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尤其為公共政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意義深遠,不僅有利于實現公民自身權利和利益,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決策能力和決策水平,最終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不是單方面行為,而是公民、政府、社會三方面協調發展的互動性行為。本論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闡釋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義;第二部分論述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論述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民參與;民主
前言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民主的重要體現,更是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因此,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對于我國的發展進步尤為重要,不可忽視。因此,雖然我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但是這一課題仍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加強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實現公民自身的權利,維護自身利益,也能夠促進政府管理的優化與升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更能夠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穩健、有序發展,為我國的發展、強大奠定堅實的民主基礎。
1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相關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義
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政策中公民的積極參與,是促進我國政治文明發展的核心環節,也是提高公民自身參政能力和參政素養的現實途徑。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意義是重大的,無論是對于公民自身、還是政府部門、甚至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深遠而持久的。然而,縱觀公共政策的發展過程,雖然公民參與發展迅速,但是不可避免的暴露了一些問題,其中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們該針對這些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給出什么相應的完善對策呢?
1.1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的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是指公民自身或公民組成的群體在自身意志或集體意志的作用下,面對公共政策所作出的一切行為,目的是影響公共政策利益分配的的行為和過程。公民參與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參與的主體。公民參與的主體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單個公民,公民作為獨立的個體參與到公共政策之中;另一部分群體公民,在形式上表現為民間團體或民間組織,希望用集體意志去影響公共政策。二是參與的領域。公民參與的領域是極其廣泛的。每一位公民都有權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的領域之中,對政治生活中的每個公共政策都可以表達自身的見解。三是參與的渠道。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渠道,目前主要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一些傳統參與渠道,即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等等;另一類是一種新型的參與渠道,即利用便捷且高效的互聯網。公民參與最初源于雅典所奉行的直接民主,體現了公民對政治權力的渴望和追求。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2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研究意義
1.2.1公民參與有利于推動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
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公民的積極參與,公民參與為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政策,不僅能夠加深公民對于公共政策的了解和關注,而且能夠為公共政策贏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為公共政策的實施減小阻力,有利于推動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
1.2.2公民參與有利于實現公民權利,提高公民意識
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政策,是公民各項權利實現的重要途徑,主要包括知情權、監督權、話語權等民主權利。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不僅可以發表對于公共政策的重要看法和獨到見解,而且能夠在參與公共政策這類社會政治實踐的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公民意識的提高。
1.2.3公民參與有利于促進政府管理的優化
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政策,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之前,能夠有效了解公民的內心需要和利益訴求,便于政府制定精準而合理的公共政策,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公民積極參與,加強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為雙方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因此,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推動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促進政府管理的優化。
2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2.1.公民參與意識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
目前公民的參與意識比較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對公共政策缺乏熱情,體現出來一副極其冷淡、漠不關心的態度。公民不愿參與公共政策,對于公共政策利弊以及其他價值傾向不愿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自身的利益訴求不愿吐露。這種政治冷淡導致更多的公民越來越不愿意參與到公共政策之中,使得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很難繼續與發展。從長遠來看,這種對待公共政策極其冷漠的的態度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他政治活動,最終不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進步,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構建。
2.2政府官本位思想嚴重,缺乏民本思想
政府所暴露出來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官本位思想嚴重,缺乏民本思想。政府層面之所以出現這一重要問題,追根溯源,是由于傳統政府的僵化體制和官本位思想仍舊留有殘存,潛移默化的對政府產生著消極影響,尤其體現在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之中。官本位思想的殘存,導致政府不能清楚地認識自身,忽視公民國家主人翁的地位,無視公民的真實想法與內心訴求,沒有真正做到體察民情民意,更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中的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嚴重摧殘了“民主”萌芽在我國的成長與壯大。
2.3公民參與的保障機制不健全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的保障機制的不健全,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公共政策在其制定過程中,其決策機制還不能保證擁有較高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目前的公共決策還沒有完全做到“陽光操作”,“陽光型政府”的打造有待改進與完善;其二,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缺乏必要的輔助制度作為支撐,很容易導致公民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不能清楚地了解公民的內心想法和利益訴求,最終造成一種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無序、無效的狀態;其三,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沒有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導致很多責任不能精準的落實到某個公民、某個政府部門之上,這就為逃避責任、責任感的缺失深深地埋下了根源。
3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存在問題的完善對策
3.1公民應增強參與意識,提升公民的政治責任感
新時代的公民應增強自身的參與意識,以端正且認真的態度,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公共政策,對于公共政策永遠保持熱情。擁抱著一份熱忱,懷揣者一份政治責任感,投身于公共政策的社會實踐之中。公民對于自身權利與義務的清晰認識,對于法律的尊重、認可與支持能夠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更多的體現為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與民主意志。此外,公民還可以通過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政治實踐活動,增強公民自身的高度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進一步提升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能力與技能。
3.2政府要積極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
政府觀念的轉變,有效促進政府精簡職能,指導并約束著政府只做其應該做、并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深入貫徹“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小政府,要求政府積極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精簡政府職能,并認真履行政府應有的各項職能;大社會,要求政府要做到權力下放,削減其手中的權利,一部分還給社會,一部分還給公民。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理念,堅持人民的首要地位,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盡量保障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能夠有序、有效的進行。此外,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不僅有利于建設全心全意為人名服務的政府,而且有利于帶領公民、帶動整個社會發揚民主精神、積極參與公共活動。
3.3完善公民參與的相關制度體系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離不開相關的法律法規,離不開制度體系的支持與保護。完善公民參與的相關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其一,精準做到有法可依,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各方面內容都要有相關的法律做為依據,為公民權利的行使保駕護航;其二,對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作出非常明確的劃分,促進公民參與的有效進行。對于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中應盡的義務必須認真履行,遵守公民參與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不認真履行公民參與相關義務的公民,要根據法律作出懲罰,保證違法必究。其三,要完善公民參與的制度建設,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提供制度基礎,有效保證公民參與能夠在正確的制度體系框架下快速且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為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評估的重要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
[2]屈伸.公共決策中政府與公民信任關系的構建[J].今日中國論壇,2013,15:22-23
[3]毛汀.培養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的最佳途徑[J].法制與社會,2013
[4]常坤.公共政策制定中過程中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12.6
[5]龔成.李成剛.論我國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J].社會經緯理論月刊,2012