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和參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現行的最低繳費標準已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養老之需,我們認為適當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更有利于實現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的目的。
關鍵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低限
我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是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2017年總參保人數已達31.6萬多人(享受養老待遇8萬多人),參保率在98%以上。目前,我縣城鄉居民養老繳費最低標準是100元,可選擇100-3000元共13檔次的繳費標準。但由于現行政策補貼標準是年繳費100-400元的補貼30元,年繳費500-3000元的補貼60元,致使更多人選擇了最低繳費標準100元檔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和參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現行的最低繳費標準已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養老之需,我們認為適當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更有利于實現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的目的。
一、從參保意識上來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是可行的
我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施6年時間以來,在縣委、縣政府以及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普遍認可并且充分了解了此項惠民政策。一是待遇享受人員逐漸增多,激發了年輕人的參保意識。截止目前我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享受人員已將近8萬人。絕大部分年輕人看到自己的父母可以和城里人一樣按月領取養老金,更加堅定了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信心和決心。二是歷年續保率普遍較高,存在廣泛的群眾基礎。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歷年的續保率均在95%以上,并且逐年增加。2017年參保總人數為227029人,續保率為95.98%,由此可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存在廣泛的群眾基礎。總之,隨著人們的養老意識逐年增強,現行最低的繳費標準已不足以滿足以后的養老之需,據統計,按最低標準繳費的人數逐年下降,按較高標準繳費的人數逐年提高。
二、從我縣農村年人均收入上來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是可行的
一是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均年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例如:2016年我縣農村年人均收入已達到10423元,城鄉居民最低繳費標準為每年100元,可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不會對參保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反而可以為其以后的養老積累一定的財富。二是隨著全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物價的不斷上漲,參保人達到退休年齡后現行的以最低繳費標準累積下來的個人賬戶存儲額較低,所領取養老金較少,無法滿足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標準是可行的。
三、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上來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是可行的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運行的物質基礎,其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提高最低繳費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積累,符合“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同時增加了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和支撐能力,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四、從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來看,提高最低繳費標準是可行的
目前,我縣到齡城鄉居民人均每月領取待遇在100元左右,該待遇標準沒有達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為使待遇標準達到最低生活保障低限,并按繳費15年和現有標準計算,居民最低繳費1000元/年,到齡后人均可領取200元左右,所以只有提高繳費標準,才能縮短與最低生活保障差距,因此必須按最低生活保障低限和物價上漲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繳費檔次。
結合上述情況,我們提出兩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面參保意識
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此項惠民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張貼宣傳標語、懸掛宣傳條幅、發放明白紙和宣傳手冊以及村喇叭廣播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濃厚的參保氛圍,讓此項政策家喻戶曉,讓老百姓真是了解到此項政策的優點,以提高全民參保意識。同時做好宣傳工作也可以增強農民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可以減少農民在參保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從眾行為,從而做出更加理性合理的繳費選擇。
(二)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經辦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增強對制度的理解性
面對農村居民,尤其要增強基層相關人員,特別是鄉鎮社會保障所人員為民服務的意識,增強對農民服務的熱情,及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理解,為此需要也有必要進行專門系統的培訓,使其具備為村民服務的水平及全面解讀政策的能力,能對農民提出的參保繳費及待遇領取等疑惑做出準確的解答,為村民全面了解政策提供保障。
(三)提高政府補貼標準,讓“多繳多得”深入民心
現行的政策的補貼標準為:選擇100-400檔次標準繳費的,政府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30元,選擇500-3000檔次標準繳費的,政府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60元。以上的補貼標準隨繳費檔次的變化不明顯,不能真正實現“多繳多得”,建議按繳費標準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按繳費數額確定政府補貼額度,讓“多繳多得”深入民心,使更多的參保人積極選擇高標準繳費,以滿足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