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瓊
寫作題綱:近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性學習引起了我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教育科研領域中一個新的生長點。作為開展這類學習的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小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視。
摘要:小組探究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突出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性、主體性和開放性。它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其教學組織注重小組結構設計和教師有效指導;能力培養與知識擴展的統一、集體合作與個人自主的統一。
關鍵詞:小組探究;核心特征;學習效果
一、小組探究的核心特征
小組探究(Group lnvestgation)的教學思路最初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Hthelen)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后來又由以色列太埃威大學教授沙瑞(S.sharan)和他的同事在80年代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和使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在于,學校教育不應只向學生傳授課本上現成的知識,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了解社會生活實際,獲取應用性知識,著手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并且學會與他人合作,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小組探究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學生之間建立合作學習的關系
所謂小組探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與課程學習相關的現實性較強的課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所獲取的信息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對課題進行系統探究,最后取得集體的研究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由原來相對獨立的個體關系轉化為密切合作的伙伴關系。這種學習關系在以往傳統的教學環境中很少見到。
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的積極的相互依賴
1、目標相互依賴,小組成員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個學習目標,成員個體的活動由小組的共同任務所統一。
2、角色相互依賴,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還必須交流信息和分享有關材料,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會具備全部的知識和資源并獨立完成課題。
3、資源相互依賴,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還必須交流信息和分享有關材料,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會具備全部的知識和資源并獨立完成課題。
4、獎勵相互依賴。在小組學習目標達成后,全體成員得到一個相同的針對小組成果的評價或獎勵。
在這些相互依賴關系的作用,學生之間由原來的競爭轉化為合作,呈現出生生互動、團結協作的新局面。這與傳統教學觀“只強調學生個體在學習中的表現,而忽視學生群體的社會性合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二)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直是素質教育背景下課程與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可以說,小組探究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它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小組自己選擇研究課題和方案,自主進行組織與實施,獨立分析和討論結果,最后歸納出研究結論。每個成員在其中都有充分發表個人觀點和建議的機會,大家一起來掌握課題研究的進程與方向,顯示了高度的民主性。
(三)學生進入豐富多采的“課堂”
學生小組開展課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需要大量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而課堂和教材所提供的間接性知識遠遠滿足不了開展實際探究的需要。因此,學生必須走出學校里有限的空間,進入到現實社會生活中,親身感受和體驗與研究的問題相聯系的各種現象,收集相關的信息,補充新的知識,再通過反復的觀察、調查、分析和判斷,得出自己的研究結認論。
二、小組探究的實際效果
使用這一教學模式可以產生如下效果: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組織管理的能力
在普遍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基礎上,小組探究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一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探索未知的境地。
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研究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尋找和收集與課題相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料便成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查找有價值的資料,學生必須了解和利用所有可能的信息渠道、如報紙、雜志、教科書、工具書、影視、互聯網等,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實地觀察和訪談。同時,學生還要能夠使用多種信息工具,如錄音機、照相機、錄像機、放像機、電腦、多媒體等。
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組探究為學生鍛煉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創設了非常有利的客觀環境。
四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小組探究是一項時間跨度大、內容頗為復雜的群體性任務,學生自己必須在多方面進行統籌與設計。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價值觀念、團結協作精神、專業學習興趣及科學探求精神
小組探究在培養學生情感、意志、品質等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學生自我價值觀念的形成。當個人意見被小組尊重或采綱時,學生會感到自己對集體做出了貢獻,便由此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感。這種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又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參與欲”和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小組的活動之中。這對在學習上較為被動、自信心差的學生,有更大的激勵作用。
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教學實踐表明,小組探究比其他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培養一種團隊精神。每個成員在一種“從屬感”的驅使下,力爭為小組“獻計獻策”,并且學習接納不同的觀點,欣賞別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環境中,許多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一些學生只滿足于教師所講授的課本內容,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沒有深入學習的欲望;而另一些學生則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沒有任何學習動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小組探究改變了這種僵化、被動的學習局面,使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四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求精神。小組探究是一個嚴謹、系統的過程要求學生具有踏實、認真的態度,用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與方法來審視和處理問題。同時,探究活動本身對學生的毅力和勇氣也給予了實際的考驗。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有時還會遭受一些挫折和失敗。經過這樣一些鍛煉之后,學生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它的艱辛會產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從而培養一種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科學探索精神,這對學生將來從事更加復雜、更加困難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齊志新《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2年第4期出版。
[2]王志強《基于問題式學習》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2年第2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