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星
摘要:崇高是一種使人精神振奮的美。作為美學范疇,歷來被美學家們探討和評價,朗吉弩斯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本文以朗吉努斯的論崇高作為依據對近代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和發展現狀做簡要的分析,第一部分對朗吉努斯的《論崇高》要點內容作簡要分析,第二部分;中國畫藝術風格的發展三;第三部分中國畫的現狀。
關鍵詞:崇高;中國畫;藝術風格
一、《論崇高》內容簡要分析
朗吉努斯,古希臘作家。大約生活在一世紀。他唯一保存下來的作品《論崇高》。用書信體寫成,對一篇同名文章進行評論,闡述自己對崇高的風格,即對偉大文學作品的認識。他對否定天賦的觀點和否定技巧的觀點同樣持批評態度。在他看來,天賦是產生崇高風格的基礎,技巧是保證實現天賦的條件,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只有莊嚴崇高的思想和強烈的激情,輔之以完美的技巧,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并提出了崇高的五個主要來源:莊嚴而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詞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莊嚴的結構。
1、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朗吉努斯認為,具有崇高思想的人不能被平庸污濁的世事和個人的眼前利益所束縛,他必須心胸寬大,才能志存高遠。崇高的思想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只要擁有崇高的思想,甚至沉默都可以達到震撼動人的效果。
2、慷慨激昂的感情,分為兩個步驟:
把創作者的感情灌輸到聽者的心中,引起聽眾的同感,往往會驅使觀者向往于一切壯麗的、尊嚴的、崇高的事物和它們所包羅的萬象,從而完全支配著我們的心靈?!边@種感情能夠引發讀者或者聽眾的同感,同時聽眾通過“驅使”向往于一種“萬象”,也就是通過想象,從而被這種崇高的感情所支配。
3、“天才”的重要性:
朗吉努斯重視“天才”的重要性,他認為藝術風格的形成固然,但天資的作用幾乎是決定性的。他說,“雖然這是天賦而非學來的能力,但是盡可能地鍛煉了我們的靈魂,使之達到崇高,使之永遠孕育著高尚的思想”。
二、中國畫藝術風格的發展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它繼承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很多光輝的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代的畫家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創作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并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風格與氣派,在世界畫壇當中占了一席之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中國畫壇的創新意識異常強烈,創新思維活躍,藝術形式多樣化。從其繪畫理念、藝術追求和創作宗旨上來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三條并行的主線——寫實風格繪畫、丑拙風格繪畫和傳統風格繪畫。
1.寫實風格繪畫
當今,寫實風格繪畫的影響范圍最大,無論是花鳥、山水、人物,都出現了很多工筆畫,風格手法千篇一律。這些作品從表現形式上看,是借鑒西方17世紀以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繪畫理念,極力的想要去表現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象。朗吉努斯認為崇高應該是“偉大心靈的回聲”能夠表現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然而這些工筆寫實畫家筆下的山水或是人物,雖然看上去無比精細,畫家的技巧已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大都缺少靈魂,缺少一種精神與氣魄在里面,混淆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觀念。其理念是畫家在對客觀物象的觸景生情中獲得主觀感悟而激發靈感的,這些繪畫的理念都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極力的描繪客觀事物是截然不同的。
2.丑拙風格繪畫
除了寫實風格的中國畫外,還有一種繪畫風格在當今中國畫壇上同樣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丑拙風格繪畫。其影響范圍也非常的廣泛。
中國丑拙風格繪畫源于歐洲17世紀以后的繪畫風格。特別是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等畫家對中國現代丑拙風格之畫影響巨大。大批海外留學歸來的畫家們將這些風格運用到了中國畫上面。這些“拿來主義”的產物經過國內加工后,便成了中國畫的“創新”。這樣的作品缺乏慷慨激昂的感情,沒有能夠打動觀者的內心,沒有辦法與畫家之間產生真正的共鳴。只是為了變而變,在追求物象造型變化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傳統人文內涵。
3.傳統風格繪畫
清初四王在當時掀起臨摹古風的一股風氣,清朝初期中國畫發展基本停滯不前。放在當代亦不乏這樣的畫家,他們秉承中國傳統的繪畫理念、藝術追求和創作宗旨,用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和繪畫技法為繪畫手段的繪畫,當今中國傳統形式的繪畫在繪畫內容上也與古人無異,整體面貌仍能酷似古人,與臨摹無異,絲毫沒有觸動心靈之意、激發情感之情,缺乏崇高的意境。就中國傳統形式的繪畫創新而言,既不能一味求變,也不能人畫亦畫,更不能為畫而畫,否則藝術也就失卻了其存在的價值。對于自身崇高精神的提升是必不可少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有趣而崇高的靈魂才能創作出具有崇高精神意義的作品。
三、中國畫的現狀
朗吉努斯的“崇高”更多的是一種對于文學藝術理想風格的詮釋,他將一切他所認為深邃的,博大的,具備感染力的文學典范都以“崇高”這一概念來概括,并借此表達了他個人對于偉大文學作品的概括性理解。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文壇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快餐”,缺少那種震撼心靈的精神刺透。在當代文學史上如莫言、余秋雨,賈平凹等人的作品能夠的到人們的肯定,無疑都是讓人的靈魂得到洗禮,心靈感受到震撼的作品,我想這些作品大概都是符合朗吉努斯的“崇高”標準的吧。縱觀蔚然成風的當今中國畫壇的各種風格,都缺乏崇高的精神。無論是寫實風格,丑拙風格亦或是傳統風格從這些作品中,觀者大都感覺不到畫家抒發情感的逸氣,也體味不到中國畫固有的文化氣息和情趣性。雖然不能一概否定現代中國畫的繪畫風格,亦不能排斥這些藝術形式。這些如果只是作為作為中國畫創新的一種嘗試或交流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讓其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恐怕對后世中國畫的發展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著名畫家方增先生談起他參與全國美展國畫作品的評選后感慨陳詞,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入選的很多作品中,寫意作品只看到四五張。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氣韻生動、古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把“六法”作為我們中國畫的評判標準,但是老祖們傳承給我們的東西,卻漸漸在消亡,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參考文獻:
[1][古羅馬]朗吉努斯.馬文婷譯.論崇高.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07.
[2]曹華強.略論崇高風格藝術作品的地位和作用[J].魅力中國,2009(36):173-174.
[3]朱光潛著.談美書簡[M].文藝出版社,1980.
[4]黃宗憲.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