旅游管理條例和旅游志愿者運行方案。三是優化旅游資源融合。石塘古村旅游發展要加強與丹霞山、萬時山等知名旅游要素的融合,通過其它景點的知名度帶動自身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旅游資源供給。同時,石塘古村要大力推動“旅游+”和“互聯網+”的旅游發展模式,推行研學旅游、體育旅游、田園綜合體等模式,積極利用好互聯網的平臺,加強線上宣傳和線上旅游運營模式,與旅游發展信息化需求接軌。
(二)注入旅游新要素,大力發展旅游體驗經濟
石塘古村的旅游發展要積極轉變舊有思維,在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基礎上,擴展出“吃、廁、住、行、游、購、娛”七大旅游基本要素和“文、商、養、學、閑、情、奇”七個旅游發展要素;古村落旅游的發展要向體驗經濟發展,石塘古村落的旅游發展可以借用信息技術、VR和AR的技術,仿真地將古村歷史展現給消費者,同時也可以通過手工DIY民間工藝品、釀造堆花米酒、學習月姐歌表演,加強旅游消費者的體驗性和參與度,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屬于石塘古村的旅游品牌。
(三)建立社區參與制度,完善古村落保護與管理體系
當地政府在石塘古村開發過程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科學地從法規制度、政策措施、資金投入、管理體系出發,切實加強對古村落恢復、保護和管理的領導,做到認識到位、負責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加強古村落旅游管理、古村保護管理、體驗旅游、環境科學、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全方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認真落實保護古村落工程規劃,讓石塘古村可持續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深入開展古村落資源調查工作,挖掘古村落資源,建立古村落資源庫,提高對對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視并采取實際有效的措施,培養文化繼承新人,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為古村發展提供內在的文化動力。
參考文獻:
[1]柴致遠.全域旅游視角下的古村落保護、發展與利用研究——以浙江省天臺縣靈坑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7(04).
[2]于潔,胡靜,朱磊,盧雯,趙越,王凱. 國內全域旅游研究進展與展望[J].旅游研究,2016(06).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隋春花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